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导思维

2014-05-23 10:32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4期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思维整合和筛选的科学方法,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依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语文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增进理解和记忆能力,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

一、思维导图解篇章,脉络清晰助读文

“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以立体方式思考文本,既整体把握又联系局部,帮助学生更好地和文本“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与绘图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一)课前绘制,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既包括单篇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又包括主题单元的整体把握能力。利用思维导图,能通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辨识能力,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1.绘制主题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整组教学”是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把握整组课文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整组课文的内容,提升预习能力。绘制主题单元思维导图,一般可以这样操作:

(1)浏览整组。在详细阅读每一篇课文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致浏览一下整组课文,让他们对每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要求学生取一张纸画一个中央图,把单元主题写上去,也可以根据主题画上匹配的彩色图像。接着,由中央图发散开去,画出思维导图的主干,它们通常是本组单元的课文题目。

(2)感知课文。在浏览的基础上,再速读每一篇课文,画出初步理解以及捕捉到的基本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接下来的学习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

(3)确定目标。这个阶段,学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在刚刚完成的单元思维导图上增加一些内容,比如,标明自己学习本组课文的目标等。这样,后续学习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2.绘制单篇课文的思维导图

预习单篇课文时,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操作与整组单元思维导图的绘制相似,只不过关注的对象减少了。笔者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燕子》为例进行说明。

预习时,学生先整体浏览,画出中央图“燕子”;接着速读课文,画出导图的主干,即“外形美”、“歇息美”、“飞行美”、“春之美”;再读课文,画出支干,如,“外形美”后面画出“羽毛”、“翅膀”、“尾巴”,等等。这样,这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就形成了,如下图:

利用思维导图预习课文,不仅能使学生整体观照文本,快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因为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填写的是关键词,而不是语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十分有利。

(二)课中绘制,突破难点

课中绘图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进行,它应该为突出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少年闺土》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文中主要写了“回忆”、“相识”、“交谈”、“分别”四个方面,其中,“交谈”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为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绘制了下列思维导图。

这份导图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了课文的整体结构,而且特别关注了教学重难点。从导图上可以看出,“交谈”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抓住“雪地捕鸟”、“拾采贝壳”、“看瓜刺猹”、“潮汛看鱼”四个方面,条理分明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赏析。

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因为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必须通读课文,绘制的过程中又要通过读来把握要点,理清脉络,从而抓住关键词语。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课后绘制,巩固理解

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把点连成块,把块连成网,这就很好地避免了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的堆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性帮助学生总结要点,达到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我们来看下面这份思维导图:

这是教学《空城计》时,教师在总结阶段绘制的思维导图。它把小说的基本要素与课文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这种方法除单篇课文外,在学习完某一单元或某一专题后,也可以使用。教师用完整的系统框架展示出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储存学习到的知识点,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于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二、思维导图辅习作,创造思维得发展

作为能够反映普遍思维过程的工具,思维导图也能够反映作文这一特定的思维过程。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清思路、选择材料、巧妙构思,从而掌握作文规律,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一)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选材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形,它从一个中心点开始,使每个词或者图像自身都成为一个子中心,这样整合起来可构成无穷无尽的分支。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核心内容,学生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 “中心点”。然后围绕这个“点”辐射出去,派生出多个子中心,即具体的写作内容。这样构成的导图结构、材料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剔除重复的选材。我们来看下面这份导图:

这是一名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我是个小电视迷》画的思维导图。写作文时,她按照画的顺序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外貌、性格和爱好,然后抓住“爱看电视”这个特点,详细地描写同反对自己看电视的母亲斗智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作文前先画思维导图与列提纲相似,但没有列提纲呆板;与打草稿相通,但比打草稿简便。学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确定了写作材料,而且对文章的脉络和层次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思

知道了习作的大体结构,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的习作。实际教学中,学生习作思路清晰,但文章内容空洞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通过多种方式(如运用修辞、心理描写等)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此时,如果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来看下图:

这是一名学生以《假如全球停水》为题习作时画的思维导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对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做出了完整的构思,对详略做出了具体安排,而且对如何把重点内容写详细也做出了合理的预想。有了这样的导图,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自然是成竹在胸了,写起来一定能得心应手。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如果希望把这些要求用一定顺序表现出来,可以在完成思维导图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把它们标记出来。此外,要尽可能地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这样可以加深记忆。

三、思维导图促复习,自主学习练能力

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它能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知识,从而建立起一定的知识体系。

语文复习时,由于知识点多而零散,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乱。运用思维导图的“梳理”和“压缩”功能,把一个单元,一本书的内容“梳理”、“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便于学生在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点,理清复习的思路和重难点。这是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乐园》时整理的思维导图。

这份导图把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细致地筛选与归纳,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对照这份图,学生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又能由此辐射开去,对每一篇课文的每一个知识点再认识。

思维导图是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作为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庞杂的语文知识时掌握方法、把握主线,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考技巧,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核心内容,学生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 “中心点”。然后围绕这个“点”辐射出去,派生出多个子中心,即具体的写作内容。这样构成的导图结构、材料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剔除重复的选材。我们来看下面这份导图:

这是一名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我是个小电视迷》画的思维导图。写作文时,她按照画的顺序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外貌、性格和爱好,然后抓住“爱看电视”这个特点,详细地描写同反对自己看电视的母亲斗智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作文前先画思维导图与列提纲相似,但没有列提纲呆板;与打草稿相通,但比打草稿简便。学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确定了写作材料,而且对文章的脉络和层次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思

知道了习作的大体结构,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的习作。实际教学中,学生习作思路清晰,但文章内容空洞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通过多种方式(如运用修辞、心理描写等)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此时,如果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来看下图:

这是一名学生以《假如全球停水》为题习作时画的思维导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对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做出了完整的构思,对详略做出了具体安排,而且对如何把重点内容写详细也做出了合理的预想。有了这样的导图,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自然是成竹在胸了,写起来一定能得心应手。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如果希望把这些要求用一定顺序表现出来,可以在完成思维导图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把它们标记出来。此外,要尽可能地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这样可以加深记忆。

三、思维导图促复习,自主学习练能力

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它能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知识,从而建立起一定的知识体系。

语文复习时,由于知识点多而零散,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乱。运用思维导图的“梳理”和“压缩”功能,把一个单元,一本书的内容“梳理”、“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便于学生在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点,理清复习的思路和重难点。这是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乐园》时整理的思维导图。

这份导图把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细致地筛选与归纳,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对照这份图,学生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又能由此辐射开去,对每一篇课文的每一个知识点再认识。

思维导图是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作为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庞杂的语文知识时掌握方法、把握主线,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考技巧,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核心内容,学生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 “中心点”。然后围绕这个“点”辐射出去,派生出多个子中心,即具体的写作内容。这样构成的导图结构、材料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剔除重复的选材。我们来看下面这份导图:

这是一名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我是个小电视迷》画的思维导图。写作文时,她按照画的顺序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外貌、性格和爱好,然后抓住“爱看电视”这个特点,详细地描写同反对自己看电视的母亲斗智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作文前先画思维导图与列提纲相似,但没有列提纲呆板;与打草稿相通,但比打草稿简便。学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确定了写作材料,而且对文章的脉络和层次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思

知道了习作的大体结构,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的习作。实际教学中,学生习作思路清晰,但文章内容空洞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通过多种方式(如运用修辞、心理描写等)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此时,如果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来看下图:

这是一名学生以《假如全球停水》为题习作时画的思维导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对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做出了完整的构思,对详略做出了具体安排,而且对如何把重点内容写详细也做出了合理的预想。有了这样的导图,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自然是成竹在胸了,写起来一定能得心应手。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如果希望把这些要求用一定顺序表现出来,可以在完成思维导图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把它们标记出来。此外,要尽可能地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这样可以加深记忆。

三、思维导图促复习,自主学习练能力

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它能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知识,从而建立起一定的知识体系。

语文复习时,由于知识点多而零散,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乱。运用思维导图的“梳理”和“压缩”功能,把一个单元,一本书的内容“梳理”、“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便于学生在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点,理清复习的思路和重难点。这是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乐园》时整理的思维导图。

这份导图把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细致地筛选与归纳,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对照这份图,学生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又能由此辐射开去,对每一篇课文的每一个知识点再认识。

思维导图是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作为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庞杂的语文知识时掌握方法、把握主线,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考技巧,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