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蕴楠
(四川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个案研究
赵蕴楠
(四川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本研究以普通儿童语言的发展为参照,从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与使用,对5.5岁孤独症儿童进行了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个案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虽滞后于普通儿童,但是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与普通儿童一致。
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个案研究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由美国精神科医生坎纳于1943年首次报道并命名,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其缺陷包括感知觉、注意力、兴趣狭窄、行为刻板、情绪、语言以及认知等多个方面。而语言是人们表达需求维持生活的基础,是人们沟通的工具,是人发展的阶梯,所以,语言的康复与训练是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内容。
首先,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时社会交往及语言交流,社会交往是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而语言的发展又是存在一定的关键期与发展规律,所以研究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语言与思维。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法国哲学家EB deCondillac为代表的学派认为,语言先于思维的存在而存在,思维的发展是以语言的发展为基础;而皮亚杰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存在产生,语言的发展赖以思维的发展。无论是哪种观点,都体现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所以,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不但可以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及社会交往训练可以提供一定的依据,也可以丰富关于儿童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理论的内容。
根据大脑的可塑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表明,大脑的结构是可以通过语言的训练来改变的。所以,可以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的干预来减缓语言发展迟缓的症状,发展需要补偿的能力,进而来改变脑部结构、大脑的活动机制。另外,根据我国著名孤独症教育专家甄岳来多年的干预经验及研究观点,对于孤独症儿童,是可以通过外部的训练来改变其内部的结构。
研究的对象,男,2005年生,3岁以前曾有语言,3岁以后语言数量减少,2010年曾去北京某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训练,2011年负责开始跟踪进行个案研究。
为了更好的说明研究观察到得结果,将从词义和句子两个方面,并以普通儿童的语言发展作为参照。
(一)词义的发展
普通儿童在1岁以前还很难说出第一个词,在1.5岁左右时能说出少量的词,但是在2岁及2岁以后词汇量急剧增长,如施太伦以单词为计数单位,记录了各年龄儿童的词汇量,得到了如下结果。
纳尔逊(Nelson)根据调查将儿童早期的单词性质分为六类,按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为:普通名词、特指名词、性动词、修饰词、个人和社交的词及功能词。
1.通过对被试儿童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对于该5.5岁得被试儿童多是功能词。
2.指示代词使用存在不准确、含糊的现象。对于指示代词的使用,当被指带对象和说话者相聚较近时,普通儿童会使用“这”或“这边”指称;相距较远时,用“那”或“那边”指称。但是被试儿童使用时,经常混淆。例如:若物品离被试儿童较远时,问他物品在哪时?他经常会回答“在这里呀”。当然,儿童混淆的原因,有可能是逃避思考该如何准备表达物品方位,也可能是为能准确理解询问者的语意。
3.时间词主要分为时间阶段的词语时间次序的词。时间阶段的词主要指今天、昨天、明天,上午、下午、晚上,今年、去年、明天普通儿童对于时间段的理解顺序是:3~6岁儿童首先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然后向更小的阶段发展如上午、下午、晚上,上午*时、下午*时,以及更大的时间段。被试儿童在5.5~6岁时,可以理解很好的理解和使用“今天昨天明天”和“上午下午晚上”这类词汇。
时间次序的词。儿童对于“正在”、“已经”、“就要”这三个副词的理解,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将来延伸。单一时间“先”、“后”比合成时间词“以前”、“以后”更容易掌握。在观察被试中,发现被试能很好的理解“先”、“后”,例如:先吃间点,后出去玩。
4.空间方位词。普通儿童掌握空间方位词的水平岁年龄增长而提高,提高最快的是在3~4岁之间。其获得空间方位词的大致顺序为“上”、“下”、“后”、“前”、“外”、“中”、“旁”、“左右”。儿童对空间词的理解先于产生,越是年幼的儿童,其理解和产生的差别就越大,大约从4岁其,两者的差别逐渐缩小。[1]该被试儿童在5.5岁时,可以理解“里、上、下、前、后、外、中”,对于“左右”的理解比较模糊。
5.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分为物量词、动量词和集合量词。
物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使用必须遵从“数词+量词+名词”的公式。普通儿童在3、4岁时仅能使用少量高频量词“只”、“个”,并且表现出对他们的过度概括,尚未对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加以注意。[2]例如:“一筐菜”被表达为“一个菜”。5岁左右的普通儿童,虽开始注意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但是没有正确掌握搭配的方法。[3]例如:将“一列火车”说成“一条火车”。
被试儿童5.5~6.5岁期间,对于量词的使用较少,多停留在普通儿童的3、4岁阶段,但是可以理解物量词的使用。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单位的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工具动量词。
专用动量词包括次、回、糖、下、顿、番。这些动词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和动词的组合能力也不一样,比如“次”和“下(儿)”和动词的组合能力就很强(即多数动词可与他们组合),而“趟”只能和“去”、“走”、“跑”等部分动词组合。被试儿童在5.5~6.5岁期间,几乎不使用专用动量词,但是可以理解专用动量词,例如:拍一下手等。
工具动量词也称作临时动量词,这样的词只是临时的表示动作的量,离开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它们只是普通的名词。例如“我打了他一巴掌”中的“巴掌”是“打”的量词;“他瞪了我一眼”中的“眼”表示了“瞪”的量,既是工具动量词。被试儿童可理解日常工具量词的使用,但是在表达是未能准确运用工具量词。当然这与口语的习惯表达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周末想去蓝堡游泳,经常被说成“周末去蓝堡”,而不会说“周末去趟蓝堡游次泳”。
常用的复合量词在形式上都是“物量词+动量词”的形式,只是物量词中可运用的比较多,而动量词中只有“次”最常用来构成复合量词。例如班次、人次、件次、架次、辆次等。被试儿童对复合量词的理解存在难度,难于理解复合量词,从未运用复合量词表达。
(二)句子的发展
普通儿童句子的产生主要是由不完整句开始、过渡到完整句以及最后产生复合句。
1.不完整句是指句子结构不完整,但仍能表示的意思的句子。不完整句主要指单词句和电报句。这种句子出现在2~6岁的儿童中,但是对年龄的增长,出现率逐渐减少。单词句是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比词汇意义更丰富的意思。在普通儿童中多出现在1.5岁,例如儿童看到桌子上的饮料,她会注视着饮料说“喝水水”,而实际她想表达的意思是喝桌子上的饮料。另外,单词句多与动作相结合,例如:在需要拥抱时,会伸出双手,身体前倾,望向对方,说“抱抱”。
电报句由两词或三词组成的,表达时是断断续续的、结构并不完整,好像电报一样,故称为电报句。电报句多出现在普通儿童的1.5~2岁,儿童在运用电报句是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而连词、介词很少使用。被试儿童在5.5~6.5岁期间,仍会使用大量的电报句来表达需求,例如“老师抱抱”、“吃麦当劳”、“去感统教室玩”等。
2.完整句。普通儿童完整句的产生过程是由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到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许多研究表明,完整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岁儿童的话语有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都是完整句。被试儿童在5.5~6.5岁期间,出现的多是无修饰语的完整句,并且当句子主语是“我”时,通常会被省略掉。例如:“我想去浴缸里洗下澡”会被省略成“去浴缸里洗澡”。
3.复合句。复合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关联的单句合成起来构成的句子。根据研究表明,普通儿童在2岁时开始说出极少的简单复句,在3岁时开始使用极少数连词,4~5岁,复句的使用次数增加,6岁时,使用连词的句子仍不多,仅占复句总数的1/4左右。
普通儿童在使用复合句时,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缺少连词,仅由几个单句并列组成。被试儿童在5.5~6岁时,复句的使用较少,而在6~6.5岁阶段时,复句的使用次数较多,多是承接关系,因果关系与条件关系。在用复句进行表达时,几乎不运用连词,这就容易造成句意的模糊。例如:老师告诉他“先吃饭,吃晚饭,爸爸就来了”,这本是一句承接关系的句子,可能会被他理解成条件关系的句意“只有把饭吃完,爸爸才能来”。另外,被试儿童在5.5~6.5岁得后期,可以理解因果关系,而且会运用因果关系。例如:他会表达“不去蓝堡游泳了,(因为)蓝堡关门了”。
根据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该个案对象语言中词义的发展与普通儿童的发展顺序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出现的年龄阶段。对于句子的理解与使用,个案儿童可以在5.5岁时使用简单句来表达需求与人进行简单交流,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理解复合句。
所以,在以后的干预中,我们应遵从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干预要循序渐进,并且给予更多的时间来让其学习并实践。
[1]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2.
[2]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3.
[3]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5.
G760
A
1674-9324(2014)20-0278-03
赵蕴楠(1983-),女,辽宁人,四川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特殊儿童的教育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