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平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学创新成败与采用何种教学模式相关。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体,怎么能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去教学呢?!在课程改革中,教研部门和课改中心改动的是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创新。
本文就地理课堂教学几种模式做些探究,一家之言,请教方家。
一、目标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目标教学模式具有依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形成性测试手段落实教学大纲、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功能。实施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一是认定目标;二是导学达标;三是达标测试。所谓认定目标,就指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对各知识点进行定位,使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每个知识点在教学中应达到哪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认定目标更多的是体现了对学生的要求,强调了对学生的注意,要有效实施,教师须吃透课标和教材的精神,了解学生的学情,采用合适的方法。所谓导学达标,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的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时,要遵循“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个别学生和较高的学习目标,不要求一次性完成,而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加深、巩固、达标。所谓达标测评,是用一组形成性试题让学生练习,看是否达标,并对部分未达标的进行补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认定、导学的设计和测评的方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一课中,要对学生提出如下课堂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识记):
(2)基本原理(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基本技能(应用):①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②地方时计算。在导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展示地球运动图像,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达标测试时,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水平的需要,可设计A组题和B组题,使教学目标要求产生一定的达标弹性。达标测评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笔答、口头回答、到黑板上画图等等。
二、探究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探索了一种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一般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研究问题”“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巩固拓展—延伸问题”几个环节构成。下面以“大气环境保护”一课教学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播放影片《后天》中南极冰川断裂的片段,演示南极臭氧空洞演变图,展示《地球出汗啦》《雨中垂钓》等漫画,创设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的情境。
(2)自主探究—研究问题。出示下列问题供学生自主探究。
(3)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派出代表参加班交流、辩论,解决问题。
(4)巩固拓展—延伸问题。①展示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分布图,让学生找出我国的重酸雨区,并分析原因。②展示上世纪70年代欧洲年平均降水pH分布图,分析当时英国、德国用煤量很大,受酸雨危害最为严重的却为什么是波兰等国。由此进一步说明大气环境保护需要全球行动。③调查本地的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三、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当具有:①典型性。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②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注意现实案例的复杂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③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针对性能够强化教学行为的目的性,有助于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是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深入思考;二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思路和结论进行评价和矫正;三是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指导。
例如,在讲“大气环境保护”一课中“酸雨”问题时,我们可以先选取“伦敦酸雾事件”作为教学引导:伦敦原有“雾都”之称,1952年该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导致近4000人死亡。近年来,伦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区内的使用,空气质量大为提高,雾日已不多见。然后让学生分析几个问题:伦敦酸雾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危害?伦敦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在分析环境问题成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情境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情境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难理解,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运用生产和生活实例使知识学习情境化,让学生体会地理就在身边,有助于学生在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达成目标。
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一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可作以下设计。
1. 确定三维教学任务
要注重学生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的相互统一,确定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的任务。
2. 教学任务主题化
主题化亦可称菜单化,是情境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
主题一:大气环境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具体采用播放影片《后天》中南极冰川断裂的片段、演示南极臭氧空洞演变图、展示漫画《地球出汗啦》《雨中垂钓》等漫画的方式,创设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的环境问题情境。endprint
主题二:出示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环境状况。具体展示兰州、上海、三亚等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指数表格。
主题三:组织学生辩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谁的污染大?谁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3. 师生角色设置
可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时而当导演,时而作主持,时而任评委;学生或分小组讨论,或以个体参加,依教学活动需要而定。
五、构建—发现教学模式
构建—发现教学模式的运用,旨在通过确立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和主动质疑的思维品质,完善知识体系,锻炼思维能力。构建—发现教学模式常应用于单元复习课。
例如在“大气”单元复习中可运用构建——发现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 确立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在“大气”单元复习中,可把“天气”与“气候”确立为核心知识进行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搞清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培养问题意识,倡导主动质疑
在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勇于主动质疑,完善知识体系,锻炼思维能力。
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生产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确定课题,通过探究活动,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有利于地理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上册“海洋资源”这一单元时,可以开设两节研究性学习教学课,第一节: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指导课;第二节: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汇报课。具体如下。
第一节: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指导课
(1)制订课题。先让学生自报课题,然后由教师设计课题,让学生选择课题。总课题——明天的海洋能给我们什么?子课题:①明天我们会缺少什么?②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海洋?③海洋有哪些可利用资源?④海洋能为我们提供一切吗?⑤我们应怎样善待海洋?
(2)学生分组。把选择同一课题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由学生推荐产生课题组组长。
(3)研究途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研究课题的途径。如上互联网查寻有关资料;去图书馆翻阅《海洋知识》等杂志;走访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等等。
(4)成果展示。在学生讨论后指导展示研究成果的形式,如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小论文、照片、图片等等。
第二节: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汇报课
(1)课堂形式。①汇报课:学生宣读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教师点评;②小论文答辩课:成立评委小组,答辩并打分;③成果展示课:展出照片、图片、报告和其他成果,评委小组打分。
(2)评估总结。由学生听(看)同学的研究成果后进行相互评估,反馈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七、野外考察教学模式
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无论是研究自然地理还是研究人文地理,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地理野外考察基础。野外考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野外考察包括方位确定、地理测量、地理观察等等,具体步骤如下。
野外考察课题的选择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考察内容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原则;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如“冷锋锋面的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某地野外地貌特征的分析研究”“某园林布局特色的研究”等考察,均要遵循这三个原则。考察前要周密考虑,统筹安排,确保野外考察取得成效。下面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为例加以说明。
(1)考察内容与目标。内容:测定当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当地经纬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调节角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考察物品准备。1米长的竿子,直角尺,米尺,手表,笔与纸。
(3)考察时间选择。晴朗的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的正午时间。
(4)考察地点选择。学校操场或空旷的平地上。
(5)考察具体操作。分小组、分区域测量竿子的影长。
(6)测量依据原理。如上图所示,正午太阳高度角H=arctg竿长/影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调节角度β=90°-H;纬度Φ可由公式H=90°-|Φ-δ|测得,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经度ε=120°+(12-T)×15(T为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
八、地图教学模式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地图教学模式,能通过运用各种图片、照片、图像、表格,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思维、丰富地理学习的想象力。地图教学的具体步骤有:①建立地图,创设情境;②提出问题,启迪学生;③解读信息,化解问题。
例如在教学“流水侵蚀作用”时,可以先展示一幅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图片,创设流水作用的情境;然后,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①这幅图可能是我国的什么地方?②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③这些地理事物有什么特点?④这些地理事物是在什么作用下形成的?⑤这些地理事物今后可能会有什么变化?最后,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的特点。
总之,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创新教法,钻研教学艺术,必能提高教学水平,达成教学目标。endprint
主题二:出示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环境状况。具体展示兰州、上海、三亚等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指数表格。
主题三:组织学生辩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谁的污染大?谁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3. 师生角色设置
可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时而当导演,时而作主持,时而任评委;学生或分小组讨论,或以个体参加,依教学活动需要而定。
五、构建—发现教学模式
构建—发现教学模式的运用,旨在通过确立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和主动质疑的思维品质,完善知识体系,锻炼思维能力。构建—发现教学模式常应用于单元复习课。
例如在“大气”单元复习中可运用构建——发现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 确立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在“大气”单元复习中,可把“天气”与“气候”确立为核心知识进行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搞清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培养问题意识,倡导主动质疑
在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勇于主动质疑,完善知识体系,锻炼思维能力。
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生产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确定课题,通过探究活动,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有利于地理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上册“海洋资源”这一单元时,可以开设两节研究性学习教学课,第一节: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指导课;第二节: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汇报课。具体如下。
第一节: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指导课
(1)制订课题。先让学生自报课题,然后由教师设计课题,让学生选择课题。总课题——明天的海洋能给我们什么?子课题:①明天我们会缺少什么?②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海洋?③海洋有哪些可利用资源?④海洋能为我们提供一切吗?⑤我们应怎样善待海洋?
(2)学生分组。把选择同一课题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由学生推荐产生课题组组长。
(3)研究途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研究课题的途径。如上互联网查寻有关资料;去图书馆翻阅《海洋知识》等杂志;走访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等等。
(4)成果展示。在学生讨论后指导展示研究成果的形式,如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小论文、照片、图片等等。
第二节: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汇报课
(1)课堂形式。①汇报课:学生宣读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教师点评;②小论文答辩课:成立评委小组,答辩并打分;③成果展示课:展出照片、图片、报告和其他成果,评委小组打分。
(2)评估总结。由学生听(看)同学的研究成果后进行相互评估,反馈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七、野外考察教学模式
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无论是研究自然地理还是研究人文地理,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地理野外考察基础。野外考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野外考察包括方位确定、地理测量、地理观察等等,具体步骤如下。
野外考察课题的选择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考察内容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原则;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如“冷锋锋面的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某地野外地貌特征的分析研究”“某园林布局特色的研究”等考察,均要遵循这三个原则。考察前要周密考虑,统筹安排,确保野外考察取得成效。下面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为例加以说明。
(1)考察内容与目标。内容:测定当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当地经纬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调节角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考察物品准备。1米长的竿子,直角尺,米尺,手表,笔与纸。
(3)考察时间选择。晴朗的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的正午时间。
(4)考察地点选择。学校操场或空旷的平地上。
(5)考察具体操作。分小组、分区域测量竿子的影长。
(6)测量依据原理。如上图所示,正午太阳高度角H=arctg竿长/影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调节角度β=90°-H;纬度Φ可由公式H=90°-|Φ-δ|测得,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经度ε=120°+(12-T)×15(T为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
八、地图教学模式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地图教学模式,能通过运用各种图片、照片、图像、表格,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思维、丰富地理学习的想象力。地图教学的具体步骤有:①建立地图,创设情境;②提出问题,启迪学生;③解读信息,化解问题。
例如在教学“流水侵蚀作用”时,可以先展示一幅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图片,创设流水作用的情境;然后,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①这幅图可能是我国的什么地方?②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③这些地理事物有什么特点?④这些地理事物是在什么作用下形成的?⑤这些地理事物今后可能会有什么变化?最后,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的特点。
总之,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创新教法,钻研教学艺术,必能提高教学水平,达成教学目标。endprint
主题二:出示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环境状况。具体展示兰州、上海、三亚等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指数表格。
主题三:组织学生辩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谁的污染大?谁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3. 师生角色设置
可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时而当导演,时而作主持,时而任评委;学生或分小组讨论,或以个体参加,依教学活动需要而定。
五、构建—发现教学模式
构建—发现教学模式的运用,旨在通过确立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和主动质疑的思维品质,完善知识体系,锻炼思维能力。构建—发现教学模式常应用于单元复习课。
例如在“大气”单元复习中可运用构建——发现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 确立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在“大气”单元复习中,可把“天气”与“气候”确立为核心知识进行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搞清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培养问题意识,倡导主动质疑
在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勇于主动质疑,完善知识体系,锻炼思维能力。
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生产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确定课题,通过探究活动,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有利于地理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上册“海洋资源”这一单元时,可以开设两节研究性学习教学课,第一节: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指导课;第二节: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汇报课。具体如下。
第一节: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指导课
(1)制订课题。先让学生自报课题,然后由教师设计课题,让学生选择课题。总课题——明天的海洋能给我们什么?子课题:①明天我们会缺少什么?②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海洋?③海洋有哪些可利用资源?④海洋能为我们提供一切吗?⑤我们应怎样善待海洋?
(2)学生分组。把选择同一课题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由学生推荐产生课题组组长。
(3)研究途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研究课题的途径。如上互联网查寻有关资料;去图书馆翻阅《海洋知识》等杂志;走访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等等。
(4)成果展示。在学生讨论后指导展示研究成果的形式,如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小论文、照片、图片等等。
第二节: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汇报课
(1)课堂形式。①汇报课:学生宣读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教师点评;②小论文答辩课:成立评委小组,答辩并打分;③成果展示课:展出照片、图片、报告和其他成果,评委小组打分。
(2)评估总结。由学生听(看)同学的研究成果后进行相互评估,反馈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七、野外考察教学模式
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无论是研究自然地理还是研究人文地理,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地理野外考察基础。野外考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野外考察包括方位确定、地理测量、地理观察等等,具体步骤如下。
野外考察课题的选择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考察内容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原则;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如“冷锋锋面的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某地野外地貌特征的分析研究”“某园林布局特色的研究”等考察,均要遵循这三个原则。考察前要周密考虑,统筹安排,确保野外考察取得成效。下面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为例加以说明。
(1)考察内容与目标。内容:测定当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当地经纬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调节角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考察物品准备。1米长的竿子,直角尺,米尺,手表,笔与纸。
(3)考察时间选择。晴朗的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的正午时间。
(4)考察地点选择。学校操场或空旷的平地上。
(5)考察具体操作。分小组、分区域测量竿子的影长。
(6)测量依据原理。如上图所示,正午太阳高度角H=arctg竿长/影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调节角度β=90°-H;纬度Φ可由公式H=90°-|Φ-δ|测得,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经度ε=120°+(12-T)×15(T为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
八、地图教学模式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地图教学模式,能通过运用各种图片、照片、图像、表格,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思维、丰富地理学习的想象力。地图教学的具体步骤有:①建立地图,创设情境;②提出问题,启迪学生;③解读信息,化解问题。
例如在教学“流水侵蚀作用”时,可以先展示一幅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图片,创设流水作用的情境;然后,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①这幅图可能是我国的什么地方?②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③这些地理事物有什么特点?④这些地理事物是在什么作用下形成的?⑤这些地理事物今后可能会有什么变化?最后,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的特点。
总之,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创新教法,钻研教学艺术,必能提高教学水平,达成教学目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