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本课相关成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懂得礼节,并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4.拓展阅读,理解人物语言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
借助自主学习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等方法重点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懂得礼节,并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懂得礼节,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创设小记者情境。
2.解释题目。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小组交流批注
晏子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组内先交流一下大家课前做的批注。
四、全班交流晏子的语言和表情,体会晏子的人物形象
五、情感朗读
1.师生先合作。
2.生生练习。
3.生生合作展示。
六、交流拓展
各位小记者还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对晏子进行了调查,是吗?大家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我们打开《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交流一下吧!
七、总结
总结本课。推荐读《晏子春秋》。
八、布置作业
1.把从这节课学到的成语及解释积累到采蜜本上。
2.随笔本练笔。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得哑口无言。他眼看着斗不过晏子,突然他看见你们这帮跟随在晏子身后的小记者,哈哈大笑起来。接着,他轻蔑地说:“齐国没有大记者了吗?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小记者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们准备怎么反驳呢?拿起笔来,写一写吧,看谁的语言最妙。
教后反思
我讲授《晏子使楚》这一课,可以说,这是参加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后的又一次练兵。一节课下来,自己还是挺满意的,虽然仍然留有遗憾,但总体上感觉自己的“语文主题学习”是在由表面走向深入,由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节精读课。单元主题是“妙语天下”,顾名思义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语言就是本单元的目标。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依据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即精讲多读,借助学生自主学习卡,把这节精读课压缩成一课时完成,并拓展了一篇和文本难易程度相同、长短相近的文章进行课上交流,力争创设一种高效的语文课堂。
基于以上单元目标和“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即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这样一个问题,落实“一课一得”。反思这节课的得失,我觉得有两点突破、一点遗憾。
首先,突破了缺少生机的课堂,致力于点燃学生的兴奋点。众所周知,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高年级的课堂往往缺少生机。学生稳稳当当、举手寥寥无几的场面在我的课堂也是常常上演。“如何点燃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不断地徘徊。前几天的“语文主题学习”观摩学习给了我启示,我在笔记本的扉页中写道:“设计点燃学生兴奋点的环节往往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于是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与晏子一起出使楚国。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学生兴奋了,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齐国的代言人,一种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为理解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高尚品格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的结束语中,我利用图片,把“晏子的话”带给孩子们,这一设计不但让文本活了起来,也把《晏子春秋》介绍给学生,学生的兴奋点再次点燃,读书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
其次,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学生自然有所收获。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演绎他们的精彩,参与度不断提高。但是,我渐渐觉得这样看似精彩的课堂往往效率低下,因为学生捕捉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量并不大。如何让学生有所得,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这成了我考虑的问题。还是“潍坊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会”的学习,帮我理出了些头绪。名师课堂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生成的精彩,而这种生成的捕捉和利用往往是建立在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基础上。于是,我参考了许多和《晏子使楚》相关的资料和评论,并看了《晏子春秋》这本书,对晏子其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带着这样的理解进入课堂,我觉得自己的站位高了,学生的各种回答都能在我的引导下深入,对晏子的理解也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学生有所得,从而实现了课堂的真正高效。“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对登台的演员说的,但是我觉得,有时它对于任何事业都有效。精彩的课堂来源于教师深入的学习和不断的钻研。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遗憾。因为学生的思维局限,提醒我备课要考虑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40分钟可以完成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才更从容。其实,致力于“一课一得”不可避免要有选择和放弃。选择容易,可放弃却很难!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语文素养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把大量阅读带入语文课堂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我想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和坚持,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简介: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小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