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选材的困惑与突破

2014-05-27 18:13张昌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选材中考作文

张昌娇

中考语文,作文是名符其实的半壁江山,可谓“一锤定音”。为了取得高分,学生废寝忘食背素材,教师不厌其烦讲素材,可选材依旧是困扰考生的难题,考生平日所学,似乎派不上用场,甚至有老虎吃刺猬的感觉。究其原因,是考生无法快速准确选择已积累的素材,或无法准确表述素材。怎样才能让考生在考场上快速而准确地选择素材,挖掘素材的价值,并用语言准确地表达,从而获得理想的分数呢?笔者认为应突破以下三大难关:

第一关:明确方向,有的放矢

俗话说“举一纲而万目张”,素材积累的“纲”,就是中考作文的命题趋势。让学生围绕这一“纲”,有条不紊、有的放矢地积累素材,学生对所积累的内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素材才易为学生所用。至于中考作文从哪些角度积累和运用素材,这得了解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从近三年看,中考作文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梦想”类,引导学生勾勒自己、家庭、社会、环境、国家等的美好蓝图。如“我心中有个梦”。

2.“美德”类,引导学生静心自省,调整思想并校正人生航向,服务社会。如“懂得分享”“留下感激在心中”。

3.“爱好”类,引导学生欣赏多彩的生活,展示自己的高雅情趣。如“我的课余生活”。

4.“成长”类,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地表现自我。如“迈过那道坎”“ 垒高自己”。

5.“健康”类,引导学生袒露心迹,学会与人沟通,有健康的心态,有健康的为人处事态度,有健康的生活习惯等等。如“敞开心扉”“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

由上分析,我们明确中考作文的大致趋向,命题者意在全面关注学生的人生理想、美德培养、生活感悟、人生体验、成长经历、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也就明确了作文选材的方向。突破了第一关,也就解决了积累盲目性的问题,纲目清晰,省时又高效。

第二关:分析问题,探究病因

从中考作文看,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有材料可用,但在材料应用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影响了作文的质量。“病急乱投医”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帮助考生分析问题,探究病因,才好“对症下药”。归结中考作文在运用素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五点:

庞杂:没围绕中心进行选材,随意。如写“我努力,我快乐”时,把“过生日很快乐”“得到老师的赏识很快乐”都写进作文,根本没考虑这“快乐”是在“努力”的前提下产生的心理反应,这里的“快乐”与“努力”不是独立的,而是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不围绕它们的关系而选择的材料就是“废料”。

雷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选材。如“我的苦乐初三”,都是做作业苦、上课苦、早起苦、迟睡苦,下课打闹乐、放假乐、上网乐、生日乐,这样的素材很容易让改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作文分数自然不高。

虚假:自编故事,对真人真事记不清楚而胡乱编造。如写袁隆平的例子,学生写道“杂交水稻的问世,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写居里夫人的贡献是“她发现了镭,结束了世界没有镭的历史”,令阅卷老师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

陈旧:总写别人说过的内容,拾人牙慧。如“面对缺陷”,就是司马迁、贝多芬,给人感觉世界上就他俩是有缺陷的人。

低幼:老是写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发生的事。如“那一幕,真叫我感动”,就写:“小学二年级的一个雨夜,我生病发高烧,妈妈背我去医院,忙得团团转,看着妈妈布满血丝的眼睛,我感动得流下眼泪。”诸如此类的回忆,让人感受不到一个初中孩子应拥有的思想与观察视角。

以上五种,在中考作文中表现得极为突出,究其原因,是因学生有意识的素材训练不够,以至于不知从何角度选择材料,或不知挖掘材料的哪个角度。因此,拿到一个作文题,咬断笔杆,也不知从何落笔,或是人云亦云,或不知所云。在写作过程中,常感困惑:鲜花万朵,我摘哪朵?

我们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根源,学生在恍然大悟之余,定会寻求解决的办法,由被动的积累与运用,转变为主动求知,突破了第二大关。

第三关:指导积累,强化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前面的基础,接下来就要加强指导与训练。

1.指导有方

上文已提到,学生应从命题内容的分类上进行素材积累,教师可以从不同时空、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不同角度、不同语言形式等几方面加以指导,让学生能迅速“摘”到最美的那朵“鲜花”,为自己的文章增添光彩。以“诱惑”话题为例:

不同时空。中国古代,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中讲过这样一个清官的故事:鲁相国公仪休“嗜鱼不受鱼”;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牛津大学以重金求购他的一本批注得密密麻麻的《牛津大辞典》,他说:“我姓了一辈子钱,还迷信钱吗?”;外国,爱因斯坦拒绝以色列政府请他任“以色列总统”,还把1500美元的支票当书签用,说:“重要的不是这个,是科学。”

不同领域。诗人,文天祥面对元人的种种诱惑,他坚守“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而不为所动;官员,苏武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紧握汉节不放。

不同人群。名人、普通人,别人、自己,健全人、身体有缺陷者……

不同角度。正面,前面几例都是。反面,美国拳王泰森,面对扑面而来的鲜花与掌声,变得骄狂麻木,最终获罪下狱。

不同语言形式。故事,如上文的鲁相国公仪休“嗜鱼不受鱼”; 名言,刘心武说“心上的草,倘任其乱生,最后蓬蓬然、森森然,以至失却了萋萋青翠,淡淡雅香,纠结、芜秽、枯黄、腐臭”;诗句,李白诗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一方面避免积累的盲目性,让这些素材形成一张纲目清晰的大网,学生只要张开这张网,想要什么就取什么;另一方面避免素材的单一性,若写议论文或块状记叙文可使文章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既有历史厚重感,也有时代的新鲜感。

2.规范训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蠢妇也难做有米之炊”,正如有材料,写不出好文章一样,因此,严格地、规范地强化训练是必修课。在强化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内容:

小巧——选材要小而巧。

这里的“小”不是“浅”,它是指事件简单而不庞大。如表现父爱主题的文章,就要选择极小极细之事来写,方可写出父亲对自己的爱与众不同,写出新意,写出真情,感动自己,感动读者。

准确——选材要围绕主题。

一盘散沙,无人问津,若将它按一种事物的模样制成沙画,结果会大相径庭。因为“沙画”能表现一个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还会给人艺术享受,甚至震撼人心。作文的素材运用也是这样,用得恰到好处,那就是最好。

真实——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

这些材料要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即便是通过不同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组合、改造的,也要做到合情合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真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读者。

新颖——选材要新颖别致。

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你无”方可写出新意,用王蒙的话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新”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指材料时尚,具有时代感,富有生活气息;另一方面指旧材料,新角度。如用“贝多芬”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他对待家庭成员的角度,写他是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令人耳目一新。

深刻——选材要有深入的感悟。

前面提到有些学生作文总爱写幼儿园、小学的内容,而出现低幼化现象,这不能等同于小时候的事都不能写,而是说不写那些缺乏深刻内涵与价值的东西。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所写内容也是小时候的事,但却蕴含大哲理。平时在运用素材时,就要不断挖掘,挖掘不出内涵来的就不用。

健康——选正面材料,不涉禁区,积极健康。

“文以载道”,文章要表达思想。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考试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明确要求“思想健康”,有些地方的阅卷负责人也一再强调: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不及格。那些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写,不能越雷池一步,选材绝不能进入禁区。

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学生顺利突破第三关,也就解决了作文素材的主要问题。有句话说得好:“路对了,就不怕远。”学生突破了第一关,积累的“路”也就对了,至于怕不怕远,这还得闯第二关再论,因为前进的路上,总免不了犯错,只有不断地校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走得更快更远。人们都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如果学生突破了第三关, 也就能“巧”用素材了,因为他们已拥有了纲目清晰的“素材库”。

突破这三大关,学生作文选材的积累与运用,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就能够运用自如了。

参考资料:

1.方仁工主编《作文就这样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黄孟轲《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选材中考作文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实木门窗的选材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