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塑造及其路径探析

2014-05-25 02:23惠国辉寇玉生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新生人格大学

惠国辉,寇玉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生处,辽宁 葫芦岛 125105)

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塑造及其路径探析

惠国辉,寇玉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生处,辽宁 葫芦岛 125105)

高校应把塑造创新人格作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而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必须从大学新生的主体性人格入手。通过研究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塑造的内涵、必要性,分析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缺失及其成因,探索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塑造的实践路径,才能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新生;主体性人格;塑造路径

在科技迅速发展,国际综合力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我党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作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高校而言,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衡量一个人才,首要因素要看其主体性人格,所以高校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出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研究和培养工作,尤其是新生。

一、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塑造的内涵及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人格特质与人格功能是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关注的理论问题。1937年,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最先阐述了人格结构的不同功能性问题。在论述人格特质的结构时,以独立、理性、自为、自由为特征而体现的人格特质,称为主体性人格。我们所理解的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主体性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从感性层次来讲,就是指人性,它包括对人的理解、宽容、接纳、尊重和爱护;二是从理性的层次上讲,就是科学理性,是指对真理的追求,即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从形而上的层次上讲,就是超越性,是对人的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用描述性话语来说,就是处变不惊、镇定从容、有所执着、敢于担当、“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格。如果说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在个体人格上的凝聚与表征,那么,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则是当代理想人格更为内在或更为本质的方面。作为个体生命最为独立、理性、自觉、自为、自由的存在方式,它使大学生的一切行为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忱的信念成为可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是建基于内在的自由,即为理性所控制的自由,它是我们向某种最高善境皈依的自由。而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的意义上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从个体意义上说,它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石。对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他们个人毕生的发展都将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未来成为社会精英阶层的大学生,其主体性人格的形成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社会公正的确立与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和谐社会视域下审视和探析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基本范式,积极寻求有效促进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养成的策略方法,不仅仅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

二、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缺失及其成因

尽管大学新生入学前都已经过了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但人格塑造远未很好地完成。整体而言,当前大学新生现实人格的主流是积极的、务实的、健康的,通过研究表明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缺失有多种表现形式。具体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消极”体现在自我意识中

主要表现就是价值规范的失范性。一部分新生入学以后经过回味自己走过的道路以及与高年级的学长、老乡的进一步接触,在新的环境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期待而又缺乏对自己客观真实的评价时,往往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进而产生矛盾心理。此时便会采取压制、叛逆、逃避、逆反行为等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从而获得虚幻的自我价值感;一部分新生当他们虚幻的成就感逐渐退去、不切实际的希望化为泡影,便会失去理性,一意孤行,进而体现出人格障碍的扭曲性。

(二)失衡成为心理的主要表象

习惯了王子、公主式的生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心理上往往会表现出一般的不适应性,造成心理失衡甚至是转化为病态。这也就是为什么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也会有心理变态者或是精神病患者,发生自残甚至是自杀行为。在沿海省份某高校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新生入学心理普查报告的统计数据表明:有20%左右的大学新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

(三)政治信仰不是很坚定

中学阶段加入党组织的学生所占比例毕竟很小,受西方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新生对马列主义的科学性持怀疑或是无所谓的态度,入党动机不纯洁、入党动力不足,通过笔者调查表明:新生主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也就在92%左右。

(四)价值观中自我性比重变大

目前高校普遍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旋律教育,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但在学生的观念中,功利性、世俗性、物质性的倾向表现得却愈来愈突出,集体观念越来越淡薄。在利益面前,首先想到的是个人,有时会置班集体、学院、学校的利益而不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在左右着他们,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正在逐渐远离一部分青年学生。

(五)道德行为出现失衡

在这点上主要表现在交往行为的越轨与道德的滑坡。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学业迷茫、就业压力大、人际交往困难对青年学生主体性人格的不良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呈现的非正常性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现在高校周边小旅馆、日租房遍地开花,男女生交往比较随意,个别大学新生入学没多久就有性行为发生。一项对大学新生调查表明:74%的学生赞同或基本赞同“恋爱的结果不一定等同于婚姻”,认同非婚性行为“如基于爱情是可以”的占到42%,认同“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占到36.3%,然而认为“应该受到谴责”的仅占21%。

三、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塑造的实践路径

大学新生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轨迹发展的崭新阶段,在他们新生阶段要高度重视其主体性人格的塑造,这是进行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步骤,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般要求。

(一)强化辅导员、班导师的教育、引导管理与服务

辅导员、班导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对大学新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生入学后,辅导员、班导师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服务工作,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注定要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辅导员、班导师在大学新生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其他专业教师所不可替代的。他们的工作途径与方法灵活多变,可以通过教育、引导、管理与服务,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养成良好的生活观念,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校园文化的塑造、引领、培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广义文化,总体讲其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具体讲包含校园内的物质设施和文化成果、校规、校纪以及相应的制度、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包括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因其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具有塑造、引领、培育等功能,所以能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适应环境、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能塑造美的心灵。因此,校园文化必将对学生成长、特别是其健康人格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在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学习、环境熏陶以及自身感性与理性认识的飞跃,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自身人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一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学生的人文知识是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对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这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而这恰恰是主体性人格的重要因素。

(四)有效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塑造应该依靠社会实践活动这条渠道,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名人、名家作报告,访问企业、事业单位,调查新形势下的热点、焦点问题,奉献爱心捐赠等活动,有效拓展学生个体的认知活动范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有利于大学新生的主体性人格的塑造。

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的塑造是大众文化背景下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主体性人格精神能够为科学插上情感与想象的翅膀,为人文增添严谨与理性的光环,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的交相辉映下健康、全面、自由地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新生主体性人格的研究和培养工作。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20.

[2]吴九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人格教育[J].教育评论,2009,(5).

[3]檀跃宇.和谐社会与公民主体性人格培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6).

G642

A

1674-9324(2014)20-0251-03

惠国辉(1968-),男,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学生处,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寇玉生(1976-),男,黑龙江巴彦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学生处副处长,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新生人格大学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