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几位同行在讨论,一家中央媒体引述的“外媒”怎么没有听说过。瞥一眼这家“外媒”的名字,其实再熟悉不过:这是一个中国人在日本办的网站。它名头很大,很多时候香港媒体也很喜欢引用它的消息。
因为有语言障碍,懂日文的编辑不多,所以无法直接从日本主流媒体获取一手资讯,这种依靠翻译日本媒体新闻的网站才会获得那么多中文媒体青睐,并且很不专业、理所当然地把它当成通讯社,认定上面的消息都是一手资讯。
其实这家网站刚开始,翻译的新闻还说明来源,但很快就变得语焉不详。当然,这是很多网站的特点,以显示自己有做独家新闻的能力,而不是新闻搬运工。
仔细想想这家网站为何越来越受中文媒体欢迎,说到底还是那些日本主流媒体的中文网站办得太不用心,和日文网站相比新闻报道不是晚很多,就是根本不译成中文。
如果只是香港媒体喜欢引用这家网站的消息也就罢了——它们国际新闻报道的分量本来就轻,错了也没人追究,但如果被内地正规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引用了,必然导致大量中文媒体转载。
当然,我从来不觉得是这家网站的问题,问题在于那些引用其网站内容的媒体。我实在想不通,专业媒体为何要引用比自己业余的网站的内容,可以转述新闻的专业媒体太多了。更有意思的是,最近撞见这家网站的创办人,他给了自己一个新的头衔:一通讯社社长。
同行对这家“外媒”的质疑,其实是因为它的域名全都是汉语拼音。终于等到有同行站出来告诉大家,这家“外媒”其实是中文网站,在日本不会有人去这个地方获取信息。
2010年我写过一本书《不分东西》,书中花了不少篇幅谈论这样的“外媒”。因为很多时候,大陆媒体总会引用一些“外媒”的评论。但这些被引用的评论,原来都出自当地的中文媒体。
当然,从概念上,官媒的引用并没有错误,毕竟这些都是在当地注册的媒体——欧洲、美洲、非洲或日本。在这些地方,申请一个媒体执照,实在太容易了。只是这些媒体的受众都是中国人,它们算不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外媒呢?
现在要讨论一家媒体到底是“外媒”还是“内媒”,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因为很多媒体的股权结构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比如香港一些报纸和杂志,大股东已经不再是香港人,或者说变成持有香港身份证的内地商人。同样在海外,华人拥有当地媒体,有些拥有当地国家的国籍,有些只是拿着绿卡,那又如何区分这些媒体的属性呢?
就拿香港来说,最近一年出现好多家卫星电视台,名字很多如雷贯耳,不是让人以为代表香港,就代表亚洲,但其实都是一些内地资金来到香港注册。
如果要把外媒一家家数清楚,那是数不过来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但如果要把有影响力的外媒数清楚,那又是很容易的事情。每个国家都只有那么几家被公认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媒体。至于通讯社,高质量的数量更少。其实只需要看准这几家,已经绰绰有余,不会遗漏重要新闻。
当然,社交媒体的出现,也让这些传统媒体失去了过去独家和垄断的资源,但对于其他媒体来说,社交媒体的唯一功能,就是寻找和发掘一手消息,并且通过确认,再变成自家的新闻报道。也因为这样,我依然想不通,那些本身只是转手新闻的网站,为何会得到中文专业媒体的青睐。除了偷懒,我实在想不出其他原因。
其实是不是“外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被引用的媒体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当引用是为了表达外界对某个问题的关注的时候,那被引用的媒体至少在当地要有足够多受众,而且这些受众里面,主流人群应当占大多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