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幽默的教学情景、幽默的数学语言以及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产生一种积极愉悦的感觉,创造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运用幽默创设情境
数学学习经常与单调的数字,繁琐的计算打交道,需要一些认真严谨的思考,难免有的学生感到乏味,课堂气氛有时容易出现沉闷的现象,在课堂中幽默一下,即活跃了气氛,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研究表明,教学幽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与教师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幸在上海听过小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研究课《商不变性质》,吴老师在开始用一个幽默的故事来创设情境,这个故事是这样: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子吧。”小猴子听了,我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觉得占了大便宜,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呢?“猴子分桃”的故事,情趣高而寓意深,吴老师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节,从而使他们始终处于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幽默的语言,紧紧吸引着学生,从一节课的开始就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
二、运用幽默纠正错误
幽默是一种风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法宝,也是课堂中一味不可缺失的调节剂。由于小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出现同类错误。有时侯,老师苦口婆心讲解,效果平平;如果直接批评,可能会收到短期效果,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击,影响学生长期发展。不妨幽默一下,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认知和心理上的自我需要。
比如,在三年级上学期经常会出现巧算的题目,部分学生总是“栽倒”在这样的题目:450-21+179,部分学生出现了450-21+179=450-(21+179)=450-200=300
的现象,这时我对同学们说:“这是一道“陷阱”题,有些同学又一次掉入了陷阱,一个人不能同时掉入陷阱两次啊!”同学们听了之后哈哈大笑,纷纷表示不想掉入“陷阱”了,这样幽默了一次,既避免了错误,又让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在笑的同时开始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没有批评,没有指责,而是以机智的幽默来“化干戈为玉帛”,从而使学生在发自内心的笑声中,启迪思维,进而实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运用幽默开启心智
理论和实践证明了教学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用幽默的方法来进行点拨,既显示出点拨者的教学艺术,又增加了点拨的力度,拓展了点拨的宽度,提高了点拨的效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之门。
比如,在教学“除法的应用”时,难点就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结果要正确判断“进一”或“去尾”。第一个问题“4人做1张长椅,47人至少需要几张长椅?”学生看完题目,学生笔算后得到不同的结果。有的是“47÷4=11(张)……3(人),也就是11张长椅”,有的是“47÷4=11(张)……3(人),11+1=12(张)”。正当大家有所争论的时候,我说:“这剩下的3人是不是都和老师一样,在教室里站着啊!”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一下子理解了“进一”的含义。接下来,给出另一个题目“有11米布,每2米做一条裤子,能做几条裤子?”,学生马上回答道“11÷2=5(条)……1(米),5+1=6(条)”因为受到前面一题的影响,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当学生得意的时候,我笑着说:”这6条裤子有一条可能只有一条腿,谁想穿啊?”学生想了一下,开心的点了点头。对于这一难点,我采取了较为幽默的语言,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方法。
“幽默”的点拨,无需太多的文字,无需华丽的辞藻,只要击中要点,就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困惑,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灯。这样的教学幽默,有利于教学内容趣味化,有利于教学过程形象化。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给枯燥的数学知识裹上了一层糖衣,使学生乐于接受,也为数学课带来了暖流,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笑得活力。幽默给数学课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使学生易于吸收,也为数学课带来了魅力,让学生流连忘返。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第三小学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