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平
摘 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以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进行训练的最佳工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发展,不但可以借助直观的画面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从而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02-02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直观的画面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规律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从而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能达到“教”、“学”并进,促使学生能力的发展呢?
1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例如,教授“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又能实现助学、验证发现的目的。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蓝、紫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学生们面对自己的发现,心里特别高兴,特别自豪。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不但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创新精神,又使学生的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
2 拓展迁移平台,培养创新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世纪首先是人才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的过程。教师应该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消除学生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一对矛盾。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及数学思想。例如,几何知识中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规律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利用教学软件把这一规律设计成电脑动画,就可以把变化的过程十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规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再如,教学相遇问题,运用多媒体模拟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学生倍感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两辆汽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2小时、3小时行多少千米……直至相遇。在此基础上,把运动的结果抽象成线段图,一方面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静止的图示所反映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静止的线段图又便于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这样的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交流,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机交互的作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由消极接受转变为主动观察、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但自己探索到了学习方法,参与了教学过程,体验到了自主探究的快乐,并在学习中认识到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看似不经意中将所学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延伸了课程目标。
3 再现探究过程,培养综合能力,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曾经认为,教师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责尽心了。其实不然,新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有情感地教学,有生命力地教学。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要重视自己角色的转换,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寻找新的教育资源,那些转瞬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师如果一开始就告知学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只要牢记这个公式,就能求解长方体的体积,然后不断巩固练习,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是填鸭式、满堂灌,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如果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投影屏幕,出现一个长方体,并不断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使长方体的体积也随着变化,非常形象地说明长方体的体积受长、宽、高的影响发生变化,与长、宽、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此时急切地想知道它们的内在联系,求知欲高涨,这时,教师再次展示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同时利用数学学具(事先准备好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分组按要求进行操作:①把5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排成一排;②再摆出4个排成一排长方体,组成一层;③再用组成的三层垒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的步骤,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垒成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5个1厘米(5厘米),宽是4个1厘米(4厘米),高是3个1厘米(3厘米),而它的体积为60个1立方厘米(60立方厘米)。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就能准确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和学的效率。而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予学生多重感官的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总之,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铺设了平台。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教学活动,如实际观察、直观感知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不能片面追求课件新奇,而应以立足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为中心;不能出现人灌或机灌,更不能是“人灌加机灌”。教师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知识和新理论,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和张扬,并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人机交互平台,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水平。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小学,江苏 昆山 215300)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巧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09,(4).
[2]吴吉成.巧用多媒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教育,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