森獴
她曾住在路维希安,与包法利夫人生前居住的小镇一样,古老,静谧,山脚下流淌着塞纳河。巴黎人喜欢来这里吃饭,泛舟塞纳河上。
她常常忍不住伫立窗前,凝视这道紧闭的宽大铁门,就像看着横亘在内心的诸多障碍,正是它们将她排除在一种完整而开放的生活之外。
普通生活无法吸引她,她追求非凡时刻,她想证明空间无限,意义无限,范围无限。
她是阿娜伊斯·宁,大名鼎鼎的亨利·米勒的情人,在她的日记最开始,她向日记祷告道:“亲爱的日记,是阿娜伊斯在对你说话,不是某个与大家思想一致的人在对你说话。亲爱的日记,可怜我吧,务必听我诉说。”
就像我们向神祷告一般。
中文版《阿娜伊斯·宁日记》,共分四部,时间跨度为1931-1947年。2007年8月第一版,2007年8月首次印刷,2008年2月正式在全国各个书店上架。
先来说一下这套书给我的整体印象吧。艺术气质的,深沉的历史感,优雅的,远离繁华的中心,贵族的,精致的,散发着昂贵的法国香水的味道,偶尔也伴随着金银花淡淡的芬芳,天真的,寂寞的。
这是阿娜伊斯·宁这位贵族小姐的印象,也是她的故地,路维希安的印象。
日记中附有一帧帧她的照片,她无疑是美丽的。
她有着像教堂壁画上圣母一样圣洁而美丽的面孔,抬起头来像个孩子,低下头时则显得悲怆;她的身体像妓女一样充满着丰富的线条,丰富程度不输于那些傲人线条的放纵生活;她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乔奎因·宁的女儿,幼年时代,就已陪伴着她著名的父亲做过环欧钢琴巡回演出;她在梦幻乐园里,先做画家专职模特,后来又成为了西班牙舞的舞蹈家;她在大都市国际艺术圈和社交圈收放自如飘忽神秘;潦倒的天才作家亨利·米勒视她为知己,她倾听“残酷剧情”倡导者兼诗人安东尼·阿铎的痛苦宣泄,她在奥托·兰克医生鼓励下成为心理医生……走马灯一样进入她的日记里的人都是20世纪30至70年代西方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代表人物。
1931-1947年,是一个欧洲政局风云变幻的时代,战争、侵略、资本主义市场的开拓,漫天遍野轰炸式的新闻、不同的语境与风起云涌的思潮,电影、现代艺术、女性解放……
而在这本日记中,这些都被弱化了,留下的,只有一种极为纤细的心思,守护着一片内心的净土。
就像,守护艺术与文学的希腊众缪斯女神一样。
“政治经济风暴无论多么猛烈,都不会反映在我的艺术作品中。”阿娜伊斯·宁如是说,“其他人力图为整个生活寻找一种普遍意义,结果却声称此意义荒唐、空洞、不合逻辑。一种适合万事万物的广大无边的意义根本不存在,我们每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只有一个,是个人意义,个人情节,就像一本个人小说,一本给个人看的书一样,要找到一个统一的无所不包的意义是错误之举。对我而言,尽量赋予生命以意义才是正确之道。”
看见过很多去定义她的话,“双面教母”、“西方女性文学的创始人”、“美国传奇女作家”、“身体力行的性解放先驱”……
我想说的是,当你试图用这些词语去形容她时,你已经偏离了主题,她就像一座花园,一座由司文艺的女神缪斯经营的花园,一座充满着迷宫的花园,你一脚踏进去,便不得不去爱她,因为这里处处是美,处处是惊奇,处处是文学的灵性。
没有人是可以被定义的,特别是女人。
女人可以用语言赞美,却永远不能用语言描述,特别是阿娜伊斯·宁。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丝线索的时候,你已经陷在迷宫中出不来了。
这就是我们这期所推荐的这本书的最大的魅力——里程碑式的神秘日记,在一个不凡的时代一个不凡的女人的心灵成长之路。
西方文坛一直传扬着这样一句话:阿娜伊斯·宁的日记是20世纪最独特的一道文学风景线,我们可在她的那不同凡响的日记中看到一个伟大的艺术时代。亨利·米勒公开发表文章宣称,该日记可“与圣奥古斯丁、佩特罗尼乌斯、阿伯拉尔、卢梭、普鲁斯特的作品媲美”。
《阿娜伊斯·宁日记》经典语录:
1.我渴望真实。真实,一定要在生活时,在记忆新鲜时,在没因距离时间变味前,立刻记录下来。
2.今天早上我哭了,我哭是因为我爱这条让我离开亨利的街道,有一天或许会因为它让我回到亨利的身边;我哭也为了成为一个女人的过程如此痛苦,更为了从今起不再哭泣……
3.当世界只剩下你一人时,该如何生活?当无人理解你时,你的世界寂寞吗?现实是由两个并不完美的物体,在并不完美的融合和碰撞中产生快乐而构成的。
4.间接是女性化表现,不是欺骗,是害怕遭人剖析。
5.我不相信任何运动或制度……什么也不能改变人的本性,我太清楚了,人只能在心理上改变自己。
6.当我躺在阳光下时,我想起了“热带”这个词的定义是“改变,变化”,我知道一个全新的女人将在这里诞生。
7.我身上至少有两个女人的影子,一个绝望迷惘,感觉自己在沉没;另一个只想给人们带来美丽、优雅、活力。
8.内心深处的个人生活,永远超越自身的真相。
9.日记里的是我的自然流露,日记外的是我刻意展露的精华,是神话,是诗歌。
10.文学远去了,我们彼此坦诚相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