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霄鹏 申永红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2年度山西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晋北风景油画语言的本土化研究》(项目编号:晋文办发[2012]185号)系列论文摘要:任何油画风格的形成都是与一定的地理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晋北风景油画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晋北的自然地貌特征和人文环境。本文在梳理风景油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着重从晋北的地貌特征对风景油画语言的影响出发,通过晋北风景油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语言分析,逐渐明晰晋北风景油画语言本土化的思路和方向,为更多的艺术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词:晋北;风景油画;油画语言;本土化1油画风景的历史
在西方,风景画脱离人物画单独成为作品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事,之前都是将风景画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在十七世纪的荷兰,风景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才逐渐的走向成熟。西方的风景画家有霍贝马、康斯太博尔、透纳、泰勒、柯罗、卢梭、莫奈、凡·高、西斯莱、列维坦等,都创作出了非常多的优秀风景画作品。他们由于生活的时代和所处的地域不同,所以作品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所采用的材料和技法也相应的不同,但是作品中传达出的意境和艺术品格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包括印象派在光色方面所做出的艰难探索,都为风景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留下的优秀风景画作品是我们人类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时刻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油画这一外来画种从西方传入中国仅仅一百来年的时间,在最早传入中国的时候,由于文化背景、工具材料的大不相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国人所接受,直到清末民初才被一些激进的艺术家所接受。我国的风景油画是在“五四”以后西风渐进从欧洲传来的,风景画的创作思想、构图原理、表现技法与我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在50年代末期,有人提出油画民族化的口号,这标志着中国人对油画的学习,由模仿阶段,进入到思考自己的风格及其画派的阶段,到80年代改革开放、国门大开的时候,国内与欧美文化交流大增,许多美术工作者到了西方的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和临摹原作,对油画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西方近现代的大多数油画流派和技法被聪明的中国油画家像过家家一样过了一遍。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地位也跃居世界发达国家之列,油画艺术也随之得到了巨大发展,大多数民众普遍不把油画画种当作外来文化了。风景油画在此期间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艺术家们开始从以模仿为特征的实践活动和被动地接受时期,向主动的吸收、借鉴并结合现时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进行创作、寻找自我、寻求中国民族自己风格的时期过渡,为最终形成独具地域风貌的油画风景作品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油画受到地域的影响比较大,从南到北,依据气候条件、地域地貌、风土人情、文化积淀等方面的差异,可将油画风景的风格划分为南、北两大派,一是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中心的北方风格,二是以长江流域文化为中心的南方风格。两大区域在历史的积淀中都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风貌和人文素养。油画的普及是油画艺术得以提高的基础,随着油画风景艺术在中国土地上逐渐的成长壮大,各地艺术家对本土文化自觉彰显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山西北部区域(晋北)的一群风景油画家就是北方画派的一个典型代表。
2晋北地貌特征对于油画风景语言形成的影响
山西简称晋,上文所说的晋北是指山西北部的朔州、大同、忻州等地,与蒙、冀、陕交界,多山地丘陵,全省总面积的40%为山地,40.3%为丘陵。全省被八大山脉主宰,“八大山脉除少数地区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地区被10米以上厚度的黄土所覆盖,形成独特的山地性黄土高原”, [1]其中晋北就占了六大山脉,大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丘陵起伏,山大人稀,多山地丘陵的生存环境也影响着风景油画意象的构建。晋北民众大多靠山而居,屋舍村落依山而建,顺着山势蜿蜒曲折、连绵变化、层次错落,为风景油画的写生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
晋北地处塞上,是农牧交界区域,气候干燥,常年多风沙,气温昼夜温差大。夏季气候温和,冬季常被冰雪覆盖,白茫茫一望无际。农民耕种条件较差,地表多荒,在政府指引下晋北多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野地来阻挡风沙的侵袭。民居样式多有土窑、砖窑、石头窑、平顶房等。正是这样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孕育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晋北儿女,也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晋北风景油画粗犷、豪爽、起伏跌宕、宽广厚重的黄土高原艺术语言特征。
3代表人物及其油画语言特色
白羽平先生可谓是晋北风景油画的领军人物,1960年7月生于山西右玉县,对于从小生活的右玉县这片热土他有不可割舍的情怀。虽然他也有画人物和静物的创作,但是对右玉这片热土的描绘则是情有独钟的。右玉这片热土虽然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布满了祖先们艰难的足迹和太多的汗水,但在他的心里,这里始终应该是黄土绿树,四季有别,春天苍茫,夏天翠绿,秋天金黄,严冬洁白,永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淡淡的意韵,这里是他的精神家园。
因为白羽平先生右玉县这个小县城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圈内人士所熟悉,每年都会有成群结对的艺术家来到这里写生创作。2013年的金秋,我带学生去右玉县写生,有幸遇上白先生和中国油画院课题组的一群艺术家也在此写生,因为喜爱的缘故,期间,有观摩过先生淋漓尽致的写生全过程,晚间也有请教先生评画指导和座谈,先生为人谦和,谈吐间不乏幽默,处处体现出先生的博学善思和对绘画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白羽平先生非常注重对画面本身的深度思考。从画面的构成形式、“色团”的布局变化、画面的“气场”、笔法和刀法的应用、传达场景的生动信息、“随类赋彩”的感受等大的方面到一个山丘、一道沟壑、一丛小草两颗大树等等小的细节都能体现出先生的孜孜以求和苦心经营,他说“画画不求大只要精”。先生不会在画室里面打好草稿,然后按部就班的制作放大,他的每幅作品都饱含现场写生的激情和冲动,他说写生其实不该叫写生,应该叫“写生动”才更准确。先生经常对着画面或者大山凝视许久并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正如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发现,从司空见惯中去挖掘感受,激发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endprint
观他的画,再看眼前的右玉,只觉得他的画比眼前的右玉更加的亲切有味道。在那一米见方的画幅上,他的构图从来没有定式,但画面的构成形式总能安排的妥当和谐,都是经过仔细琢磨和推敲的,或远或近的景物安排总是那样出其不意而又在情理之中;色彩上浓郁响亮,尤其是塞外的金秋,阳光照到古老的土墙上,拖出修长的影子,他多设色浓艳饱和,有时候亮面直接用中黄和白色,而投影却凝重又透亮,他时常还会直接使用黑色来加强画面的对比效果。他认为色彩的使用不能用僵化的理论去套用,而应该随光线、场景的转换和感觉的变化而改变。
申永红先生1971年7月生于山西朔州,从小生活在广阔的雁北地区,对黄土高原和矿山的景致非常熟悉,对油画语言的纯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近年来致力于晋北风景页)油画语言的本土化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他的作品多以描绘大同周边的景致为母题进行创作。由于其丰富的绘画经历,近年来尝试着将水彩画的技法融入风景油画的创作当中,恰到好处的描绘了矿区暖春斑驳的雪景景致,构图上多选取小景、近景来进行唯美的描绘,饱满的构图,错落有致的小景,加上水彩式薄涂的技法与油画的技法相结合,使得画面充满生机、酣畅淋漓。从斑驳的雪迹、隐约的炊烟当中可以感受到矿区工人的艰辛。他的作品无论画幅大小,通过画面语言的锤炼总能准确的表达晋北黄土高原独有的地域风貌,并能让观者感受到塞外绿洲那股浓浓的乡情。
4小结
当我们研究晋北风景油画语言特征的本土化时,就会发现晋北油画风景从内容到语言形式,其生成和演变都离不开晋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当地的地域风貌为油画语言本土化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背景和可能性,而油画语言本身也通过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努力探索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相信在当下这种艺术生态下,还会有更多的艺术家在晋北这块艺术的土壤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方式,最终反馈给塞外黄土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参考文献:
[1] 《山西自然灾害》编辑委员会.山西自然灾害[M].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9:1.
[2] 戴世和.中国艺术品评丛书——白羽平卷[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
[3] 伊丽达,海韵,谢伟华.图说西方绘画艺术[M].上海三联书店,2008.作者简介:高霄鹏(1981—),男,山西运城人,2009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