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文等
摘要:基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北特大型城市的定位,分析了襄阳市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和存在的优势;提出了襄阳市采取规模扩张模式加速城市化发展的有关策略;讨论了襄阳市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省城副中心城市;规模扩张战略;城市建设管理;襄阳市
中图分类号:F292;F299.2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2.015
城市化是世界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成功之路,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1]。湖北省赋予襄阳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给襄阳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襄阳市区位优势明显,对外交通便捷,城市基础良好,具备了建成大城市的重要条件[2]。如何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推动城市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是襄阳市当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对于襄阳市来说,城市规模不足,是当前最核心、最紧迫的问题,也制约了其它各方面的城市发展。为此,襄阳市应该坚定决心,不遗余力地推行城市规模和经济规模扩张式发展战略。“特大型城市”的绝对性定位与“中心城市”的相对性定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城市定位。努力将襄阳市建设成为一个区域性特大型城市,追求城市规模的绝对性扩张,这对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将襄阳市打造成为“襄十随”城市群带、汽车工业走廊和秦巴汉水区域经济体的核心城市等相对性目标也有助益,否则,这些方面也无法真正确立。同时,作为一个追求跨越式、快速发展的新型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注重城市品质提升也很重要,为此,襄阳市应注重科学发展,谋划长远,做好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弯路和资源浪费现象。
一、襄阳市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和优势
(一)基础条件
襄阳市长期占据湖北省第二大城市的位置,现辖3个县、3个县级市和3个市辖区。市境东西长238公里,南北宽154公里,全市版图面积19 724.4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0.61%。其中,城区面积为1 35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550.0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9.6%,其中,中心城区人口129.47万人;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 538.3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9.61%。其中,城区生产总值629.47亿元。襄阳市与省域其他中心城市基本概况对比见表1。
襄阳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风景名胜众多。境内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区36处,其中古隆中为国家4A级风景区。襄阳市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从地理环境来看,襄阳市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环境优良,“十里青山半入城,一江碧水穿城过”,诸葛隆中环境清幽,襄阳古城别有风情,襄阳护城河清风拂柳,碧波荡漾,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隆中风景区、张公祠国家森林公园和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共同构成城市森林走廊。市境内汉江全长216公里,有30条支流直接汇入汉江,流域面积17 35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8%,汉江水系条件与欧洲著名的莱茵河相当[3]。襄阳市的行政区划和在全省及全国的空间相对位置,见图1。
(二)交通区位优势
襄阳市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地处中华腹地,历来为“南船北马”交接之地,“东瞰吴越、西带秦蜀、南遮湖广、北通汝洛”。距离周围的武汉、郑州、西安和重庆等大城市均在300~500公里之间,是西北、西南、华中“Y”型交通网络的中心点,鄂豫川陕渝五省市毗邻地区唯一的大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秦巴-汉水经济走廊的区域中心城市,历来为鄂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旅游门户和省际边界地区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大城市增长空间。
襄阳市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汉丹、焦柳、襄渝三条铁路在市区交汇,襄北铁路编组站是全国13个特大型国家级货运枢纽站之一。公路网纵横交织,四通八达,襄阳至十堰、孝感至襄阳、襄阳至荆州、许昌至襄阳四条高速公路交汇于城北,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76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多公里。襄阳港为湖北省5大主要内河港口之一,千里汉水流经市区,通江达海,码头、航道等综合服务设施配套完整,其中余家湖港是汉江上最大的煤炭中转码头,樊城港设有商品车运输码头和旅游码头。襄阳刘集和老河口两座飞机场连接空中走廊,已开通襄阳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重庆等空中航线。襄阳市水、铁、公、空立体交通网构筑成“东引西进、联南纳北”的战略跳板,具备了大城市所必备的交通条件。
从目前襄阳市所处的地理和经济区位而言,在汉江中上游经济区域内大约1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没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城市,襄阳市是最有条件建成大城市的城市,与区域内中小城市相比,客观上也更具有建成大城市的可能性。襄阳市区拥有337平方公里可开发土地,地势平坦开阔,是城市建设的上好用地。改革开放给襄阳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注入了活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明显增强[4]。
(三)经济产业优势
襄阳市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其中磷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汉江水利水电资源开发潜力大,水运能力强,已建成了年转运量为500万吨的煤炭码头。新修建的120万千瓦火电厂将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
襄阳市产业特色明显,产业结构较好,被誉为中国内陆地区重要的“新兴汽车城”。已经形成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交通设备及机电制造业;以航空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工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轻纺制造业;以火电、水电为重点的能源电力工业;以商贸、物流、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2010年,全市汽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纺织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电力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5%,成为襄阳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襄阳市经济规模长期位居全省第二位到第三位[5]。2010年,襄阳市人口、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及财政收入等六个反映经济规模指标的总量、比重和排名情况均居全省前列,见表2。
(四)政策优势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明确将襄阳、宜昌定位为“湖北省副中心城市”。规划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5个特大型城市,形成以武汉大都市圈为龙头、“襄樊大都市区”和“宜昌大都市区”为两翼的一主二副“品”字形金三角城市格局。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发展,要尽快与武汉大都市圈形成湖北经济“三足鼎立”之势,以带动全省城镇整体发展,努力使湖北省城镇化建设走在中西部前列。至此,湖北省“一主两副”的城市规划布局基本形成。
2006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家正式启动中部崛起战略。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襄阳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项目获批,成为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9年,为了缩小全省东西部差距,湖北省进一步提出“两圈一带”战略,即实施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统筹考虑、协调发展战略。标志着湖北省扩大区域资源配置,创新省域协调发展格局的总体战略谋划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
二、襄阳市规模扩张式发展战略
襄阳市具备了成为特大城市的基本条件,将襄阳市建成区域特大城市客观上也有需求,但在现实意义上,襄阳市目前还算不上是一个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与武汉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未来若干年襄阳市应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模扩张进度,坚定把襄阳建成特大型城市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提出,襄阳市对中心城区实行“北拓、西控、南优、东储”,城市规划从总体上看具备了省域副中心城市框架。城市规模扩张有两种途径,一是多个城市兼并融合,一体化发展;二是靠增加基础投入,加快城市建设,实现规模扩大。襄阳市周围没有可以一体化融合的城市,只能靠自主扩张战略来实现城市快速成长。具体而言,襄阳市城市未来发展格局可以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新区和卫星城市三个层面互动发展的战略形态,见图2。
(一)城市核心区
襄阳市在历史上曾分成襄城和樊城两个城市,称为“南城北市”,各自的经济地理特点和城市性质不同,合并后的襄阳,仍然具有明显的历史沉淀的“双城格局”。目前,襄城城区、樊城城区、襄州城关镇等老城区依然是城市构成中的核心部分,见表3。
襄城区位于襄阳市区汉江以南,地形西高东低呈三角形,东边和北边以汉江为界,沿江以平原为主,西部和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襄阳古隆中风景名胜区、张公祠国家森林公园等在襄城境内,独特的滨水临山生态格局赋予城市空间结构鲜明的个性特色。全区版图面积684.8平方公里,辖1个乡、2个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2010年底襄城区常住人口47.32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达34.14万人。襄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30余平方公里,自东向西依次形成了鱼梁坪、古城保护区、檀溪、万山-襄轴集团四大城市片区,襄城区为全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市级首脑机关均驻地于此。
樊城区位于襄阳市区汉江以北,与襄城区隔江相望。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全区版图面积566平方公里。樊城区辖4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鱼梁洲旅游开发区。2010年底常住人口82.1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53.6万人。樊城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正北、西北多为丘陵垄岗,东南、正南和西南为汉江环绕,中间多为平原。樊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基本上形成了三大片区:樊西工业区、樊东商贸区、樊北高新区,历来为襄阳市商贸和老工业聚集地。
襄州区位于襄阳市区东、北部,东临枣阳,东南与宜城交界,西北接老河口,北与河南省邓州、新野、唐河接壤,南与樊城区大致以清河为界,与襄城区隔汉水相望。襄州区土地总面积2 306平方公里,是襄阳市最大市辖区,现辖12个镇、2个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风景名胜区。2010年底常住人口为103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3万人。襄州区北部为波形黄土岗地,属“鄂北岗地”的一部分;中部为河流冲积平原;南部是大洪山和荆山余脉延伸的低山丘陵。襄州区境内有大小河流60条,总长1 098.1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4条,水资源总量492.7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量496亿立方米;国家森林公园鹿门寺风景区位于襄州城东南15公里。
(二)城市新区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襄阳老城区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建设,城市向新的区域扩展是必然趋势。目前,襄阳市迫切需要形成辐射力强、发展空间大的新的城市增长中心,通过构建强核心区推动城市发展进而发挥襄阳市在区域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此,襄阳市按照旧城更新、新城东进、一心四城和组群发展的战略,通过多个城市新区的建设,多点并举,以点带面,快速推进城市空间扩张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片区、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发展格局,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1. 鱼梁州旅游经济开发区。
鱼梁洲是汉江的一个江心岛,地处襄阳市城区,襄城、樊城和襄州区之间,鱼梁洲南北长10.65公里,东西宽5.30公里,洲体面积31.8平方公里。其规模约等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岛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人口却只有曼哈顿岛的百分之一。1996年3月,襄樊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鱼梁州旅游经济开发区,1999年9月,被湖北省批准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鱼粱洲开发拟定为“一心二片”的总体布局,洲内常住人口控制在2.0万人以内,旅游接待能力1.0万人/天。规划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用地约4平方公里。目前,鱼梁州管委会按照“生态旅游岛”的定位,大力引进项目投资开发,初步形成了繁荣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2. 襄北新区-襄阳高新区。
襄北新区比现有襄阳市规划的“樊北新区”范围更大一些,基本上包括邓城大道(G316)以北,与二广高速和汉十高速交叉形成的三角形地带,大致分为三片区:西片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向北延伸,形成樊城区团山镇组团;中片区以襄北大型火车编组站为基础,位于团山大道和奔驰大道之间,包括樊城区米庄镇组团和襄州区火牌镇组团;东片区以油坊岗汽车产业开发区为基础,包含襄阳东火车站以北工业区,东至刘集飞机场和唐白河,包括油坊岗组团、肖塆组团、双沟组团。
1991年和1992年两年内襄阳相继批准成立了省级汽车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5年2月,经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将两区合并,组建新的襄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襄阳高新区。襄阳高新区位于襄阳市区北部,辖区控制面积96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29.4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2010年底高新区常住人口16.11万人,已成为襄阳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区域,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军工企业的聚集地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技术智力最密集地区。未来襄北工业新区将以汽车为主业,以东风为龙头,努力将襄阳北部打造成为我国新兴汽车工业、重型制造业基地、工业商贸物流节点和多功能城市中心商务区。
3. 东津新城区。
东津镇地处汉水东岸,区域内大都是平原,与鱼梁洲隔江相望,东、南面被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环抱,有着建设现代山水田园城市的先决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2011年10月,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东津新城远景规划已超出现有东津镇的区域面积,唐白河以南、汉江以东、鹿门山以北的大片区域都在规划控制范围以内,拟规划建设国际化水准、现代城市功能、承担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新中心。东津新城建成后将改变襄阳市现有的两城夹汉水的城市格局,形成以鱼梁洲为中心,襄城、樊城、油坊岗、余家湖和东津五大组团环绕的“五城环洲”的城市新版图。与此同时,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为目标,作出了218平方公里的东津新区远景规划和34.6平方公里起步区的概念性规划以及4.52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其中,包括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医疗中心、奥体中心等达到国际标准的城市功能区。当前,湖北省委已明确表示:全力支持襄阳东津新区建设,把东津新区建设作为省级战略;全力支持襄阳行政中心搬迁至东津新区[6]。
4. 余家湖新区-尹集乡-欧庙镇片区。
该片区位于襄城区南部,区域面积约140平方公里。西边面山,东临汉水,南边接壤宜城市,北边是真武山、岘山、隆中风景区、张公祠国家森林公园,与襄城区主城隔山相望。交通方面,二广高速与襄南省道相交于尹集乡,国道G207和焦柳铁路线穿过余家湖和欧庙镇,余家湖港是汉江上最大的港口。现有城市基础为余家湖港、余家湖工业园以及尹集乡和欧庙镇两个乡镇。未来将建成余家湖、尹集和欧庙三个城市组团,成为襄阳南部的建材、制药和化工工业区和城市新区。
5. 隆中新区-泥嘴镇片区。
该片区位于襄城区以西,距中心城区15公里。该片区特色鲜明,大单位众多,有襄阳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古隆中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有襄阳市最主要的高等院校襄阳大学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还有航力机电公司(原609所)等科研院所和大型厂矿企业,具有建设城市新区的优越基础条件。目前该片区尚未实现与主城区的实际对接,缺乏主城区的繁华为依托,给人的感觉是偏僻落后,未成气候,区域内城市建设一盘散沙,各个单位各自为政,城市整体氛围不够浓厚,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开发、整合,隆中新区尚未引起与油坊岗、东津、余家湖新区一样的重视度。因此急需加速城市化开发,将该区域隆中和泥嘴镇进行整体贯通,提升该区域的城市旅游、文化、科教和工商业价值。
6. 樊西新区-牛首镇片区。
该片区位于二广高速公路以西,以樊城区牛首镇组团为中心,向北延伸至太平镇组团,向西扩展至龙王镇组团。与二广高速以东樊城区樊西老工业区毗邻,南部频临汉江,为牛首镇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面积为3 077公顷,与隆中风景区仅一江之隔。该片区的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优势,未来发展将与樊城西部对接,形成新的城市中心点,在产业上延伸樊西轻纺、食品加工产业特色。然而,目前樊西新区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城市建设速度进展缓慢。
(三)卫星城市和城市群带
襄阳市城市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注意市区、县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范围是市区,重点在城市;襄阳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建设范围及特大型城市发展规模基本上界定在襄城区、樊城区和襄州区等市辖区范围内,但这并不是说,市区可脱离县(市)、脱离乡镇孤立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县城和县域经济有助于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特大型城市的建设,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
目前襄阳市周围的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枣阳、宜城各县市还很弱小,未来卫星城市发展策略:一是扩大城市规模,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发展,才能提供与襄阳市特大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二是卫星城市应该向襄阳市方向靠拢发展,缩小与襄阳市之间的空间距离,真正起到拱卫中心城市,接收其辐射和带动的作用;三是卫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应与襄阳市配套,努力提升城市品质,起到与襄阳市互补联动的功效。
此外,襄阳市城市化发展战略问题,还要考虑到鄂西北区域城市群建设及其对襄阳城市发展的影响。推进襄阳特大型城市建设,强化襄阳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将有力推动鄂西北和鄂、豫、川、陕、渝毗邻地区经济发展[5]。同处鄂西北的襄阳、十堰和随州作为区域内的重点城市,因为地缘文化上的相似性,汽车产业方面的共同优势和互补性,被称为襄-十-随城市带和汽车工业走廊。襄阳作为鄂西北的中心城市和襄-十-随城市带的核心城市,理应在区域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也要与其他城市匹配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区域城市和经济实力进步。襄阳市与省外豫、川、陕、渝相毗邻,由于特殊的区位,上述5省市中的11个地(市)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省际毗邻经济区”。襄阳市因其特有的区位、交通、经济优势,成为省际毗邻地区秦巴-汉水经济走廊的“中心城市”。对这些地区来说,因其都是各省市的边缘,各省市的中心城市都难以顾及。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建设发展将大大强化襄阳作为该经济协作区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其辐射功能,推动省际毗邻地区经济体的实质性联动发展。
三、襄阳市的城市建设管理
襄阳市选择规模扩张式发展战略是一种合适策略,作为向特大型城市快速挺进的新兴城市,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要注意提升城市品质,重视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问题,需要搞好以下五个层面的系统工程。
(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襄阳市发展战略定位是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当地政府和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和阐述。例如,陈耀新[2]认为襄阳的城市性质可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和以汽车和机械制造、轻纺、电力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达的鄂西北地区经济中心城市。陈文科提出要以新车城、科技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来支撑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一副三城”的战略构想[7]。
襄阳市政府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要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四个襄阳”的新战略,则较好地概括了襄阳市的发展定位、特色定位和产业定位[3]。
襄阳市的发展定位是建成鄂西北特大型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确保湖北省第二城市的地位。因此,要实现“都市襄阳”的目标,要坚定地实施城市“再造工程”和规模扩张战略。与周边四川盆地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做好分工,协调好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摆正襄阳在这些城市群分布格局中的位置,突出自身优势特点,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经营管理好城市。
襄阳城市特色和竞争定位是历史文化名城和绿色生态园林城市。襄阳建城历史悠久,因古城遗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大气优美,而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园林城市等称号。目前,襄阳市正在大力建设“三城”(唐城、汉城、三国文化城)、“五园”(汉水文化产业园、汽车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传媒产业园、文化科技产业园),重点推进古隆中、襄阳古城、鱼梁洲、岘山、鹿门山等八大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极力推动“文化襄阳”和“绿色襄阳”的建设目标,发扬光大襄阳城市文化特色。
襄阳市产业定位是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交通物流枢纽。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今后若干年将大力推进汽车、电力、纺织、食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军工工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全力支持东风公司发展,壮大汽车产业;加快襄樊火电厂扩建工程,汉江水电梯级滚动开发,建设崔家营航电枢纽、新集水电枢纽等一批水电站,形成区域性能源中心;推进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纺织工业振兴计划等,进一步夯实“产业襄阳”的定位。
(二)城市发展阶段和建设时序
襄阳的城市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注重顶层设计和实施全域规划。2010年,襄阳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0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29.47万人;三个市辖区生产总值达到859.86亿元。以此为基点,襄阳市未来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见图3。
第一阶段:“十二五”时期(2011-2015)。新城市发展规划框架基本确定,城市规模在现有基础上略有增加,表现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0km2;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市辖区GDP达到1 500亿元;
第二阶段:“十三五”时期(2016-2020)。城市主体框架基本建成,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初步显现,城市规模比2010年翻一番,表现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00 km2;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50万人;市辖区GDP达到2 000亿元;
第三阶段:“十四五”时期(2021-2025)。城市体量和质量进一步提档升级,城市规模在前两阶段基础上继续扩展,表现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0 km2;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00万人; 市辖区GDP达到3 000亿元;
第四阶段:“十五五”时期(2026-2030)。一座新型特大城市基本形成,城市规模比2010年再扩大一倍,略小于武汉市当前规模,表现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0 km2;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50万;市辖区GDP达到4 000亿元。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多中心布局
襄阳市老城区襄城和樊城隔江相对,基本上形成了偏西北-东南的城市走向,但随着城市外扩和外围新城区的建设,城市基本朝向以南北和东西走向的两条高速公路为架构,与国家级公铁交通网络相协调配合,逐渐向正南正北朝向转变,整体布局图形为内环外方的形制,城市发展方向更加规整。
从城市未来发展规划来看,多中心、多片区和组团式结构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即以政治文化集中的襄城和交通商贸发达的樊城为中心,以襄州区张湾、油坊岗、东津和余家湖组成外围工业组团。依据城市长远战略和总体规划,在改造老城区的同时迁移有污染的企业,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用地;将大型工业项目放置外围组团,将各个新区建成适宜的新的城市中心。
多中心城市布局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自然山体、林带、河流、湖泊的原生态保护,严禁破坏性开山、填湖等不当行为。城市被山脉、风景区、江河等自然分隔开,从而形成多个片区和多个中心格局,城市与自然景观和谐相处,达到城市建筑美与自然风光美并存统一的新境界。因此,城市开发应向平坦开阔地带扩展,山林生态绿化要严格划定界限,要留有足够的余地,严加保护,坚决杜绝侵蚀和损毁,从一开始就要把襄阳建成一座绿色环保城市,让大片的山体森林和高楼群交相辉映,这成为襄阳市城市布局设计的一种风格和特色。
(四)大单位的选址和布置
城市内的大型公用设施、大型企业、大型社区、主要政府机构、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大型单位,是构成一个城市的主体单位。大单位的数量和布局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规模和品质,也是容纳大量城市人口和涵养吸纳高级人才的场所。
大单位在城市扩张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这样说,没有足够多数量的大单位作支撑,想成为一个大城市是不可能的。目前,襄阳市为了迅速扩大城市规模,可以新组建一批大单位或引进一些新的大单位进驻,推动现有城市单位扩大并重组。例如,襄阳市总体上还处于“工业>服务业>农业”的工业化阶段,应当坚持“工业立市”,把发展工业即第二产业放在首位[5]。在可能条件下,考虑将更适合城市区域内发展的县(市)境内军工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向市域迁移。这一方面可增加市区工业的集中度,加速高新技术产业队伍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可有效提升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对于城市建设来说,要构造一个规划有序的大城市,需要对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进行合理布局,其中,慎重地安排好大单位对城市结构合理化、品质提升和功能发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应根据大单位的性质功能合理选址和布置,例如,厂矿企业和科教机构相对集中布置有助于发挥聚集效应,商业中心、大医院等分散布置则可以发挥便利市民的服务功能。从高等院校来看,襄阳市仅有湖北文理学院及其独立二级学院理工学院2所本科院校,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汽车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职院校,高校数量、高校知名度与武汉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与宜昌、荆州、十堰、黄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与襄阳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襄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调整襄阳高等教育结构,科学规划襄阳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五)城市空间规划和建筑管理
目前,襄阳城市空间主要特点和大体趋势是,樊城作为城市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呈不断上涨趋势,也导致城市空间单调、视觉压抑;而汉江以南襄城区来看,在汉江一桥和二桥之间为襄阳古城风貌控制区,由于执行严格的建筑风格和高度控制,极少高层建筑出现,仅在二桥以西檀溪-襄轴组团有少量高层建筑,因此,汉江南岸古城、汉水和护城河与远处连绵的群山和谐映衬,将老城和新城有机相连,形成一种古朴融合现代之美,城市空间效果更具有节奏感、整体性和延续性[8]。所以,大城市的建筑空间美学,应重视高层建筑之间相互沟通,整体和谐,切忌局部杂乱而整体枯燥!
城市建筑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城市空间或以“大”取胜,或以“高”见长,采取正统的方形造型为主,适当追求变化,减少新奇怪异建筑,都能较好地达到节约空间,提高建筑利用率、提升城市品质之功效。城市核心区应该限制高层建筑的数量,控制建筑密度,维持足够开阔的空间视野,特别是襄阳古城保护区更不允许有很多高层建筑,然而核心区又是整个城市品质和形象品牌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于核心区的建筑风格可采取单体建筑规模“大”为主要特点,采取“组合建筑”方式,进行集中布置,在设计风格上彼此协调一致,相互呼应,形成一组“整体建筑”、“城市综合体”。而在城市新区,通过组团、片区式开发,形成城市多中心格局,应根据各个新区的功能特点,在具体建筑风格上将“高”层建筑和“大”型建筑相结合,从而形成现代化大型城市风貌。
重视城市标志性建筑管理,制定相应的规范,以利于形成城市文化特色。由于标志性项目投入大,决策不当将造成极大浪费;标志性项目对城市影响深远,决策不慎对城市品位反而是一种破坏。因此,对标志性建设项目在给予优惠鼓励政策的同时,要严格审查,慎重决策,加强管理。
四、研究结论
襄阳市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扩大城市规模,努力建成“鄂西北特大型城市”。将襄阳市提出的“一个中心、四个襄阳”变为“两个城市、四个襄阳”新理念。襄阳市建成区域特大型城市基础条件良好,交通区位和经济规模优势明显,政策上也有支持。
从襄阳市自身及周边城市综合情况考虑,实施规模扩张战略,大力发展城市新区是实现特大型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和合适战略。目前,襄阳市以襄城、樊城和襄州区现有核心城区为基础,已经规划布局了鱼梁州开发区、襄北新区、东津新城、余家湖工业新城等城市新发展区,隆中新区和樊西新区稍微重视不够。
要实现上述目标和战略,注重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尤其重要,应该在城市定位、发展时序、功能分区、大单位布局、空间规划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城市管理制度和标准,确保城市发展和建设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文科.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构想[J]. 中部论坛,2002(1):2124.
[2]陈耀新.襄樊建成现代化大城市规划刍议[J].现代城市研究,1994(6):3134.
[3]襄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EB/OL].(20120716)[20130219].http:www.xiangyang.gov.cn.
[4]陈圣安.襄樊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问题的思考[J].长江论坛,2007(4):2527.
[5]左继宏,游学民.襄樊成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条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9):9799,102.
[6]黄俊华,张磊.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加快推进襄阳跨越式发展[N].湖北日报, 20120818(1).
[7]龚莉.打造以襄樊为中心的襄十随城市带[N].襄阳晚报,20080709(2).
[8]孟聪龄,程伟.襄樊城市天际线的现状与保护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2010(11):5760.
(责任编辑王婷婷)
Abstract:In the basis of positioning Xiangyang as a deputy center city in Hubei Province and a super large metropolis in Northwest Hubei,this paper analyses firstly the actual conditions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Xiangyang City;Secondly,it introduces a suggestion that Xiangyang City should employ scale expansion strategy to expedite its urbanization;And finally,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Xiangyang City.The results in this study have an actual importance and policy reference value for Xiangyang City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o develop the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s:urbanization;deputy center city;scale expansion strategy;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Xiangyang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