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定科 陈彪
摘要:客家山歌是客家居民在山野劳作或闲时生活中为抒发或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民间歌曲。用客家方言演唱而得名。广西贺州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最东部,这里聚居着占当地人口总数38%的客家人,约32万人。通过客家山歌的影响,贺州客家人与当地民族在各个方面互相交流影响,相互交融。由于现代化的推进,贺州近几年发展较快,客家山歌受到当代音乐的冲击非常大,客家山歌渐渐在日常生活劳动中丧失其地位。因此,传承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迫在眉睫。本文试着从贺州客家山歌的类别、演唱形式、演唱场合、题材内容、词曲结构等方面入手,浅析贺州客家山歌的特点。
关键词:贺州客家山歌;演唱形式;音乐特征1人文地理简述
1.1自然环境
贺州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东部,东邻广东连山,怀集,封开县,西接昭平,钟山县,南与苍梧县交界,北同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毗邻。贺州属南岭山地丘陵区,也是两广丘陵的一部分。[1]山岭连绵的自然环境是产生客家山歌的前提。换言之,就是因为这么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贺州客家山歌的产生。贺州境内的八步,公会,莲塘,桂岭,黄田,沙田等镇都是客家人聚居区,也是本课题所要论及的主要地区。
1.2客家源流
关于客家源流,学术界对客家源流的看法不一,由于本文论述的是贺州客家源流,所以就不对不同的客家源流作详细阐述。根据《贺州市志》记载:贺州的客家人,都是清康熙以后从广东陆续迁来的,共有三个分支。一支是在今贺州的桂岭,莲塘,贺街,鹅塘,八步,黄田,步头,黄洞等乡镇和沙田北半部的绝大部分客家人都属来自广东梅州地区(特别是五华县)这一支人数最多,分布也最广泛;另一支人数比梅州地区这一支次之,来自广东河婆一带,口音与上述一支相比有些小差异,贺州的沙田镇的南半部的客家人,公会镇,属这一支;还有一支来自广东河源市一带,人数较少。这一支客家人的口音融进了一些当地白话因素,仅贺州仁义,信都镇的钟氏,廖氏属这一支,莲塘,黄田,沙田等镇也有零星分布。据统计,现居贺州的客家人有32万,占全市汉族人口总数的38%左右。[1]
1.3文化生态背景:语言文字,生存环境
语言文字:贺州客家人所用的语言是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根据笔者田野采风时与当地客家居民聊天时收集分类得知,贺州客家方言按照语音的区别可以分为长乐语,婆声,河源声三个语系。生存环境:贺州客家人多居住在土地肥沃的山冲平原地带,地处亚热带气候区,这就决定了这里适宜农,林,畜牧。沙田镇芳林村的马蹄、公会镇的烟草、信都镇的红薯干都较出名。而畜牧业以黄田镇的猪、桂岭镇的南乡鸭、信都镇的三黄鸡为主要出产地。
贺州的自然环境、客家源流和文化生态背景是产生贺州客家山歌的重要因素。三者对贺州客家山歌的产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客家山歌的概貌
客家山歌:是贺州客家农民在山野劳作或闲时生活中为抒发或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民间歌曲。其特点是用客家方言演唱,旋律即兴而起,歌词内容也根据场合不同而不同,依曲填词占多数,分节歌的曲式结构较为常见。
2.1客家山歌的类别
综合山歌的功能、唱用场合、歌词内容等,把贺州客家山歌作以下分类:劳动歌、劝世歌、儿歌、小调、竹板歌、鸡歌等。其中采风中最常见的以竹板歌、鸡歌为主,也是贺州客家人常演唱的类别。
竹板歌是贺州市客家人民间中流行的一种歌唱艺术,由于歌手在演唱时双手使用四片竹板自行伴奏而得名。演奏竹板时,锯板用手掌挟持,以虎口为支力点,拇指根骨卡板内缘,食指和中指第一、二节卜板外缘,握中段,用手劲伸震,使两板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为歌唱伴奏。伴奏分前奏、间奏、尾奏、奏时长短不拘,由歌者即兴发挥。在采访客家歌手黄世茂时他跟笔者说起了竹板歌的来历:竹板歌又名叫化歌,是过去在客家先民不断南迁中,衣着褴褛的流浪艺人流浪卖唱,乞讨钱米苦度岁月的演唱形式。在旧社会,唱竹板歌的人地位低下,别人通常只知其名,不知其姓,民间习惯在其姓氏后加“满”字称呼,如朱满、李满、廖满等。
鸡歌是客家居民在安垅打醮、办丧事时和尚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一种歌曲。有民间歌手介绍,在贺州的和尚佬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和尚,他们像常人一样可以娶妻生子,“破戒”。只有有人请他们做法事时才会穿起道袍、打起小锣小钹做上几天的法事。为了祭奠亡灵,就编一些类似悼词的小曲,以小锣小钹为伴奏乐器即兴而唱。而到半夜时主家都睡了他们就会唱些较诙谐的歌解闷,因为有时要抱只鸡演唱,而有时又在鸡鸣时演唱,因此当地人成为“鸡歌”。
2.2演唱形式
客家民歌的演唱形式常见的有独唱,对唱,齐唱三种。独唱与对唱这两种演唱形式在贺州客家歌中出现较多。独唱在演唱竹板歌时较为常见。歌者手执竹板为歌唱伴奏。伴奏分前奏、间奏、尾奏、奏时长短不拘,由歌者即兴发挥。当地
人介绍说他们见的最多的是男女对唱的形式,所以把客家民歌称为“阿哥阿妹”。对唱最先出现在熟人休闲聊天时或情歌中,这时以歌为媒,交流、交谈。对唱不只是男女对唱,还有同性之间的对唱。一些歌手或群众介绍,一个人唱山歌人家会认为你是傻子、癫仔,只有对唱时,有唱有答,有来有往,有说有笑,歌才会越唱越多,越唱越有劲,时间也会因唱歌顺利越唱越久。对唱是最常见的演唱方式,而齐唱这种演唱方式则较少出现在客家山歌的演唱中,因为歌词都是即兴而唱,因此就决定了齐唱这种演唱形式比较难,偶尔在经过排练才出现这种演唱形式。
2.3演唱场合
在贺州客家人的居住地区,客家山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逢喜事唱歌助兴,传统节日唱歌娱乐,休闲聚会时唱歌打发时间,男女青年以歌传情,劳动之余唱歌解乏等。但其主要还是出现在耕作田野中,传统节庆,赛歌会休闲聚会或葬礼祭祀中。
2.4题材内容
贺州客家山歌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广泛,无所不吟,无所不唱,几乎囊括了当地客家人民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客家山歌的内容和性质来说,可分为下列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的,唱时未必有对象,有时可以单独一人随口哼几句来调剂枯燥的心情。二是属于男女间调情的山歌,这是客家山歌主要的部分。三是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以戏谑性的态度向对方唱一首山歌,对方如有反应则互相以山歌讥讽对方,如无反应,可知她(他)是一個老实可欺或不会唱山歌的人,那就更可放任起来了。
3音乐特征
3.1词体结构
贺州客家山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客家话演唱的歌词。贺州客家山歌在客家语特有的音调,习惯用语及本民系的文化背景的作用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唱词形式。贺州客家民歌的歌词结构复杂,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十一言和杂体言之分。由于贺州客家歌的歌词与韵律朗朗上口,所以通常一首客家歌能在民众中广泛流传,使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贺州客家歌十分讲究押韵,一般的歌词都是押尾韵的。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顺韵,一种是拗韵。
(1)顺韵:一般对编词者有较高的要求,必须要掌握很多的同一音韵的字,而且要尽量避免词句重复,以免造成枯燥无味感,乃至无法面对紧张热闹的对歌场面。所以,就要求在一首歌里押韵顺畅,念起来柔和顺口,音韵流畅铿锵,和韵动听,一韵到底。下面举例说明客家歌的用韵情况。例如,《阿哥想妹妹盲知》演唱者:凌火金。歌词:苦楝打子坠倒枝,阿哥想妹妹盲知,拿起饭碗来装饭,想起啊妹又饱哩。[2]分析:此例为七言四句式,其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押相同韵11(鲤),由此,四句歌词念起来顺口流畅,通俗易记。这也是在贺州客家民歌的四句体歌词中用的最多的押韵情况。
(2)拗韵:因其换韵较多,韵起伏,使人感到有些拗口。其音韵转换频繁,可以随意选择合适的韵脚来唱,不因韵害意,机动灵活,运用自如,显出音韵色调五彩缤纷的灵动特色,所以也称“梅花韵”。例如,《烟云花米》。歌词:烟!烟!烟上天,天上一朵云,袅袅过河溽,河溽一朵花,袅袅过东家,东家有米煮,饿死东家牯,东家有米卖,饿死东家赖。分析:此歌换韵自由,共使用了五个韵脚。第一句后一个字为ten(天)韵,其后是每隔两句换一韵,二、三句换成jun(云)韵,四、五句换成fa(花),六、七句换成tsu(煮)韵,八、九句换成mai(卖)韵。虽然歌词换韵自由,但因其使用了蝉联的构词方式,即下句歌词开头两字使用上句后两字,有不经意的重复感,所以唱念的感觉还是顺口流畅。设想如果不是采取这样的构词法,又采用这么频繁地换韵,就会显得不够协调,韵律突变,听觉不顺。因此,换韵的情况在贺州客家歌中较少见。
3.2曲式结构
(1)单乐段。贺州客家民歌从其基本结构来说,它的曲调基本结构属于一段体,歌曲的基本乐段短小,往往由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乐句构成,乐句的划分概念也不是很明确,根据一句歌词结束后有稍长的拖音或音乐停顿为标准来划分乐句。此歌种表现出的曲式特点与它的民族民间性有很大的联系,它由客家劳动大众创作。因此,贺州客家歌曲式结构简单,以一个乐段为基础,或在一个乐段的基础上填多段歌词反复演唱形成分节歌曲式形式,又或者在乐段的基础上填上多段歌词对其进行变唱,最终形成变唱曲的曲式形式。
(2)分节歌。山歌的即兴性是山歌一大特点。在贺州客家山歌的实际演唱中,歌者都是边唱边编歌词,在即兴的情况下,歌者就难以每唱一段词就换一个曲调,因为人的智力毕竟非常有限,而贺州客家山歌又多以对唱为主,这更加需要歌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歌的内容上,以更快的速度编出能表达歌者情感的歌词来应答对方。分节歌的曲式结构是一段相同的旋律填上不同的多段歌词反复演唱。所以,和大多数山歌一样,贺州客家山歌中分节歌的曲式结构的歌曲就占了很大的比例。
4结语
贺州客家人有着“爱国爱乡,崇文重教,诚恳弘毅,团结包容,勤劳俭朴,开拓创新和刚柔相济”的文化心理和人文精神。客家山歌之于客家人的族群心理和精神传统,是一种深刻而优美的艺术体现,了解和体会客家人及其文化风貌,欣赏客家山歌是一种最为便捷和有效的手段。贺州市文联和贺州山歌剧团以贺州客家山歌为主,根据客家人的社会生活上演了许多优秀的客家山歌剧目,并参加各地比赛且多次获得好成绩。这些都证明了民族音乐在我国渐渐受到重视。可是现在的贺州客家山歌传承有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现代音乐给客家山歌带来的巨大冲击,许多年轻人对客家山歌的态度是“土”,根本不愿意学习客家山歌。所以,会唱客家山歌的基本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贺州的客家山歌传承濒临灭绝的危险。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势在必行。这是一种思想观念问题。因此,希望当地政府能弘扬贺州民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贺州市各大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普及贺州民歌,增强学生热爱和保护本土音乐的责任感。参考文献:
[1] 唐择扶(贺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贺州市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 严永通,凌火金.广西客家山歌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3] 苏斌,李辉.桂东客家人[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4] 刘小春.贺州客家歌谣分册[M].
[5] 钟文典.广西客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