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永 张惠清
赵登平将军热爱大海。
每次到部队出差他都不会放过随舰出海的机会,即使闲暇之余,也经常去海边漫步思考。
“大海不仅仅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辽阔、永恒,更是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给予我克服困难的力量。”
四十余载从戎生涯,伴随着浓得化不开的“海洋情结”,他从海军最基层的科研人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共和国海军装备部副部长。这位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大海,他的军人生涯也见证了中国海军装备发展的曲折历程。
4月23日,在中国海军建军65周年之际,《中华儿女》记者来到赵登平将军的家中拜访,请他谈谈海洋权益、海军装备发展以及个人成长的故事。午后柔和的阳光透过窗户撒了一地,平静,祥和。将军坐在落地窗前方的沙发上,五官深邃立体,身材高大挺拔,即便是一身便装代替了标志性的海军军装,仍能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军人激情与豪迈交织的强大磁场。
采访中,他举手投足中透露出学者的儒雅风度,激情浑厚的嗓音极富影响力。
“十八大第一次提出来,要建设海洋强国,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我们通常一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家想着就是建设海上力量,没有错,但不要忘记了,增强全体国民的海洋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话音刚落,他便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航海日吗?”
“中国经济的未来在海上”
——“我只是想以一个海军老兵的微薄之力,为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做些贡献。”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
此后,赵登平在军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做有关国家海洋权益的报告,每次讲完,他最后都会试探性地问“你们谁知道中国航海日?”这个问题,但始终鲜有人知。
“这不能怪他们。”赵登平皱起眉头。自2005年以来,每一年的7月11日前后,他都会特意关注媒体宣传。令他失望的是,除了交通部举行一些小型活动之外,各主流媒体竟清一色地忽略了这个节日。“你说国民海洋意识是强还是弱呢?”他叹息。
“近年来,无论是黄岩岛还是钓鱼岛,一旦出现岛屿争端,国人便群情激昂,义愤填膺,可是你看看,中小学课本里牵涉到这方面的知识了吗?”基于此,他曾大力呼吁:应把学习了解有关海洋权益的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赵登平最初涉及和关注国家海洋权益问题,源于2003年受邀到国防大学讲课,介绍有关国家海洋权益和海军装备发展的知识和情况。从那时起,他便利用业余时间,为宣传普及国家海洋权益知识,增强国民海洋意识,到科研单位、部队、工厂和军内外院校作了近百场报告,伴随着鲜花与掌声,他的努力和深刻见解也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只是想以一个海军老兵的微薄之力,为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做些贡献。”赵登平由衷地说。
谈起海洋权益,赵登平滔滔不绝,聊到尽兴处,他干脆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充满激情地为记者演绎了生动的一课,真知灼见,深入浅出。
“国家海洋权益就是国家在海上所拥有的权利和利益的统称。通常包括: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安全权益。”
“中国经济的未来在海上。”赵登平坚信,“我国在海洋方面拥有巨大的战略利益。未来对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也主要来自海洋方向。”
他认为,世界各国在海洋上的竞争实质上是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和安全空间的控制。
“当前,我海洋权益受到严重侵犯(包括钓鱼岛问题、黄岩岛问题),日本、菲律宾等一些国家不断制造事端,我们有一半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现实严峻。”
面对严峻的现实,他记得有几次在讲课时,一些热血青年着急地发问:“我们的海军在哪儿?海军怎么不出动?”
“海上发生的事情可不像家门口发生的事情那么好办啊!” 赵登平半开玩笑地说,紧接着提高嗓音,慷慨陈词:“中国海军就在海上!我们的舰艇和飞机常年巡逻在祖国的黄海、东海、南海,保卫着祖国的万里海疆。但和平时期不宜把海军放在海上执法第一线。建设既能代表国家,又有别于海军的国家海上准军事力量用于和平时期海上维权和执法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我国海警局的海监船就是这种性质的海上力量。通常由他们在一线进行海上维权和执法,海军作为国家海上武装力量,则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一旦需要,只要中央军委一声命令,海军断然出击!决战决胜!”在赵登平看来,虽然我国政府的一贯原则立场是:宣示主权,和平解决,但国际间解决任何问题都是要讲实力的,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做后盾。“建设强大的海军,充分发挥海军在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方面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最重要的保障。”
“海军建设迎来了历史性契机”
——“维护国家建设发展和安全利益有强烈的需求,国家经济和工业科技实力有强有力的保障,这为海军建设迎来历史性契机。”
谈起海军的发展,人们总习惯于追溯到甲午海战。今年又逢甲午年,有媒体曾称,对于中国近代的海军史,始终弥漫着一种“悲情心态”。
赵登平不以为然。“人们通常一说起甲午战争,就想到甲午海战和北洋水师的战败,以至国家的失败。从历史的深层次来看,比较偏颇和表层化。”
首先,中日甲午战争不仅包括海战,而且还有陆战。说到海战,北洋水师在与日本海军的交战中,大多数官兵临危不惧,英勇作战,虽然最终战败,但军人气节和尊严没有丧失。
而北洋水师乃至甲午战争的失败,最终是缘于国力的衰落、清政府政治上的软弱无能和军事上的消极避战。所谓悲情心态,应该是对当时国家衰败、无力抵御外侮的悲情,而不仅仅是海军的悲情。说到底,一个军队最终依托的还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一个国家的失败也不能仅仅由一支军队来承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诞生,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认识,总结海军发展建设的规律,归纳为: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西方还有一种说法:30年陆军、50年空军,100年海军。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建设海军不容易。因此,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烈的需求,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工业基础是不可能建设大海军的。”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和拼搏,中国海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已逐步从一支近岸防御的“黄水”海军发展壮大为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陆战队和岸防部队五大兵种合成的,具备从近岸作战到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的“蓝水”海军。
而近年来,大量的新型舰艇、飞机,特别是航母相继研发建造出来,无一不在昭示着:时代在呼唤“蓝色力量”。无论是“航母style”的走红,还是对岛屿争端的高度关注,随着国民海洋意识的逐渐增强,中国民众对海军建设也充满希望。
赵登平还记得,2006年他在南京为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前辈们做国家海洋权益的报告,出乎意料的是,报告后大家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绕不过一个关键词——“航母”。“我们的航母开始建造了吗?我们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看到自己的航母……”
台下一张张期待的面庞,上面写满了革命与历史留下的沧桑,写满了老一辈同志对国家军事力量强大的殷切希望。赵登平不禁为之动容,他笃定地告诉大家:“各位老首长、老前辈,请你们好好保养身体,我相信不远的将来,你们一定会看到中国的航母!”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正式命名为辽宁号,交付人民海军,自此开启了中国海军的航母时代。
在航母建造的初期,从最初的规划、论证,到确定技术状态,赵登平作为海军装备部门的领导都是直接的参与者和具体的组织领导者之一。航母建成之后,他再次登舰,站在高高的甲板上,内心百感交集。“中国海军对航母的追求是梦寐以求的,但过去由于国家经济实力不足和对海洋权益的认识局限等种种原因,中国海军实现航母梦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而如今,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第一艘航母建造完成,祖国优秀的海军装备建设者们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几代海军装备人的期望,在今天实现了,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从来没有离开过装备技术工作第一线”
——几十年来,从高山、海岛到祖国的万里海疆,从研究所、工厂到部队,他和战友们或是在海上劈波斩浪,或是奔波在茫茫戈壁滩上的试验场,或是与潜艇官兵一同下潜到深深的水下,或是与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攻克难关。
赵登平坚持说自己是幸运的,他感恩于成长的时代。
1951年,赵登平出生于江苏淮安。一岁那年,由于父亲工作变动,举家北迁来到北京。“文革”前就读于北京一零一中,是当时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1968年参军。
1970年,作为“文革”中恢复招生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赵登平来到了清华园就读于无线电系(现为电子工程系),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天之骄子”。“与同时代的同龄人相比,我是幸运的,幸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够上大学,尤其是全国一流的清华大学;幸运在当时能够有机会受到相对完备的正规教育,从而为我的一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多年以后,已经成为海军装备部副部长的赵登平,回想起四年大学生活依然历历在目。“尽管在那个极左思潮泛滥的动乱年月,我还是深深地感受到清华这所历史名校的独特魅力。感受到老师们内心深处蕴藏的激情和真诚,传承着清华‘朴实无华,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我和我的同学们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努力用功。清华教给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1974年毕业后,在老师“按照清华的传统要首先到基层工作”的嘱托下,赵登平愉快地服从分配,奔赴外地某军工厂,从最基层的技术工作做起。得益于清华的通才教育,他很快就适应了工作。1979年,工作成绩突出的赵登平被调入北京海军某研究所。五年后,作为优秀的年轻干部,他被破格提拔,调到海军装备部机关工作,从此登上了属于他的人生舞台,从事他所热爱的海军装备技术管理工作,直到今天。
几十年来,从高山,海岛到祖国的万里海疆,从研究所、工厂到部队,他和战友们或是在海上劈波斩浪,或是奔波在茫茫戈壁滩上的试验场;或是与潜艇官兵一同下潜到深深的水下,或是与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攻克难关。
而他认为:“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从清华毕业后至今我始终从事当初所学的专业,始终没有脱离装备技术工作第一线。最引以为自豪的是,我领导组织参与完成了许多达到国内最高、国际先进水平的海军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试验和生产,为中国海军的不断发展和强大贡献了我的一份力量。”
“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如果我只限于坐在办公桌上批文件,说一些不疼不痒的大话套话,开一些不解决问题的会,上面说啥我干啥,那我可能就是一个官僚。你也说不出来有啥错儿,但我可能一事无成。”
在工作中,赵登平雷厉风行,敢于担当,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他认为,装备人的职责注定了是要承受艰苦环境的磨练,迎接各种复杂情况的挑战。他始终坚持不断进取,每做一件事,都要按高标准和高要求去做。尽管有时候,会有些“自讨苦吃”,他还是会尽全力把它做好。
有别于当下很多官员的“一言堂”和“一言九鼎”,每每遇到复杂问题或重要决策时,他都会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希望自己的决策是“集大家的智慧之所成”,真正做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多年来,参加所有业务性会议,他从来没有让部下给他写讲话稿的习惯。他的部下们经常说:“与赵领导一起工作,挺轻松,既不用耗费精力写讲话稿,也不用费劲揣摩领导的真实意图,他有什么想法都直截了当地当面说清楚。与赵领导一起工作,挺难也挺累,因为他要求很高很严,但很给力,很有成就感。”
然而,有时候这种“特立独行”也会使他在官场像个“异类”。有人说他不会“当官儿”,就会“傻干”。而在他眼中当“官”是为了做事,在位就必须尽职尽责。
“如果我只限于坐在办公桌上批文件,说一些不疼不痒的大话套话,开一些不解决问题的会,上面说啥我干啥,那我可能就是一个官僚。你也说不出来有啥错儿,但我可能一事无成。”
他常对部下讲,“战争年代军人建功立业在战场,和平时期海军装备人建功立业就在装备科研第一线,就在武器试验场。”一路走来,他组织研制完成了许多重要项目,体现了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为我海军部队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新型武器装备。赵登平相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为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特别是他和战友们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领导组织研制完成了具有强大防空和对海作战能力,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的新型舰载武器系统。这也是在众多重要科研项目中,让赵登平感触最深的项目。
“这是填补海军装备空白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我所干过的方案争议最多、协调关系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工程最艰巨的项目。”
而当上级最终同意按照赵登平提出的技术方案立项后,他的举动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我第一个行动是到当初反对我的方案的单位去邀请他们一起干。因为我深知正是由于有不同意见,才使我的方案得以不断完善,我深知事情是要大家一起做的,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成功的把握。”
在赵登平精心组织领导下,经过各研制生产单位的顽强拼搏和共同努力,祖国的装备人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问题,最终完成了全部科研工作和装备生产。
在设计定型审查会上,回想长达16年的奋战过程,赵登平十分感慨和激动,上级机关一位领导对他说:“老赵,你可真是走了一着险棋呀!”
“的确,至今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如履薄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都难以想象,当初哪来的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要坚持到底,也许这就是事业心和使命感支配下的执著。”
2007年,作为该项目研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参加者,赵登平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习近平同志亲手颁发的奖励证书。
“不要把个人名利看得太重”
——种种丰富而宝贵的人生经历,磨练出他日益强大的内心,使他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淡泊名利、荣辱不惊。
从1974年至今,赵登平已经在海军装备技术工作的岗位上走过了四十年的光阴。他的人生已经与深深热爱的海军装备事业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奋斗的艰辛,有无奈的辛酸,有失败的痛苦,更有收获的喜悦。种种丰富而宝贵的人生经历,磨练出他日益强大的内心,使他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淡泊名利、荣辱不惊。
“不要把个人名利看得太重,很多人患得患失就是因为这个。”赵登平说,这些年,他感悟人生。“年轻的时候,我好胜,爱面子,特自尊,现在都慢慢淡化了。”
所以,他能够平和地接受生命中的很多事情。当年他曾一腔热血,成为在海军装备系统里进步最快,最年轻的军官,然而,最终却在军职岗位上干了十五年,接受了一批批资历比自己浅,级别曾比自己低很多的军官的渐渐超越。
他有着自己的感悟。“在职级方面,人人都想进步,但普通人发展进步的终点是平均数。既然你看到了终点是平均数了,你就不会在意过程中是早一步晚一步了吧?更何况我比很多人更走运些,已经超过平均数了,该知足了。”
而今,刚刚退休的赵登平在风风雨雨过后,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他是性情中人,朋友众多。在明媚的天气里,能够约上三五好友,打打球,喝喝小酒,或是唱唱歌,在他看来,是人生之乐事。
赵登平喜欢唱歌,也唱得很好。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急性子”的高大军人,却钟情于略带伤感的抒情歌曲。他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之中,“略带伤感”最能够体现人内在的情感,也最能触摸到人的内心。
谈到家庭,很简单。妻子在医院上班,至今还致力于一线临床医务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儿子还在读书,很优秀,现在是在读博士,本科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的信息工程,现在读的是人民大学的比较文学专业。“他喜欢,随他去。我始终认为兴趣是个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儿子已经出了一本书《动物(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性自由》。赵登平送给记者一本,“这是很难看懂的。”语气里难掩一名父亲的骄傲:“他从小就非常独立,我也就是‘无为而治,基本不怎么管他。”
谈到退休之后的打算,“几十年的工作惯性,一下子还闲不下来,很多单位还经常找我,请我帮助解决一些问题或是出出主意。总的想法,一是打球锻炼身体;二是读书,学习新的知识;三是继续为大家讲国家海洋权益,现在邀请的单位很多;四是写作,但不写回忆性的东西,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该过去就让它过去,我不愿意去数自己的脚印,没意思。要写就写一些新的东西,不断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赵登平将军最后感慨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伴随着共和国的历史脚步,历尽波折,一路走过来很不容易。今天,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尽力了,我们问心无愧!”
责任编辑 张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