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小行业”
做出“大生意”
盒饭也“疯狂”
17岁出国留学,25岁开始创业,张欢原本在瑞士学习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归国后由于各种原因,创业之路并未开启。于是他先在西安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找到了一份月薪800元的工作,做起了酒店服务生。期间,善于观察的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写字楼里的上班族每天都在纠结于下班后吃什么的问题。就是这个发现,让他的创业找到了支持点,并最终创办了西安捷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厨房,其制作的盒饭很快成为同行业中的“星级盒饭”,味道鲜美,花样不断,同时严格执行卫生安全标准,最终打出了自己的招牌。扎根盒饭行业,看似不起眼,却让张欢的“大生意”蒸蒸日上,而今张欢的“星级盒饭”卖得越来越火,别看不起眼,盒饭也“疯狂”。
鱼鳞也是“金”
就读于新西兰梅西大学的杜振宁博士,带着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回到了家乡烟台。
烟台海产品丰富,人们吃完鱼肉后,其他部分基本被浪费。杜博士对此亲自进行研究和市场调研,创办了烟台塔斯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将渔业废弃物——鱼皮鱼鳞转化成了农作物吃的“黄金搭档”,给农民带来了新的“绿色植保理念”,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丰收”。做一个有心人,“海归”也能从小处找到“金矿”,并非只有传统大行业、高科技才能带来丰收,“小行业”一样可以做出“大生意”。
(文/王兆娟 朱敏)
规模无大小
心思很重要
用“小心思”让顾客倾心
重庆财富中心有家咖啡店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这家店的老板是27岁的“海归”郭凌峰。郭凌峰考虑到自己开店没法跟大品牌的连锁店相比,于是他在细节上花了些小心思,打造了一家独具特色的咖啡店。
郭凌峰说:“要想取胜,必须从除品牌影响力之外的其它角度去取悦消费者。”他经常与消费者互动,亲自教他们如何冲泡咖啡。为了使顾客自己在家也能喝到纯正的热咖啡,他还出售现场烘焙的咖啡熟豆和研磨咖啡的设备,类似中国的功夫茶器皿,一套设备要500元。他说:“人们在研磨和冲泡咖啡的同时,感受到了其中的热情和情调,因而这种设备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把文化元素融入产品
刘晓蓬是山东省滨州市娇点蛋糕烘焙连锁店的总经理。短短几年,蛋糕店在当地成了市民选择糕点首先考虑的品牌。刘晓蓬在国外考察时发现西式糕点的烘焙技术并不复杂,国内许多蛋糕店都能做出同样口味的产品。但要想吸引顾客,最重要的是特色。去年中秋节期间,这家店将“滨州新八景”与传统剪纸相结合,推出了“新八景”月饼,将代表当地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了糕点当中。刘晓蓬说:“每一款不同味道月饼的包装纸上印有八景中的一景,并加印‘好客山东标志。”除此之外,他们目前正在研制一款名为孙武饼的新糕点,尝试把孙武文化融入到糕点制作中,让更多人“尝到”文化的味道。
(文/李煜野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栏编辑/屈红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