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娣
[摘 要]经历十年以上的教龄,教师已经熟悉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时教师容易进入专业迷茫期,职业倦怠期。新的课改,新的学生背景,迫切需要教师走出迷茫,突破專业的瓶颈,迅速找到适应教学新形势的有效教学策略。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更需要立足高中化学学科特征,重新审视和反思以往的教学行为,以宏观的化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寻找更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收获,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中化学;备课;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我缺乏经验但却因没有代沟的亲和力和满腔教学热情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化学热情高涨,效果很好。十多年后,再观望我的课堂,学生神情漠然的,一脸茫然的,瞌睡朦胧的,我不得不花时间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课后学生对作业提不起兴致,我又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督促他们做作业,检查作业。我比以往更忙碌了,但学生学习化学仍然感觉困难重重;我比以往具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了,但我的经验之谈学生毫无兴趣。面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不禁黯然神伤。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每一堂课都尽心尽力,为什么我的课堂未能换得以往的一片生机呢?
不同时期的学生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固然有差异,表现在学习方面确实也有不同。但我自身不可逆转的变化也由不得我再一成不变,老调重弹。高中化学也经历了数次课程改革,化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重新审视我的教学对象,重新理解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重新调整我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对“备课”的重新理解
课堂是教学的关键,然而我的讲课方式是否合适,讲授的知识是否合理,有否精确地运用情境,全面地熟悉学生,而这一切都要从深入备课入手。
(一)反思我的备知识
1.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先从备知识反思。有一个这样的熟悉的场景,“当某人生病去医院,在不同科室之间走来走去却仍然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的时候,直骂医院的医生无能,而其实大病通常都是采用会诊的方式来就解决,单一科室的医生很难让一个大病之人得到全面的康复,因为疾病往往是综合的结果,很少由单一原因导致”。同理我在备知识时停留在单一知识点的传授上,学生就超越不了单一知识点的学习,也就阻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我应该要把知识点放到整堂课、整个知识单元、甚至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去考量,这样学生对一个学期的知识有了系统的建构之后,再来审视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困难迎刃而解就容易些,起码不至于“无从问起”。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基本理念是不变的,对于我而言,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已经将学科知识内化在个人的教学经验之中,关键在面向学生时即时更改。绝不能想当然地将自己的经验所得灌输给学生。
在高三元素化合物复习阶段,学生对单一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知识点了解之后,一旦遇到几种元素化合物的综合问题,总是解决不好问题。那么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增设了几堂综合复习课,如元素化合物转化之非氧化还原反应,以氢氧化铝的两性为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典型元素化合物之间一类转化的通性;以金属和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为载体,展开元素化合物之氧化还原反应难点的突破。利用化学学科基本观念“转化观”引领学生建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
2.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识别知识轻重
有一次在期中考试后,学生甲向我诉苦“老师我这次考砸了。”我说“不会,你平时学得很好呀。”她说“我在考前把你教过的知识点全理出来了,可是时间太紧,我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就课堂而言,我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区分知识的轻重,那么哪个“责任”上学生的需求更强烈呢?掌握更多的知识,没有我的帮助,学生自己也可以完成,只是进步慢一些;区分知识的轻重,如果只靠学生自己的经验,不但进步很慢,很可能难以完成,因为作为教师的我可以教几轮高中,学生却不大可能考几次高考,所以就教学效果而言,我帮助学生“选择知识”胜于“传授知识”。教材本身是针对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编写的,课堂上的学生却是多元的,为减少学生,就要对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化,把那些不是特别重要的知识过滤掉,减轻他的学习负担,重拾他们的学习信心。
化学计算让学生较为头痛,有些计算涉及很多反应方程式,让人无从下手;有些计算运用技巧性的元素守恒法、得失电子守恒法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舍弃那些过于技巧化的计算问题,先解决一类化学核心计算问题:分析反应原理,利用化学方程式带入数据或列方程组的计算。这样做以后,减少了学生在计算问题上的纠结和挫败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在这基础上再发展计算应变能力。
(二)反思我的备情境
讲话或者上课究竟应该用谁的思路,这个问题我以前是想当然的。“我的课堂我做主”,但学生说这是他们的课堂。是呀,在课堂上若想自己明白,就用自己的思路,若想让学生明白,想让更多的学生明白我讲的东西,就必须结合他们的思路。怎么结合学生的学习思路呢?我想首先我应该好好地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回想自己学生时是如何学习的,尤其是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内容,当时自己是如何面对和克服的;第二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说出在学习中的方法和思路,痛苦和幸福;第三是阅读与学生学习思维相关的书籍,特别是教育心理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教师作为一个人也会为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课而自豪,但若是将更多这样的机会留给学生,想想学生会受到怎样的激励。
在高三化学教学中,我总会用离子方程式代替化学方程式,因为这更体现本质,而且我觉得离子方程式比化学方程式更容易表达。然而学生所表现的 不适应性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没有量变就达不到质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还是要建立在对化学方程式熟练书写的基础之上的。在事实面前,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认识和需求。
(三)反思我的备学生
我一直认为学生是教师备课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难操作的,因为课堂上的学生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不能预设和强制的。备好学生的前提是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那么,我是否对我的学生能够做到“如数家珍”?我熟悉学生,但就单个学生的,特别是对单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状的全面了解,那是不到位的,有客观原因,比如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大多在50人左右,短时间内细致的了解情况比较难,更多的是主观原因,比如我更容易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在表现好学或聪明的学生身上。这样对学生实际是不公平的,在今后的观察中我应该更客观、理性地看待并关注每一位学生。
在今后的备学生中,收集学生基本生活信息,并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与生活状况予以了解。通过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交流机会,以教学日志的形式将学生信息有序地整理与保存下来。借助理论学习了解学生学习阶段及特点,不管学生的成长目标多么高远,都必须起步于现实,并依托个体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成长规律。用一句话就是作为教师的我必须结识每一个真实的学生,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会很难,关键在于坚持,因为实践经验告诉我“课堂教学若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来展开,一定会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二、我对“向课堂要效率”的重新理解
(一) 一味向课堂要成绩“不可为”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口号,但反思自己的实际教学行为,更直白的是向课堂要成绩。教师向课堂要成绩也不为过,那也是课堂效率的表現之一,但堂堂课都以挖成绩为目的,结果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退,自然离考试成绩越来越远。因为,一方面在一堂课里能够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且即使这些有限的知识,也不能保证学生当堂就能理解、消化与应用;另一方面学生并不全然是为了考试成绩而上课,上课对学生来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每个学生希望这样的生活都能开花结果得到好成绩,但更希望生活本身更开心一些,他们不希望也不情愿牺牲眼前的开心去换取未来的成绩,当一堂课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身心疲惫时,很多学生就会放弃这种学习过程和结果。
学生要学习多门学科,而优势学科必然是兴趣所在。化学要发挥自身学科的闪光点,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如在上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这一内容时,按考纲要求这一内容很简单,按教材内容介绍即可。但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是该内容的课外拓展内容: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各种玻璃如防弹、钢化等性能如何获得。教师在很多时候就该与时俱进,与学生一起拓展视野。
(二) 强求学生在课堂完成学习任务“不可为”
虽然一堂课挖不出成绩,但成绩一定是通过一堂一堂的课获得的。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最主要的地方,但不一定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地方,我们传授完知识后,学生有可能当堂听懂了,但要把这些听懂了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会应用的知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般学生对听懂的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并不发生在课堂,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没听懂,需要课后学习和领悟,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后,不能强求学生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学会知识的任务。
教师在新课授课结束前总会设计习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个别被提问的学生会很紧张,一旦错误就会被嘲笑,充满挫败感。相反,教师若能摆脱这种“任务观念”,在课堂内容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提出新的疑惑点,或是抛砖引玉提出更深层的问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或是课后大家学习查阅,这样更能激励学生走得更远。
(三) 要求学生必有学科思维“不可为”
以前觉得化学课堂上学生就应该用化学思维思考问题,面对学生做错化学题时的一些奇怪想法很不可思议。现在回头想想,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科思维并不一定能在课堂中培养出来。因为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但并不依赖于这门学科,除了应付考试外,他并不需要学科思维,注意这样的学生是绝大多数而不是少数,另一方面学生的学科思维是通过教师的感染并对之进行模仿而得的,是学生自己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浸润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所以我们不能全寄希望于刚刚接手的学生解题就能表现出明显的学科思维,更不能寄希望于通过课堂传授强加给学生自己科目的学科思维,学生接不接受取决于学生自己,我们要宽容那些认为没有必要从而不愿意去培养自己学科思维的学生。当然若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自身学科思维的优化去影响学生,必然对学生学好这门科目是大有好处的。
(四) 将课堂知识演绎更上一层
1.为课堂知识呈现添砖加瓦
教师在课堂上最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尽可能把自己要传授给学生的学科知识演绎到极致。学生之所以要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是因为他不能完全搞懂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我们的任务不是把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拿到课堂上重新讲解一遍,而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情趣,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各种方式,来重新演绎学科知识,还原其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前世今生”,通过对学科知识的介绍,让其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固定走向生活化,从而尽可能实现让学生更容易搞懂学科知识的目的。
在学习氯气这一新课时,学生了解氯气有毒,但自来水厂却在用氯气消毒,他们充满好奇与担忧,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让学生了解自来水生产流程。观看之后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这种生产流程的优劣,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给课堂成果展示提供机会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相对艰辛的活儿,如果把成就感完全寄托在考试成绩上,而考试又不考查全部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成就感,而且容易培养出学生面对考试时撞运气的心态,此外考试成绩总是有好,有差,一般只能让少数学生找到自信而打击多数学生。相比而言若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更多地证明自己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到的,这样不管掌握知识多还是少的学生都可以体会学习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每位学生还可以在别人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有所收获。因此在课堂中为学生的自我展示和相互学习预留空间,是很好地帮助学生确证每天的学习成果、优化学习策略的方法。尽管这个过程与成绩无直接相关,却与民主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直接关系。在课堂例题展示过程中,尽量减少用例题的方法去左右学生的思维,而要呈现学生多样的思维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3.为课堂氛围民主化多花心思
因为学生一个人在家很难完成目前的学习任务,所以他们才需要到学校来共同感受学习乐趣和分享学习成果,并在班级的积极氛围中让自己坚持下去。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提供信心,不能用学科教学专家的身份去打击学生;学生要从其他同学身上感受学习乐趣,不能以自己考得比别人好来标榜自己的成就,一旦陷入这样的评价标准中,学习就难以保持好的心情,谁能保证自己永远第一呢。因此要在课堂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我们就要多关注学生,多提供方法;学生要多在学习态度上相互打气,在学习方法上相互支持,在学习结果上少做攀比。如在化学课堂的最后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并有意识地将这一任务委派给某位化学学生,正因自己这一科的不足,他会比别的同学更用心地去准备,下次课堂的展示必然是成功的。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他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
固然我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教师的、学生的、学校的、甚至家长的,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首先仍应先从自身反思,相信从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开始,必会对我的学生学习化学科目增加优势,增进信心,增强主动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