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立娜,荣胜忠,李淼晶,车忠强
(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 卫生人力 ●
医学生基层就业取向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为例
邹立娜1,荣胜忠2,李淼晶2,车忠强2
(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目的]探讨护理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就业指导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牡丹江市某医学高等学校抽取360名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采用自编制的问卷对学生基层就业取向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护理学生整体就业态度乐观,在所调查的学生中仅8.1%的学生愿意到社区、农村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学生的生源地对其基层就业取向没有影响(P>0.05),影响护理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取向的因素主要有学校对到基层就业引导少、薪酬低、病人数量少、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医学教育成本高、用人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结论] 护理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取向较低,建议针对影响学生基层就业取向的因素制定相关措施。
护理专业;学生;基层;就业取向 ;影响因素
就业取向是指就业者以自身综合素质为基础,在文化传统和社会总体就业趋势影响下,在进行职业或岗位选择的过程中由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指导所采取的对策与方法[1]。
近年,我国政府将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了比较突出的位置,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素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护理人员[2]。因此知晓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基层就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将对正确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牡丹江市某医学高等学校2009-2012年入学的护理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取向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1 对象
运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将牡丹江市某医学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学生按年级分层,再将年级按班级分层,然后从每个层中随机抽取18~22名学生,共抽取360人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全部收回,问卷回收率及合格率均为100%。
1.2 方法
采用统一制定的问卷进行调查。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过有丰富经验的6位专家审核后选取40人进行预调查,并进行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发现问卷各条目Cronbach’a相关系数全部在0.6以上,问卷信度值均超过0.8,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均较高,说明所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调查结果可信。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由经过系统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双录入后建立数据库,录入过程中采用逻辑审核和人工抽查的方法,运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方法,检验水准α=0.05。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360名被调查者,其中男性24人,女性336人,平均年龄为(20±4)岁,学历均为本科,72.4%学生为独生子女。
2.2 学生就业态度、就业择业观和期待薪金
调查发现,62.4%护理专业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保持乐观态度,23.7%的学生不太乐观,另有13.9%的学生对就业比较迷茫。在就业择业观上,有41.2%学生会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有38.5%的学生会选择考研,20.3%的学生会选择创业或直接就业,整体看,就业、择业观较为合理。45.8%的学生期望月薪在3000~4000元/月。2.3 基层就业取向及影响因素
2.3.1 护理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取向
在360名调查者中有254名学生在毕业后将县级以上公立大中型医院作为首选的、理想的就业单位,占调查人数的70.6%;愿意到城市社区、农村卫生机构就业的学生有29人(占8.1%),仅高于到科研机构就业的学生。在有意愿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当中,有19名学生选择到城市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占66.8%),9名学生选择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占30.4%),愿意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学生仅有1人。
2.3.2 影响基层就业取向的因素
依据学生是否愿意到基层就业,将学生分为2组,并对不同组别学生间的生源地、学校基层就业引导少、薪酬低、病人数量少、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医学教育成本高、用人不规范、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分布情况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选择基层就业学生生源地与不选择基层就业学生生源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0,P=0.809),见表1。而学校开展基层就业的引导少、薪酬低、基层医疗单位病人数量少、工作条件差、医学教育成本高、用人不规范、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因素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基层就业组与非基层就业组学生生源地分布的比较 n(%)
表2 基层就业组与非基层就业组学生相关影响因素分布的比较 例
2.4 提高学生基层就业取向的相关建议
在所调查的可提高学生基层就业取向的相关建议中,76.6%的人认为国家引导学生基层就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应切实落实,60.4%的人认为应该创造更多参与管理的机会并健全基层社会保障制度,50.2%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职工现有工资待遇,47.5%的人认为应该优化基层工作环境,并提高员工工作和生活补贴。
近年,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明显呈现出城市大型综合医疗卫生单位人才集中,基层单位人才紧缺的情况,这种结构性矛盾日益明显[3],就业取向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4]。目前国内有关护理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取向的研究少见报道,有的只是针对大学生整体[5]、医学生群体[6]以及卫校护生就业取向的调查分析[7]。本研究以牡丹江市某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本科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护理专业学生基层就业取向并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引导护理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或制定相关政策及措施提供相应的支持。
3.1 护理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取向
医学生基层就业主要指学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这些机构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私人开办的诊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卫生室[8]。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在保障我国居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关研究显示医学生基层就业取向并不高。敬媛媛[9]等对川北医学院本、专科医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医学生仅占15%;方燕君[10]等对汕头大学医学院2009-2011年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择业意识调查发现学生基层就业比例从25.97%下降至21.30%,甚至有的研究发现不同层次医学生首选到乡镇等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为0[11]。护理学专业学生是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针对性地探讨其就业取向具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杨国莉[12]等人的研究表明,护理学生中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比例为25.9%。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愿意到社区、农村卫生机构就业的仅占8.1%,远低于公立大中型医院的70.6%。尽管不同研究中,学生基层就业取向的比例有一定差异,但是从整体上看,学生基层就业取向明显偏低,本研究中的被调查者的基层就业意愿远低于其它研究。
3.2 影响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
毕业后能够回到生源地可以帮助学生很快适应环境,而且在亲人身边工作也是很多学生考虑的一个因素。有研究显示[4],生源地对学生的基层就业取向有一定的影响。但本研究发现,生源地对护理学生基层就业取向没有影响。这可能与不同学校的学生生源地的构成[3]、学校教学氛围以及家长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关系。在当今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单位的病人数量少导致学生的薪酬相对较低[7],面对当今过高的医学教育成本[6]以及对未来物质生活方面保障的考虑,学生自然会选择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虽然新医改后,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施行了绩效工资制,但是相关配套政策落实的不到位也直接的对学生选择基层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以上影响因素外,学校基层就业引导少、培训机会少、用人不规范也是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基层就业取向的主要因素。
因此建议从高校、社会以及国家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以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基层就业的取向,从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我国基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1] 刘 喆,丛 凯.医学生就业取向对其面向基层就业的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6):972-973.
[2] 封苏琴,徐汉波,薛 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供给障碍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48-49,75.
[3] 王 帅,苏 维.西部某医学院校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222-3224.
[4] 赵海燕.大学生就业取向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杜 芸.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4(1):68-71.
[6] 李联祥,许岩丽,李淼晶.医学院校毕业生社区就业取向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J].卫生软科学,2011,26(10):688-690.
[7] 李 俭,李胜发,刘 强,等.新医改下卫校护生就业取向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07-109.
[8] 叶利军.新医改视野下中医院校学生服务基层意愿的调查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3,19(7):127-129.
[9] 敬媛媛,阴新强,何 蔺,等.川北医学院医学生毕业后基层就业意向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3):286-295.
[10] 方燕君,郑 晓,林琪茂,等.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的问题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3,23(10):166-168.
[11] 马 英,胡冬梅,王 馨,等.不同层次医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1,25(6):432-434.
[12] 杨国莉,严 谨.医学生从事基层卫生服务工作意愿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9):2862-2863.
(本文编辑:谢碧钰)
世界肝炎日的由来
7月28日是已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的诞辰日。为纪念这位乙肝病毒的发现者,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5月决定从2011年开始将世界肝炎日从5月19日变为7月28日。
2014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肝炎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遥远”
R192.6
A
1003-2800(2014)07-0459-03
2014-04-11
黑龙江省教育规划办重点课题(GBB1211060);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青年专项课题(HGJXHC110084)
邹立娜(1984-),女,黑龙江绥化人,本科,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学和科研工作。
车忠强(1972-),男,黑龙江五常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卫生管理和高校物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