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出高效

2014-05-23 10:22周红缨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4期

周红缨

要充分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小学(以下简称“七里小学”)遵循“协作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角色学习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三个关键词:学习圈、学生角色、协作教育。

“学习圈”是美国著名体验式学习大师大卫·库伯提出的理论,其思想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学习圈”。圈的起点从“已有经验”开始,逐步经历“自我反思”“形成观点”等阶段,最后落到“行动”,即检验知识是否能“学以致用”。若在“行动”环节发现有新的问题,则学习循环进入新起点,意味着新一轮学习圈又开始运动。知识就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循环中得以增长。

其二,重视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差异。不同的学习风格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不能用优劣作简单的价值判别。

其三,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效率高。崇尚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倡导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启发与分享知识。

“学生角色”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人格形象和行为模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肩负多重角色,并不断发生转换。

“协作教育”是七里小学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其核心理念是:“主体联动、资源整合、协作共存,促进发展”。

“角色学习圈”教学模式与协作教育的关系,如图:

七里小学采用“协作”的手段和策略,环环相扣、逐级推进“角色学习圈”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发相应的课程,最终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作育人。

二、模式的内涵及基本框架

运用“角色学习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实现角色转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从外部的旁观者转变为内在的体验者,从单独的练习者转变为共同的探究者。在转变中,教师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是实现角色间转换。学生在课堂中要根据任务或目标,适时转换自己的学习角色,从接受者到感受者到体验者到发现者到反思者到创造者,逐步从浅表层学习进入到深层次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再次是转换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七里小学采用师生、生生、师师、家校等协作方式,通过“协同准备——协商定标——协作探究——协力拓展”四个环节,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努力激发学习潜能,注重落实探究过程,把“学生孤立的学”转变为“角色互助的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堂模式框架:

三、模式的操作流程

1. 协同准备

要真正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课前准备,也就是前置性任务的设计特别重要。它不是给新学习提供准备性的知识,也不是先去完成本该课后完成的系列习题以追求“高效”。它的根本作用是梳理、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发学生的初步思考,起到思维先行的作用。因此,协同准备环节,教师们在课前必须协同研究,精心设计《学习准备单》,提供触及核心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将学习任务前置。这样的先行学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习,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此时已经开始。

教师设计前置性任务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低入”强调根本、简单、开放,只有抓住了根本,才能做到简单;“多做”即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所得;“深思”指促进学生课前与课中的深入思考;“高出”即引导学生追求知识的感悟过程。

2. 协商定标

目标是“纲”,纲举则目张。拟定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目标是这个环节的主线。

这一环节侧重于“依据学生的学情”引导定标。以语文学科为例,以往有种定标观点: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过多地关注了对文本内容的灌输,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这与新课标的理念并不完全相符。要真正从“学生的学情定标”,教师还应注意:一是要思考能否从文本中衍生出有价值的内容;二是思考能否从文本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不仅仅是读懂读好;三是思考如何在生活、学习中运用所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就是衍生什么、汲取什么、运用什么。在此原则指导下,师生协作从学习准备单中归纳、梳理、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形成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全程参与了学习目标的制定,探究时,他们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有利于学生在协作探究中,不断地反馈、检查、调整、优化学习过程。

3. 协作探究

要让学生自主成长,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在协作探究环节,七里小学努力“化教为学”,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只在适当的时机适当地介入:①小组汇报时的介入。比如,当学生汇报了两种方案时,教师的介入并不是直接评判孰优孰劣,而是把皮球踢给学生:“作为组长,你怎么评价这两种方案?”这类介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②在学生的表达不够科学、讲述的道理不够明朗时介入。遇到这类情况时,教师及时追问:“你的意思是……”这类介入能让中等生和学困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加深理解,这是后续探究收到实效的基础。③在思维阻滞点或突变点上介入。这类介入要讲求艺术,力求做到举重若轻,不留痕迹。

4. 协力拓展

拓展即学习圈中的“行动”环节,分为课内拓展和课外拓展两个方面,其核心在于深入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整合、家校联动等方式提供资源,创造运用空间,使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动手操作、专题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深入了解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信息资料,或继续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尝试解决,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低年级可以开展读写绘活动。就是在学习相关课文后,教师引入绘本朗读,让孩子们借助图画,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复述、改编、续写绘本,展现其丰富而又神秘的心灵世界。再如,数学学科为很多生活问题建构了模型,最常见的就是引导学生收集数学素材,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找到解决策略。如,学生学完“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完成简单的统计表,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并根据图表和数据分析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拓展从他们身边的现实问题入手,能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兴趣。

四、模式的操作策略

1. 学习角色转换策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角色会不断转换。

实现这种转换的基本策略有:组织学伴合作,通过知识在不同个体中的交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感受者;拓宽课程资源,通过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引导学生探究,通过知识在不同变式中的反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设计学习问题,通过知识在同一系统中的关联,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反思者;预留发展空间,通过知识在不同条件下的运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2. 小组协作互学交流策略

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独立探索,还要协作交流。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看问题,进而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学习互补;同时也弥补了教师难以实行分层教学的不足,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小组协作中,七里小学主要采用了“四合”策略。

(1)进行合宜的分组。教师在组建协作小组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2)把握好交流学习的合适时机。根据学习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简单内容采用独学或群学的方式;在学生思维受阻、学生意见不统一、问题答案不唯一时,则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3) 建立合理的协作规则。让每个小组成员有固定的角色,有明确的职责。角色可以根据活动的不同适当改变或调整,但一般应设小组长(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发言人)、检查员、联络员各一名。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既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 营造宽松合作的学习环境。合作,讲究的是强强联手、旗鼓相当;协作,彰显的是尊重差异、协调互补、共同成长。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协作学习时间。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协作就没有基础,这是导致协作低效甚至于无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协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是协作的前提。

“角色学习圈”的课堂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主体的课堂;是师生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课堂。在操作过程中,统一的范式是基础,但鼓励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风格灵活运用。

学习圈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提出来的。他把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在体验中认知。因为这种模式以原有经验为基础,也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

协作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部分专家学者提出来的,强调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于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教师与专家、家长与专家等方面的相互协调、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共同提高。从学习方式来看,协作教育倡导竞争、合作和角色扮演。

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小学取两者之长,构建了“角色学习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的健康和高效。

比如,低年级可以开展读写绘活动。就是在学习相关课文后,教师引入绘本朗读,让孩子们借助图画,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复述、改编、续写绘本,展现其丰富而又神秘的心灵世界。再如,数学学科为很多生活问题建构了模型,最常见的就是引导学生收集数学素材,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找到解决策略。如,学生学完“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完成简单的统计表,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并根据图表和数据分析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拓展从他们身边的现实问题入手,能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兴趣。

四、模式的操作策略

1. 学习角色转换策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角色会不断转换。

实现这种转换的基本策略有:组织学伴合作,通过知识在不同个体中的交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感受者;拓宽课程资源,通过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引导学生探究,通过知识在不同变式中的反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设计学习问题,通过知识在同一系统中的关联,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反思者;预留发展空间,通过知识在不同条件下的运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2. 小组协作互学交流策略

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独立探索,还要协作交流。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看问题,进而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学习互补;同时也弥补了教师难以实行分层教学的不足,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小组协作中,七里小学主要采用了“四合”策略。

(1)进行合宜的分组。教师在组建协作小组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2)把握好交流学习的合适时机。根据学习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简单内容采用独学或群学的方式;在学生思维受阻、学生意见不统一、问题答案不唯一时,则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3) 建立合理的协作规则。让每个小组成员有固定的角色,有明确的职责。角色可以根据活动的不同适当改变或调整,但一般应设小组长(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发言人)、检查员、联络员各一名。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既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 营造宽松合作的学习环境。合作,讲究的是强强联手、旗鼓相当;协作,彰显的是尊重差异、协调互补、共同成长。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协作学习时间。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协作就没有基础,这是导致协作低效甚至于无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协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是协作的前提。

“角色学习圈”的课堂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主体的课堂;是师生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课堂。在操作过程中,统一的范式是基础,但鼓励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风格灵活运用。

学习圈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提出来的。他把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在体验中认知。因为这种模式以原有经验为基础,也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

协作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部分专家学者提出来的,强调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于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教师与专家、家长与专家等方面的相互协调、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共同提高。从学习方式来看,协作教育倡导竞争、合作和角色扮演。

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小学取两者之长,构建了“角色学习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的健康和高效。

比如,低年级可以开展读写绘活动。就是在学习相关课文后,教师引入绘本朗读,让孩子们借助图画,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复述、改编、续写绘本,展现其丰富而又神秘的心灵世界。再如,数学学科为很多生活问题建构了模型,最常见的就是引导学生收集数学素材,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找到解决策略。如,学生学完“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完成简单的统计表,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并根据图表和数据分析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拓展从他们身边的现实问题入手,能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兴趣。

四、模式的操作策略

1. 学习角色转换策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角色会不断转换。

实现这种转换的基本策略有:组织学伴合作,通过知识在不同个体中的交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感受者;拓宽课程资源,通过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引导学生探究,通过知识在不同变式中的反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设计学习问题,通过知识在同一系统中的关联,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反思者;预留发展空间,通过知识在不同条件下的运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2. 小组协作互学交流策略

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独立探索,还要协作交流。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看问题,进而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学习互补;同时也弥补了教师难以实行分层教学的不足,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小组协作中,七里小学主要采用了“四合”策略。

(1)进行合宜的分组。教师在组建协作小组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2)把握好交流学习的合适时机。根据学习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简单内容采用独学或群学的方式;在学生思维受阻、学生意见不统一、问题答案不唯一时,则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3) 建立合理的协作规则。让每个小组成员有固定的角色,有明确的职责。角色可以根据活动的不同适当改变或调整,但一般应设小组长(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发言人)、检查员、联络员各一名。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既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 营造宽松合作的学习环境。合作,讲究的是强强联手、旗鼓相当;协作,彰显的是尊重差异、协调互补、共同成长。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协作学习时间。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协作就没有基础,这是导致协作低效甚至于无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协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是协作的前提。

“角色学习圈”的课堂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主体的课堂;是师生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课堂。在操作过程中,统一的范式是基础,但鼓励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风格灵活运用。

学习圈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提出来的。他把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在体验中认知。因为这种模式以原有经验为基础,也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

协作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部分专家学者提出来的,强调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于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教师与专家、家长与专家等方面的相互协调、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共同提高。从学习方式来看,协作教育倡导竞争、合作和角色扮演。

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小学取两者之长,构建了“角色学习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的健康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