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重点学科图书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基于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

2014-05-25 00:35隋秀芝徐建初
关键词:重点学科外文新书

隋秀芝,刘 茜,徐建初

(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杭州310018)

高校重点学科图书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基于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

隋秀芝,刘 茜,徐建初

(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杭州310018)

重点学科图书的入藏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核心环节,其馆藏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与学校的学科建设相匹配是衡量其馆藏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馆藏结构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浙江理工大学纸质图书馆藏资源的类目结构、重点学科的文献保障率、新书入藏量及生均新书入藏量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实证分析,并就提高馆藏质量和馆藏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相应的改进措施。

馆藏结构;馆藏质量;优化;重点学科;图书资源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教学科研文献保障机构,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高质量的学科文献资源是建设发展高水平学科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有调查发现: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虽然都很大,但对某一专业的图书收藏率却很低,专业图书的保障率一般在40%~60%之间,有的甚至更低。专业图书保障率低很难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因而针对某一具体的学科专业究竟应该配备多少文献资源才能满足其教学和科研的最低需要,是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必须要重视的问题。[1]

重点学科图书的入藏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核心环节,其入藏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2]。如何在图书出版量剧增、图书馆采购经费紧缺的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学科图书文献进行建设,更好地为重点学科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者应着力解决的一大课题[3]。有数据显示:同等经费的电子图书的下载量仅为纸质图书外借量的1/17[4]。可见纸质图书仍然是读者首选的图书资源,所以研究纸质图书的馆藏结构和质量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浙江理工大学现有纸质图书馆藏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对揭示馆藏文献建设的着力点、优化馆藏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探索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模式和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一、馆藏质量评价

高质量的馆藏图书不仅要在纵向上保持每门学科内在的历史延续性和完整性,反映出学科发展变化的过程,又要从横向上能反映出各学科之间互相交叉、互相联系的关系,各学科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服务[5]。目前对馆藏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如直接观测法、用户评议法、统计分析法、书目核对法、引文分析法、馆藏结构分析法等。其中馆藏结构分析法主要是指对馆藏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进行分析[6]。馆藏结构作为衡量馆藏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主要指馆藏图书在类目结构方面是否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相匹配,是否有利于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7]。下文主要从馆藏类目结构、重点学科的文献保障率、新书入藏量及生均新书入藏量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馆藏类目结构

馆藏量是评价一个图书馆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基本指标之一,截至2012年底,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现有中文图书381 883种、1 137 979册,平均复本量为2.98。馆藏文献覆盖率是指馆藏文献占各学科领域的比例,它是衡量图书馆收藏文献完备程度的重要标志。将我馆入藏的中文图书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一级类目进行对比统计,其结果见表1。表1可见,各学科图书的文献覆盖率基本达到100%,但不同学科的馆藏量却差异较大,其中馆藏量最高的是T大类(工业技术类),占馆藏总量的26.92%,这也体现了我校工科发展的优势和馆藏特点。馆藏量最小的是V大类(航空、航天类),仅占0.03%,当然这主要与学校的专业设置有关。馆藏量超过5%的学科共有6个,分别是:T(工业技术类)、I(文学类)、F(经济类)、H(语言和文字类)、D(政治和法律类)和O(数理科学和化学类)。这6个学科的馆藏量占总馆藏量的77.73%。总体来看,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社会科学类图书馆藏量偏大,占总馆藏量的60.08%(见表1),而自然科学类图书馆藏量偏低,仅占总馆藏量的35.76%。

表1 至2012年底各学科中文图书馆藏类目结构

(二)重点学科文献保障率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下发的《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十二五”第一批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和“十二五”省高校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浙教高科〔2012〕80号),我校现有1个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3个省“重中之重”学科(生物医学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应用化学与生态染整工程)、一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学)和11个省重点学科。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特点,将上述16个重点学科和对应的《中图法》中的分类号进行匹配。由于不同学科下设置的专业多寡不同,有时一个学科会涉及到多个分类号,则一并统计在内;但一个类目的图书只统计一次,若分属于不同专业学科则不再进行重复统计。然后对相应分类号的图书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所示。

从文献资源整体建设来看,文献覆盖率越高越好。但就一个具体图书馆而言,应根据需要和条件,使主要服务对象的文献收藏达到较完备的程度[8]。我校的专业设置共有26个学科,其中属重点学科的所占比例为61.54%,但表2显示重点学科的馆藏总量仅占总馆藏量的21.32%,其比例严重偏低。这只能说其馆藏特色不明显,并使读者的满足率偏低。一般来讲,重点学科图书的平均复本数量应不低于总馆藏平均复本数。[1]由表2可见,16个重点学科的平均复本量为3.13,略高于总馆藏复本量,其中有9个重点学科的复本量低于总馆藏平均复本量(2.98)。所以在保证这9个学科图书采购品种的同时,应适当提高其复本量。

馆藏量最大的学科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占馆藏总量的10.20%,馆藏比例超过1%的学科仅为5个,这5个学科的馆藏量占重点学科馆藏总量的90.65%。其中“纺织科学与工程”作为我校唯一的一个“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馆藏总量仅为21 802册,在16个学科中排名第四,与“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的地位极其不匹配,而其复本量却最高,达4.37册。所以在保持这一学科馆藏复本量的基础上,应大力加强这一学科图书品种的采购力度。另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生物医学与工程”是我校2005年最早获批的“省重中之重学科”,但其馆藏量却少得可怜,全馆可借图书仅有73种、171册图书!其复本量极少!“机械设计及理论”和“应用化学和生态染整”作为我校2008年获批准的两个“省重中之重学科”,虽说其馆藏总量比“生物医学与工程”稍高一点,但均低于1%。所以这四个“省重中之重学科”的馆藏量应重点加大采购力度。

(三)新书入藏量统计

1.全馆新书入藏量统计

新书入藏量体现出馆藏的时效性,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馆藏文献的质量,2007-2012年全馆新书入量统计结果见表3。2008年,全馆新书入藏量急剧增长,入藏总册数是2007年的1.57倍。但自2008年后,不但新书入藏的种数在不断减少,新书入藏量也逐年下降。2008年新书入藏种数为61 513种,至2012年降为27 208种,总种数减少34 305种;2008年新书入藏量总册数为243 357册,至2012年降为74 071册,仅占2008年入藏总量的30.44%,各种图书的平均复本量也在逐年下降。

表2 至2012年底16个重点学科馆藏量统计

表3 2007-2012年全馆新书入藏量统计

2.重点学科新书入藏量统计

有学者把高校图书馆学科专业馆藏资源的配置与全部馆藏资源建设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称为馆藏资源学科专业依存度,并指出:馆藏资源学科专业依存度是指某一学科专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所配置的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馆藏资源数量与年度馆藏增加总量之比,可用如下计算公式[9]来表示:

依存度越高,说明馆藏资源在满足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化配置度或满足率越高,越能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保障。

从表4中数据看出:2007-2012年重点学科馆藏资源的平均学科专业依存度为24.61%。2008年在全馆入藏总量急剧增长的情况下,虽然重点学科的入藏总量也有所增加,但占全馆入藏总量的比例却是历年中最低的,学科专业依存度仅为21.47%。在随后的三年中,随着全馆新书总入藏量的下降,虽然重点学科的新书入藏量也在不断减少,但入藏比例却有所提高,2009年重点学科的专业依存度最高,达27.18%,随后两年也保持了较高的专业依存度,但至2012年,重点学科新书入藏量仅为16 614册,仅占2008年入藏量的31.80%,占全馆总入藏量的比例降至22.43%!另外,每个重点学科的平均依存度为1.54%,超过平均依存度的学科只有“设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管理”3个学科。其他13个学科的专业依存度均远远低于平均依存度,甚至都低于1%。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生物医学工程”与“应用化学与生态工程”是我校的两个“省重中之重”学科,6年总的新书入藏量也仅有200册左右!平均每年购书不到40册!甚至有时全年新书购入量只有区区的十几册!

表4 2007-2012年各重点学科中文新书入藏量统计

一学科文献品种的增加虽然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该学科读者的需求,但复本量的增加并不能提高馆藏的信息量。由表4中数据可见,各重点学科每年的新书入藏复本量均高于全馆平均复本量(具体参见表3),“机械设计及理论”、“纺织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的新书复本量均在4以上。如此高的复本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馆藏质量和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在图书购置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图书馆应尽可能地提高各重点学科图书的品种数。

由上述可见,近6年来我校16个重点学科的中文新书入藏量占全馆总入藏量的比例起伏不定,图书品种数配置不够科学。可以说,近几年我校图书文献的资源建设并没随着学校重点学科的蓬勃发展而逐年加强,而是随意性比较大,因而使得重点学科图书资源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这应该引起图书馆领导和资源建设部的关注,今后需要逐步调整。

另外,各学科外文图书的馆藏量很少,且大多为孤本。自2007以来的外文新书入藏量也极少,仅有2 508册(1 972种),占全馆总入藏量的2.92%(2 508/859 774)。表5可见,各重点学科的外文图书入藏量就更少了,16个重点学科6年来总的入藏量只有897册,甚至有6个学科的入藏量为0。外文文献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等优点,是最新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能够反映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它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重点学科建设需要掌握国外最新科技动态,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水平。所以今后应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外文图书的购采置,满足重点学科读者对外文文献的需求。

(四)生均新书入藏量统计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提出的对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具体指标,规定综合类院校本科生生均新书入藏量不低于4册,所以图书馆每年应进新书数量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年进新书数量≥4×学生当量数

式中,学生当量数=当年在校本科生人数+硕士生人数×1.5+博士生人数×2[1]。

根据以上计算方法统计出我校2007-2012年各重点学科和总在校学生当量数,并计算出生均新 书入藏量,具体见表6。

表5 2007-2012年各重点学科外文新书入藏量统计

表6 2007-2012年各重点学科生均新书入藏量 册/人

由表6可见,近6年来全校平均的生均新书入藏量为7.94册/人,明显高于高校评估对新书入藏量和生均购书量的要求,但重点学科的生均新书入藏量平均仅为3.36册/人,远远低于全校生均新书入藏量,且低于高校评估的基本要求。自2007年以来,随着在校生总人数的不断增加,各重点学科的在校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但各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的新书入藏量却在逐年下降!所以从总的趋势来看,生均新书入藏量是在逐年下降的:由2007年的10.15册/人下降到2012年的3.55册/人,重点学科的生均新书入藏量就更低了,至2012年仅为1.45册/人。所以会出现总馆藏量虽然在不断提高,但读者却找不到想用的书,使得藏与用的矛盾突出。

二、馆藏建设优化策略

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不仅仅是在数量上的简单递增,而应是紧紧围绕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这条主线,按照“合理布局、夯实基础、增强特色、形成优势”的原则,深化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提高采购人员对各学科专业图书的鉴别、评估和筛选能力,或选拔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馆员从事采购工作等手段不断优化藏书质量,为今后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支撑。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逐渐形成对馆藏质量进行定期分析和测评的机制

通过科学、量化的数据指标来评价分析馆藏质量,其结果比较客观、可靠。所以应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加强所购图书与学科专业的匹配程度,及时调整藏书优化策略,提高各类图书馆藏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及复本配置的合理性。

(二)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率

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应定位在研究级藏书水平上[10-12],并达到藏书的一流水平目标,即重点学科藏书建设要达到“三不缺”和“两头齐”。[13]而从上文的数据分析可知:重点学科占全校26个学科的比例为61.54%,而其馆藏量仅占总馆藏量的21.32%,所占馆藏比例严重偏低!所以一方面图书馆要从学校整体发展趋势出发,宏观调控资源购置经费,根据学科设置,合理分配各学科图书的采购比例。对学校具有较长发展历史和发展特色的优势和强势学科,应做到系统收藏该学科图书,与国内同类院校的馆藏进行比较,查漏补缺,争取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馆藏体系,比如“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校在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也是特色学科,要争取完善其馆藏。另一方面负责图书采访的老师要重点关注新出版的重点学科图书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文献分析评价系统,对重点学科中的核心出版社和核心作者及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图书,尽量做到系统收藏,尤其要逐步加大电子出版物的收集;同时要加强图书荐购系统的建设和教授自主购书等制度的推进,加强学科专业图书的甄选,要保持连续性文献如年度报告、年鉴、多卷图书和有价值的学科报告等收藏的完整性,争取做到重点学科馆藏文献覆盖面宽、动态性强、多载体化的特点。在馆藏数量增加的基础上有效提高馆藏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学校各重点学科专业教学和科研发展需求。

(三)适时加大外文文献所占比例

外文图书资源短缺的问题,在高校中并非个别现象。有统计显示,2000年上海31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不包括民办大学、高职)中,仅有6所大学的图书馆当年收藏的外文图书超过1 000册。而同时,有5所本科院校外文图书的年收藏量在100册以下,其中一所大学居然一年没有人藏一册外文书![14]据了解,东华大学近几年每年的外文图书采购量也基本在800册(0复本)左右,采购比例尽量向重点学科倾斜。相比较之下,我校的外文图书馆藏实在是太少!因此,要加强指导性强、参考价值较高的与本校重点学科发展相关的外文期刊和外文原版图书的采购。限于外文文献费用较高,在经费不宽裕的情况下,应适当考虑走部分自购、部分共享之路。[15]充分发挥CALIS和CASHL及ZADL(浙江高校数字图书馆)等体系的文献传递功能,在有限的经费下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四)合理协调电子书与印刷型图书采购,两者要做到互为补充

随着电子图书数据库的发展,印刷型外文图书的采购面临极大的挑战。例如,Netlibrary和Myilibrary中的图书是由一些大型出版社(如Wiley、Taylor&Francis、Elsevier等)出版的,这些出版社一直以来都是印刷版图书采选的优选对象。[16]如果未来大型商业图书出版社都推出类似数据库,那么是否还需要采购这些公司的印刷版图书是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所以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两者的重复。

(五)适当控制复本量

近几年由于图书出版价格不断上涨,很多图书馆限于资源购置经费的考虑,往往把图书价格作为复本配置的主要参考因素,价格高的图书严格控制复本量,尤其是一些原版外文图书有的甚至为0复本量。笔者认为:图书复本配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多位读者对同一种图书的同时需求,所以应力求以实际需求的最小复本配置达到最大程度的品种收藏,以提高馆藏图书的覆盖率,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对于专业设置较多、学生人数较多的学科,在保证采购图书品种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其复本量;而对新兴重点学科,要尽量全面收集该学科最新出版图书,在复本量的限制下,最大程度保证图书品种的齐全。

总之,高校图书馆只有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中去,从提高馆藏质量做起,切实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才能使自身在高校中的定位得到提高,并不断取得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充足的经费,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持续发展。

[1]曹 臻.大学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复本的配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54-56.

[2]周 蓉,胡 英,刘珍梅.基于外借分析的最佳馆藏结构的调整与实现[J].图书馆杂志,2003(8):48-52.

[3]刘良璧.重点学科藏书结构优化与建设策略[J].图书馆,2011(1):68-69.

[4]李立新.关于APABI电子图书利用的调研报告[J].山东图书馆刊,2007(1):43-45.

[5]孙彩杰.综合性大学的馆藏图书学科结构分析[J].图书馆2011(1):110-112.

[6]史艳芬.中文图书学科文献馆藏合理性分析[J].图书馆,2011(1):113-114,13.

[7]蔡迎春,康 红.基于馆藏结构分析和文献利用统计的藏书质量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9):42-46.

[8]庞弘燊,龙 丽.关于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估指标的研究[J].图书馆界,2008(3):1-5.

[9]冯济德,周彤彤.地方高校馆藏图书学科专业依存度比较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10):23-26.

[10]肖自力.试论藏书结构[J].图书情报工作,1981(1):14-16.

[11]肖自力.再试论藏书结构[J].图书情报工作,1981(6):28-31.

[12]蔡 璐.基于学科主题进行细分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质量研究:以高等教育学科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1(2):118-121.

[13]彭玉池.从重点学科发展要求看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J].现代情报,2004(11):37-38.

[14]余海宪.合作藏书:分析、展望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一次馆藏文献调查谈起[J].情报资料工作,2003(4):33-35.

[15]李铁梅.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优化实证研究[J].图书馆,2010(5):71-72,75.

[16]尚小辉.图书馆外文图书馆藏发展实践与思考:以国家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3):29-31,35.

Study on Optimal Allocation of Book Resources for Key Subjects in Colleges——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Evaluation of Library Collection Quality i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SUI Xiu-zhi,LIU Qian,XU Jian-chu
(Library,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Collection of books on key subjects is a core part of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in college library.The important symbols to evaluate the collection quality include the rationality of collection structure and matching with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Through collection structure analysis and statistic analysis,this paper surveys and carries out empirical analysis of category structure of paper book resources,literature guarantee rate of key subjects,the number of new books and the number of new books per student i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Besides,this paper proposes rational suggestions an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improving collection quality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collection resources.

collection structure;collection quality;optimization;key subject;book resource

G253

A

(责任编辑:张祖尧)

1673-3851(2014)04-0311-07

2013-12-06

浙江理工大学基金项目(jge12143)

隋秀芝(1974-),女,山东即墨人,副研究馆员,硕士,主要从事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及检索研究。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外文新书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科
新书速递
新书讯
新书推介
新书选介
外文局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