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语文教材的课例追踪策略

2014-05-26 15:57平丽雯
文学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方法语文

平丽雯

内容摘要:课例追踪是当前教师专业进步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以课例追踪对语文教师处理教材的影响为抓手,通过剖析课例追踪在如何把握教材的“本真”、追寻教材的“契点”、讲究教材的“衍生”等方面的影响来指导如何更好地在实践中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关键词:课例追踪 教材处理 方法 语文

课例是课堂教学的真实再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以追踪式课例研究为核心,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性课例进行追踪分析及研究,有助于提高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及把握能力。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论述处理语文教材的课例追踪方法。

一.微格化追踪,把握教材的“本真”

语文学科与数学、生物、地理等“内容学科”[1]不同,由于其教学内容非结构化、逻辑化、序列化等特点,较难确定教学的内容。不同的老师教《孔乙己》,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可谓五花八门;甚至让同一位老师来教,每一届所教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微格化追踪来把握教材的“本真”,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勇于“裸读”课文,无论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如何,都应暂且先将《教学参考书》、《教案》等资料搁置一旁,尽量摒弃对文章的“先见”,要勇敢地直面文本,微格化寻找其中最“本真”的元素。

其次,泛读名家解读教材文本的相关资料,通过自己的视角微格化甄选最本真适切的教学内容。如总结《孔乙己》的中心时,矛头常常指向封建礼教的弊端、科举制度的批判等方面,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就曾说“这个中心思想不能说它错,也对,但这不是根。”[2]小说里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小伙计被推荐到酒店后干不了掌柜交代的活,但幸亏荐头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这一种无聊职务了——小伙计因不会羼水而不能胜任工作,可见这家酒店是经常要往酒里羼水的!孔教授在《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中对此写道:“往酒里羼水这个意象竟然这么重要!尽管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但对整篇的气氛有影响,往酒里羼水的意思概括成两个字恰恰就是‘凉薄,人情凉薄,而整个一篇《孔乙己》讲的就是凉薄。”[3]微格化甄选、关注细节,哪怕是不起眼的细节去理解作品,去解读“人”,才能把握最本真适切的教学内容 。

第三,可以在课堂上用录音笔、摄像机等工具,把课堂实况录制下来,课后通过一点一点、一段一段的微格回放来追踪、检视对教材的把握尺度,其中可能会发现许多不妥之处。另外,通过观摩公开课来听课学习虽然是老师们进步的良机,然而公开课与家常课委实有着诸多不同,在家常课中进行微格化追踪,渗透课例研究,实为教师把握教材本真、自我成长的捷径。同时,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及时整理,进一步思考以促使更好地把握教材的“本真”,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功效。

二.深读式追踪,探寻教材的“契点”

语文教学应注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过程,这是一个多方向、多层次解读文本、不断深读,探寻教材“契点”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将自己的解读与学生的解读进行交流和互动,是语文教学的精髓。

首先,要用独特的视角赏析课文,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教师可从解题入手,将经过周密思考的“问题连环”作为课文赏析的切入点: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可是全文却鲜有对于勒的正面描写,以这样的题目作为标题是否恰当?既然课文通过描写人物之间关系变化来表现主题,能否用一些词语概括出这一“变化”,并形成对照?……从这样的“问题连环”切入,有利于学生理清人物与情节的关系,是方法的指导,旨在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赏析课文,从而形成解读文本的思路,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

其次,要用细腻的理解深读文本,探寻最适合的品析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多重途径,深读、品析文本是重要途径之一。《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语文学习的经典文本,语言形象、生动、准确,感染力强;景物描写浓墨重彩,层次井然;人物塑造细腻传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进行深读,反复品味“脚心跟鞋袜粘在一起,好像踩着块湿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等精彩语句,通过对典型动词的运用加以比较、揣摩,来探寻最适合的品析方法。

再次,要用敏锐的语感关注教材,找寻最美的文学性。王荣生曾说:“运用语言的过程包含两个层次:语言意义的层次和语言形式的层次。”[4]当下的语文教学往往出现不重语言、不重文字、不重文学的三不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不重视,教师缺乏相应的鉴赏基本功,难以发现语言美及文学魅力;二是伪重视,只看到语言的符号性,忽略语言的生命性,提问只局限于:“这”指代什么?“感恩”与“感激”的区别在哪里?等等;三是错重视,让学生抄解释和赏析,而非引导他们关注教材里的经典语言……教师重视教材中的文学性教育,用自身敏锐的语感去唤起学生的语感,在读写中丰富生命感受、提升生命境界,师生共同寻找最美的文学性乃当务之急。

三.创意化追踪,讲究教材的“衍生”

文本的创作要有原则,须写清“这一个”;文本的教学也有原则,须从“这一篇”出发。如果只是把文本的一般知识与一篇篇课文对号入座来教学,这样处理教材的结果便会教成千课一面,索然味尽。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创意化追踪,摒弃公式化教学模式,注重对教材的“衍生”。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整体地把握好教材中的课文。语文教材是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主要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教材的作用,才能够达到运用新创意对学生进行的良好教育,也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教材“衍生”的带领下达成对于语文知识掌握的要求。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一篇文章的主旨出发去理解文章,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情感,而这种主导性的情感则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学习类似文章的关键部分,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做到对于文章的全面理解。如教师在教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首先就要引导学生从其中浓郁的爱国情怀出发去理解这篇文章,从而在主旨的推动下帮助学生达到对于文章各个部分表述的有效掌握。

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作用,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达到对于学生正确学习方式的有效引导。例如教师在讲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应当引导学生欣赏紫藤萝瀑布的美,让学生通过审美来感受藤萝展示出的一种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充分感受生命的力度。同时,指引学生在学习此类文章时,首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在形成对文章的审美感知后再升华出对文章情感的独特体悟。在教授《安恩和奶牛》时,也可试着教会学生认识行为的合理性,除了让学生了解安恩自立、爱牛的品格,更应着力提高学生“做”的智慧的“教育值”。

通过课例追踪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在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确定教材内容后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推动教师选择“教育值”高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对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40页.

[2][3]孔庆东.正说鲁迅:鲁迅是语文教学的丹妙药[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第126页.

[4]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34页.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觅渡中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法语文
学习方法
语文俱乐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我的语文书
上台前,你用什么方法消除紧张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