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2014-05-25 02:23张辉玲
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陶罐共生儿子

■张辉玲

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张辉玲

语文教学应彰显语文的学科性,既要“得言”,更要“得意”,“言”与“意”兼得,言意共生应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言”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物质前提,“意”是学生对自己及其周围世界的意识,“共生”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相依生存,彼此有利”。言意共生侧重点在于强调言与意彼此间的交融、支撑与相长。言意共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的有效性体现,也是学生发展语文能力的内部要求:由言到意的转换过程本质上就是言语的理解过程,也就是听和读;而由意到言的转换过程本质上就是言语的生成过程,也就是说和写。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便是言意共生的过程,言意共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在文本细读中走向言意共生

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情感流露,都是借助于语言去展现的。细读文本时,要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本的意义内涵,将初步的情感通过言意一致的阅读过程转变为真实的感悟,才能使文本的细读饱满而有力。要鼓励学生静心细读,特别是要对文本中极其精妙的细节进行细读。文本细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文本内容,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文本细读有利于学生读到文本中独特的地方,品尝到文本语言的独特韵味。如在教学《三个儿子》时,一位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对故事感兴趣的特点,灵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细读文本,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阅读实际出发,在读中想象、读中体验、读中悟情、在读中加深理解,以真正实现言意共生。

读中想象第三位小男孩的个性特点 文本中写了两位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而第三位妈妈并没有像前面两位妈妈一样夸奖自己的儿子,而是极其淡定地认为自己的儿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们在充分自读后,知道这位妈妈不是在夸奖自己的儿子。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位妈妈当时的态度和心情呢?此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哪一位学生愿意将这位妈妈此时此刻的语气与神情模仿出来与大家分享呢?”学生们纷纷站起来模仿第三位妈妈说的话,其中有几位孩子表演得特别逼真,大家不由得鼓掌表扬。这第三位妈妈的回答,不禁让人想起:那她的儿子到底怎么样呢?执教老师顺势问道:“面对这位妈妈的回答,你能猜测到什么呢?”对于教师的这个问题,学生们兴趣倍增,纷纷大胆猜测:“我猜她的儿子很一般。”“我猜她的儿子学习成绩不是很棒。”“我猜这位妈妈不是一位骄傲的妈妈。”“我猜这位儿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很难看?还是很愚蠢?”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沉浸在对第三个儿子的想象中,这样学生会读了、会说了、会悟了,不需教师过多的语言进行讲解。这一想象拓展,让学生想象力得到了发挥,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为学习下文小男孩的表现作了铺垫。

读中体验面对需要帮助的母亲,自己该付出什么样的动作 文本第八自然段描述了三位妈妈提水的辛苦。当学生们通过自主读、小组读后,执教老师要求学生们分别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并要求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这三位妈妈提水的辛苦。学生们在下面有的是一边读、一边表演动作;有的是一人读,几人表演;有的四人小组大声朗读,“可、重、痛、酸”等词语读得特别重,“走走停停”读得非常缓慢、艰难,教师请了几位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上台进行了表演。接着,执教老师要求同学们也大胆猜测一下自己的父母此刻正在做什么呢?“我妈妈正在赶路回家给我们做饭……”其中有几位女生眼圈都红了。显然,学生们已感受到自己的父母跟文中的三位母亲一样都非常的辛苦。面对自己需要帮助的母亲,他们会怎么做呢?也会无动于衷吗?这不是一次良好的情感体验教育,以真正体现言与意的和谐共生吗?此时,执教老师问学生:“假如你是这三位妈妈的儿子,你想怎么做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我会跑过去叫妈妈坐下休息一下,帮她捶捶背。”“我会找一根扁担和妈妈一起抬水回家。”通过读中体验这一环节,孩子们心中已明白自己在父母面前该怎样做。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孩子们和父母朝夕相处,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文本的细读加上情境的体验,不仅使学生可以对文本中三个孩子的品质进行正确的评价,而且使学生明白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做,要有为人子女对父母的孝敬。

读中悟情,升华教育 学习文本第九至十一自然段:三个儿子面对三位妈妈提水辛苦,前面两位儿子无动于衷,竟然只知炫耀自己的优势,而第三位“没什么特别”的儿子却主动帮妈妈提水。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之后,显然,他们已对三位孩子的表现做出了是非判断。他们心中会有很多话要倾诉,有很多观点要陈述。看着一张张涨红的小脸,如何让这些孩子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心灵、张扬自己的个性呢?此时,执教老师问学生:“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慨呢?”学生们纷纷谈自己的感悟:“前面两个儿子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帮妈妈做事,不算是妈妈的好儿子。”“我要向第三个儿子学习,主动帮大人干活。”“妈妈们太辛苦了,我们应该体贴她们。”老师接着说:“是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接下来请大家共同欣赏一位儿子对自己母亲的肺腑之言吧!同时,也请大家分别写下自己对母亲想说的话吧!”学生们一边欣赏《感谢妈妈》的歌曲,一边拿出课前做的爱心卡,在上面认真地书写。在音乐声中,教师和孩子们纷纷走上讲台用心品读着对母亲写下的千言万语:有理解,有尊敬,有愧疚,有思念,几十个爱心卡粘贴在黑板上拼成了一个大大的爱心,孩子们已懂得“父母之苦,自己之幸”。“意”指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学如果没有人文性,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苍白无力,虚假空洞。要使语文教学实现言意共生的理想境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感染学生自己的情绪。学生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情感,才是教育最好的推动力。

在联系语境中走向言意共生

语境即言语环境。新课程鼓励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及其结合教材(文本)的上下文理解有关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真正立足于文本的整体意境,让学生在文本的实际语境中进行锤炼,体验文本浓浓的情感。只有让学生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做到言意共生的精彩。《陶罐和铁罐》讲的是骄傲的铁罐经常奚落谦虚友善的陶罐,最终自己却在时光中被氧化的事。一位教师执教时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自主融入文本,互动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走向言意共生。

锁定重点词语,初步感知品质 文本中有几个描述陶罐和铁罐基本品质的重点词语。它们是文本内涵感悟的切入点,理解它们,也是学生情感升华、自主感悟的第一步。教师事先在黑板上贴好陶罐和铁罐的图片,同时准备好相应的词卡叫学生上台贴。看到那栩栩如生的图片,学生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气氛十分活跃。贴好词卡,教师表扬他们,表示下面将有更难的组词活动,并迅速地打开课件,让学生玩找“生字朋友”的游戏。同时把多种表情图准备好,这时他们全都凝神贯注,争先恐后地举手,上台找准字卡贴在对应的表情图下。

读中心灵触动,深悟道德情操 教师引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宽广的文本世界中翱翔体验,仔细地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品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去发现其中的美好与不足之处。由词语感知进入到重点句子具体情境立体感知,学生在组织有序又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走入这个童话世界和人物相融合同呼吸,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动起来,发挥主体性自导自演亲身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主发现。首先组织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文本内容,学生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不一会儿,小手都齐刷刷举高了!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将陶罐读得既谦虚又文雅。很快另一个学生不服输地站起来,配上惟妙惟肖的表情动作挑战,将铁罐读得傲气逼人。这时候的教室里,学生读得津津有味,沉浸其中;教师见时机成熟,打开课件出示可爱的动画形象,组织全班表演读,将感悟推向高潮。学生兴致高涨、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本剧的表演中。

在情感抒发中走向言意共生

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情感体验的纽带作用,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感悟、感化的有效提升。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用文本的内涵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对文本绘声绘色的解读,引领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感情的波澜,激发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实现言与意的共生。

以执教《陶罐和铁罐》为例,在激情朗读过后,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受到启发教育,教师让学生思考默读文本第七至第十七自然段,沉淀刚才的感知收获。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人们喜欢刚出土的陶罐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就感悟出人们喜欢陶罐的原因是“陶罐洗干净后显得光洁、朴素、美观,同时也是珍贵的文物,并且有一颗善良的心,总是能为他人着想!”教学至此,教室里的气氛再次高涨,孩子们的眼睛闪闪发亮,似乎有一肚子的话要倾诉。此时,教师再次启发学生:“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心中有什么真实的想法呢?请将自己的想法抒写在留言板上。”以让学生心灵感悟的结晶尽情洒落:“我想对陶罐说……;我想对铁罐说……;我想对自己说……”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感悟心声。

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寻语文言意共生的“生长点”,既可以引领学生在文本细读中走向言意共生,也可以引领学生在情境创设中走向言意共生,还可以引领学生在潜心涵泳中走向言意共生,在入境想象中走向言意共生,在篇章结构中走向言意共生,在迁移抒写中走向言意共生,在拓展反哺中走向言意共生……让言意共生成为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语文课堂 资料图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

猜你喜欢
陶罐共生儿子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