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礼明, 刘现鹏, 翁发禄
(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状态,也让执政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方式、执政条件有了重大变化,为党的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高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利用者,既是生产知识的”信息源“,又是文化衍生的重要传承者。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顺应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认真研究信息时代特征、社会环境、党员状况的新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应用。高校有效整合和优化党建资源,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抢占网络新媒体制高点,构建思想教育网络阵地的意义重大。
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互联网虚拟空间(或称为赛伯空间),这个虚拟空间实际上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是人们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所构建的空间,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和参与。博客、微博、飞信等新媒体,通过基于关注与被关注、转发与评述的传播机制,形成虚拟社会的关系网络。这些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被虚拟空间网络内的其他成员所掌握,并渗透到其他网络中,最终穿越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分界线,进入传统媒体和现实人际网络中。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式传播(One To One),而是一种裂变式传播(One To N To N)。其传播形态的传输速度呈几何级数式的,远远高于传统媒介的覆盖范围和传播速度[1]。这个虚拟空间让每一个人有机会无障碍地释放自己的想法、意见、情绪等,并得到爆炸性、裂变式地传播。
如何引领高校里的虚拟空间意识流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面对的新任务。如果对虚拟空间引领的好,可以把政治热情和合理化言论转换成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有益补充,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如果对虚拟空间引领不好,就可能引发虚拟空间的“动荡”,并最终折射、显现到现实世界中来。欲保证党员理论学习效果和党性锻炼,保障“正能量”对党员的持续影响作用,那么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党员思想引领亟待强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指明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又强调指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从组织结构来看,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是构成学习型党组织的细胞,它具有辐射与裂变的功能[2]。从系统论角度看,一个组织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才能保持组织和个体的发展与活力[3]。在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交流载体的信息时代,知识海量增长、技术日新月异、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作为一个组织,学习一旦无力,这个组织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彼得·圣吉指出“学习”的两个基本要素[4]:其一,学习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生存,使组织具备持续改进的能力;其二,学习型组织能够实现个人和组织在学习中的互惠共赢,实现共同的价值。学习型组织最本质的内涵就是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作出变化与改进,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机和活力。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是传播科学、创新理论、塑造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因此,高校在实施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时更要把重视新理念、新知识的学习以及知识结构的更新作为首要任务和基础性条件,注重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党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文化思潮和思想意识,充分挖掘和利用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价值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师生党员心灵中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并转化为精神信仰和基本价值取向。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摄取足够的信息能量,才能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不被淘汰。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发展人民民主的关键[5]。简而言之,党内民主是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党员以党章为依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管理党内事务。《党章》中详细规定了党员的八项民主权利,体现了党员所享有的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党内民主的前提,是承认每一个党员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参与决定有关的重要事项。然而民主首先是要有平等的发言权,现实中领导与普通党员的话语权往往不平等,造成党员“有话不敢讲、不敢讲实话、讲了也没用”的现象时有存在,而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变为双向互动、多向交流。在网络系统中,每一个党员的地位、话语权、影响力是趋于平等的,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平实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党内事务,从而实现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大大推进了党内民主进程,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实质的具体实践。
从一般意义上讲,一种好的作风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的实质就是主体的观念和行为的认同[6]。中国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格的形成与发展,实质上也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漫长的历史阶段和现实条件下,通过丰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逐步对党引领的先进文化不断进行主体认同的结果。其形成和发展的运行过程如图1所示。应当指出,共产党员心理机制中“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观念转化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在某个特定阶段可能会出现反复,但总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使党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不断贴近共产党员品格修养的要求,并推动其蓬勃发展。
图1 中国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效应
高校青年师生党员是党员队伍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支青年党员具有文化素质高、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是同龄青年人中的先进分子,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相对优秀,同时他们都有伴随着网络共同成长的经历,身上呈现出明显的信息时代特征。网络对高校师生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均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时代文化冲突和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猛烈冲击着高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冲击着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它要求减少党建工作者与年轻党员之间的“代沟”和“数字鸿沟”。实践证明,现阶段党的理论和动态更新率较高,作为数十年来传统的、单纯的理论灌输思政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毛泽东曾用“桥或船”来比喻领导方法的工具性[3]。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据此可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操作手段必须主动更新,跟上时代步伐,贴近青年师生党员实际,使党的传播方式更具亲和力,使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与青年党员工作生活特点相适应,应成为对未来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思考的出发点之一。
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生就业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师生流动党员总体上呈现流动频率上升,流动地域范围较广,数量逐年扩大的趋势[7]。基于高校工作特点,流动党员呈现多元化态势,流动党员服务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如少数党员长期无法参加组织生活甚至与组织失去联系,思政教育难以深入开展,致使党员先进性要求难以落实,党员基本权利也难以保障。一是教师党员中有大部分因教学、科研和业务培训等工作要求不定期出差、工程实训、甚至出国学习与进修等;二是学生党员,尤其是毕业生党员大部分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训或校外实习,这给传统的党员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而网络信息技术具有信息处理数字化、连接全球化、传输高速化直接交互化的优势,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以及低成本、高保真、便于获取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于一体,任何党组织、党员(包括流动党员)均可以在网上开展组织生活,如学习文件、思想汇报、交流讨论等,既保障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缺位,又提高了工作时效,也为提升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了条件。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创造性运用,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生命线。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而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作风建设方面的重点与关键,也是最强大的执政能力[8]。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互联网的出现不但为民众和普通党员表达政治意愿提供了新的载体,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参政议政的热情。
当今,我国正处于急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同时面临着由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延伸到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信息化三重考验。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地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网络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群众路线的运作路径,广大人民群众和普通党员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地表达真实的意见。作为基层党组织,不但可以倾听来自于不同群体比较真实的意见,也可以有效地汲取普通党员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切实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同时还有助于改变某些党员干部“庙居高堂”的形象,进而培养和树立基层党组织亲民、为民、爱民的优良作风。
信息时代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信息,它成为继物质和能源之后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9]。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信息化党建新路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式,建立网络信息化党建管理系统,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与“党务”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是表面的融合,而是内在的重组。
一是根据党建组织模式和党员思政教育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在对网络信息技术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基础上,整体规划创新工作内容及路径实施模式。创新路径的实施以补充和创新高校传统党建组织形式为目标,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原则,在遵守《党章》相关规定前提下实施。二是创新研究注重实效性和工作推广价值的提升。系统设计应注重兼容性,应实行公共网与局域网相结合的系统设置模式,采用身份认证,严格控制参与的成员,以控制信息来源真实性并有效促进党员对自身言论负责,使之成为促进“公平、公正、公开”的党建高效协助系统。
本系统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实际适用功能进行开发,具有资源共享,维护便捷,网络安全级别高等特点,应具备信息发布、沟通交流、在线学习、网络投票、声像播放、实时考勤、考核评议、专题讨论、舆论引导以及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通过系统的开发,实现基层党务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使党务管理模式更加科学、人性,使之成为加强党员,尤其是流动党员的管理新途径。
开发的平台是传统党建工作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包括网上党校板块,党员管理板块,学习交流板块,网络会议板块,主要解决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党员管理和服务的载体创新。平台应制定党员参与活动相关制度,对党员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考核,保障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锻炼。在组织建设方面还应制定支部书记责任制度和党员考核标准,可分为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党员三级管理,把党员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组织党员在系统中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和成果交流等。
引入结构化垂直搜索技术,让党员与党组织、党员与党员之间建立起方便而快捷的联络系统。创建网络“学习自选超市”、“经验交流”、“传帮带”等子平台,创新党的组织形式,突破传统地理上的局限,增强基层党员的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同时,让“键对键”的形式为没有条件“面对面”的基层党组织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有益的补充,让党员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使党建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双向延伸,从而党员权利得以保障。
在党组织中积极宣传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新型组织建设,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将声、像、图、文传播并重的优势,以网上组织生活的制度要求和激励机制作为补充,将党员学习、交流的网络阵地在党员中推广,使之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途径的补充,从而提高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对待网络信息技术要坚持从技术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其实质。从自然属性上看,网络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它所带来的挑战只是党建工作因技术变革而带来一系列矛盾的“冰山一角”[10]。信息技术只是外因,内因则是传统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刻变革。因此,积极探索网络信息化党建创新路径,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在实践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组织方式的优化,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水平。
[1]梅 松.群众路线视角下的虚拟社会管理[J].领导之友,2011(12):43-44.
[2]蒋仁勇.完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实践模式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9(21):33-34.
[3]彭希林,周军铁,李苗论.学习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97-99.
[4]李 一.领导方法库的解构与建构[J].领导科学,2012(1):40-43.
[5]姜 玮,黎 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阈中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4(1):67-72.
[6]胡 松,吴寒斌,高 虹.“苏区干部好作风”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学探析[J].理论学刊,2012(6):81-84.
[7]徐海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33-34.
[8]卿立新.网上群众路线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J].求索,2012(12):212-213,178.
[9]单福光.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及建设的途径[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3):30-32.
[10]李 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2(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