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晋诚
浅论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艺术魅力
■石晋诚
作为一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追求的愿望是使大多数听众能感动,为大多数听众所接收、喜爱,他的这个愿望其实在他的生前就已经实现,给柴可夫斯基伟大荣誉的,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不是特定的听众,而是广大的无名听众。专家所评说的他的作品中存在着所谓的“庸俗性”、“老生常谈”以及“折中主义”,而广大的听众则把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看成他们所珍重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有人企图贬低他的艺术,可是相反听众对柴可夫斯基的眷恋非但没有减弱,反倒越来越强烈。这里我们来谈论一下他人生最后一部不朽的经典《第六交响曲》。
1893年10月16日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了自己人生最后一部交响曲,10月18日圣彼得堡的报纸发表了一些对于第六交响曲的评论,其中大部分的评论都很谨慎,一些意见觉得第六交响曲甚至不及柴可夫斯基之前的各部交响曲,但是各方的评论并没有动摇作者的意见,他写道:这部交响曲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人们不是不喜欢它,而是它使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至于我个人的想法,我为它感到骄傲,这比我之前的任何一部别的作品都要伟大,但是很可惜,柴可夫斯基再不能体会其自我评价的准确性了,10月21日他意外患霍乱病,10月25日晚就与世长辞了(也有说其自己服用砒霜自杀)。
其后纳普拉夫尼克又在圣彼得堡及莫斯科指挥演奏了第六交响曲,在纳普拉夫尼克的指挥下,第六交响曲获得了各界极大的反响,随着乐曲的广泛传播,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赢得了世界著名交响曲的美誉。
作者的第六交响曲是标题性的,在创作初期就产生了很多构想,作曲家希望能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一个重要的疑问,这个疑问是人与社会的现实问题,交响曲最初的命名为“人生”,它以人生的主要阶段为导索----青春、爱情、克服一切的生活以及最后无情的死亡。作者定义这部交响曲最初的主题是“前进、前进”而动机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实际表现了此交响曲的主要思想和基础,作曲家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把所有联系于他生活和刺激他思维的所有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柴可夫斯基在1893年8月作品完成时自我评价说:我真的认为这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我从未爱过自己别的作品有爱这部这么深”。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一部庄严宏伟的哲学构想,是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的制高点,它以震撼的现实主义力量表现了莫大的悲怆与焦躁的情绪,这情绪随着作品的深入逐渐扩展,逐渐增长在巨大的张力下创造出现实的戏剧性和深刻入骨的悲壮。在巨大的悲壮中又包含了更加强烈的对于生活的渴望,以此这部伟大的交响乐作品具备了完整的思想逻辑,思想性与感情高度集中,体现了那一时期交响乐水平的高度发展。
交响乐以贝斯奏长音,随后巴松及中提琴在低音区缓慢交替爬行,产生出前奏阴暗的动机,这个动机略加改变,增加了更为活跃有生命的特性,成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
逐渐随着乐曲的扩展推进达到了高潮,主部主题融化在了乐曲以弦乐为伴奏的不安节奏中,随之副部主题出现:
副部主题的真诚与安逸和主部主题的躁动不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乐章的庄严的中段是在主部主题上展开,乐曲在乐队的不同声部上跳动,造就了悲怆的热烈,再到痛心的苦闷情绪,并在期间不停变化。在情绪最为紧张的一瞬间,长号适时奏出祈祷,死亡的动机随之引出,接着又是重复主部主题的不安,随后又再次出现副部主题的抒情。这样的运用自然地诱导出悲怆的根本属性。
交响乐的第二乐章是4/5拍的圆舞曲,这一乐章类似于柴可夫斯基其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同样描写了作者的幻想,描绘的是遥远的理想王国幸福世界:
乐章进行到中段隐约出现一些悲凉的呻吟,提醒我们回忆起第一乐章强调再三的悲剧色彩。
交响乐的第三乐章 (allegro molto vivaco很急的快板G大调)谐谑进行曲,据作者自己说是一种“狂欢凯旋式进行曲”在此乐章中柴可夫斯基把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的谐谑曲和步调坚定的进行曲用过人的技巧结合在一起,谐谑曲由提琴演奏出柔和的音响效果,以此为背景,管乐演奏出即将出现的进行曲的主题:
这个主题此时音量还很微弱,但是随着一组乐器转入另一组乐器时,进行曲的内容越来越丰满,步调也愈加雄壮,进行到这一乐章的尾声,铜管有秩序的进行着彼此呼应,把进行曲的主部主题吹奏得威武有力,使人感到可以压倒一切,仿佛是巨大的狂流奔腾倾泻,效果凸显,冷酷无情却充满了生命力。
交响乐第四乐章 (adagio lamentoso悲哀的柔版b小调)随着乐队收束性的几下轰鸣,第三乐章戛然而止,仿佛在意识中什么也没留下,第四乐章响起好像是决定安于命运,屈服于胜利者的意志,但是即使即将面临死亡,也需要向生命致敬,仿佛命运行走到注定的悲哀中,注定需要交给死神,个人试图抵抗、斗争这即将到来的结局,可灵魂深处已无能为力,以此构成了对谐谑进行曲乐章那种无所畏惧,大喊大叫傲慢张狂的惊人对比。
乐曲缓慢进行,第四乐章的主部主题表现了极度失望的戏剧性形象:
乐曲随后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企图战胜悲剧的努力,但是这种企图对于命运无能为力,只能在悲剧色彩中缓慢前行,时而出现一些模糊的回忆(副部主题):
痛苦的刺激与短促的音浪逐渐被宽容所取代,副部主题强劲的增长着,逐渐到达顶峰,可是随后忽然痉挛似的急骤下落,在好像无尽头的飘落中一段戏剧性的宣叙调把乐曲带入再现部,这是主部主题再次得到印证,再次凸显出强烈的悲剧性色彩,铜管乐曲以哀悼的赞美歌式和弦终结了主部主题最后的呼吸,乐曲在大提琴低音区的深处完全沉寂了下来,这个交响曲从疲倦的心灵深处的死寂、通过所有热泪,追寻、幻想的波折,最后归于了永恒的灭亡。
注定的毁灭和灰暗王朝始终占据着交响曲的主导地位,各种各样的音色汇集,囊括了柴可夫斯基所有需要诉说的真理,好像他的命运需要以一种注定的悲剧画上句号,感性让听者无限深思,却又实在不能把作者的思维归于狭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第六交响曲(悲怆)才成为不朽的名作,而柴可夫斯基也和俄罗斯民族的其他大师一样,在自己的最后作品中真实反应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再现同一时期普通俄罗斯人民和知识分子阶层在黑暗时代的惶恐不安的情绪,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