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平
我家住上海郊区,对口的是一所公办的普通小学。5月份,女儿伊伊准备报名上小学时,我一了解,才发现周围的家长早已替孩子报了好多学校,远的近的,省一级的市一级的,出名的不出名的……其中,妈妈A是我们的邻居,她就为儿子报了六所小学,当然,全都是名声在外却不归我们片区的好学校。
咋舌之余,我赶紧讲述了一个朋友的经历,希望能给她提个醒:这位朋友为了让孩子在“幼升小”时多几块“敲门砖”,从小班开始,孩子的周末就被各种补习班排满了,思维训练、拼音、汉字、英语……结果,孩子上到中班后,突然经常莫名地眨眼、摇头、耸肩,经医生检查,疑因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导致了“抽动症”。朋友悔不当初,赶紧停掉了所有的培训课程。虽然经过一年多的调养,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孩子现在一提到学习就头疼。
听完,A对我说:“没关系,咱没那么拼,没有提前几年学习准备,只是多几个选择终归是多层保障呀!”这时,一起前来了解报名信息的另一位邻居B忍不住插嘴了:“我觉得报名不在多,而在精确,我就只给孩子报了一所名校,但早已跟踪信息多年,打通好所有关系,对他们的面试要求、入学条件、学校特色都了然于胸。”
听完两位家长的“策略”,相比之下发现自己真的毫无准备,简直有点汗颜。我们有两个选择,要么让伊伊上对口的这所普通小学,要么去外区上一所相对较好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入学竞争很激烈,准备过程也会非常辛苦,更重要的是,一旦选择了外区的学校,搬家就在所难免了。
反复衡量后,我们还是决定不择校,就上普通小学。
不择校,因为我不想折腾自己,折腾孩子。我当然也向往更好的学校环境、教育理念、师资队伍以及硬件设施,但这些都抵不过一个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距离。如果每天接送孩子单程就要超过半小时,这样,全家的生活质量都会大受影响。
另外两位择校邻居的结果如何呢?
后来得知,为儿子报了六所小学的邻居A,到了面试的时候,像赶场子一样带着孩子四处奔波。由于公办学校的招生面试都集中安排在那两天,所以她们一天之内就要跑好几所学校,也许因为无暇准备,发挥也不好,孩子最后还是没有被那些跨区名校录取,只能就近入学,与伊伊成了同学。
邻居B最终真的择校成功了。虽然如愿以偿,但由于学校离家远,只得全家总动员:早上爸爸开车半个小时送上学,这还是不堵车的情况下。因此为了确保不迟到,孩子只好牺牲睡眠,六点起床,六点半出发,早餐都在车上解决。下午放学时爸妈尚未下班,于是让家里老人坐公交车去接,加上等车的时间,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晚饭只得妈妈奔回来做,全家人都疲惫不堪。
在择校之路上,两位邻居的结局不尽相同,都是为了孩子好,却都牺牲和付出了许多。我淡淡定定放弃择校,不是因为不愿意为孩子付出,而是相对于奔波折腾而言,更倾向量力而为,理性选择。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名校有优势,但家长的辅导和陪伴也很重要。既然选择了不择校这条路,我想,从此以后伊伊的小学生涯中,我就更不能掉以轻心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