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

2014-05-22 10:08:56梁晓明,阿九,阿波
作品 2014年9期
关键词:民刊现代诗刘翔

民刊名称:《北回归线》

创刊地点:浙江杭州

创刊时间:1988年12月

出刊形式:每年出刊1期,中间有中断,近来趋于正常。最近一期出刊于2014年4月。

创 刊 人:梁晓明

主要同仁:阿九、阿波、南野、晏榕、伤水、王自亮、王建新、红山、张典、聂广友、草树、汪剑钊、方石英、小荒、刘翔等。

作品·观察

《北回归线》是与中国当代先锋诗人紧密联系的纯粹的同仁性质的先锋诗人群体。《北回归线》诞生于北京以外,在诗歌中心的外缘,它以独立性为人瞩目。南方色彩是它最重要的也是先天的特色,所以,《北回归线》是南方抒情诗歌的重镇,它的主要诗人都是抒情诗人。《北回归线》推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抒情诗,开拓了抒情诗的领域和境界,增加了现代抒情诗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力。《北回归线》以前卫姿态在诗坛出现,但何以先锋却是一个为难的问题,实情是,相当一部分进行纯粹的现代诗写作、却并不先锋的诗人,在包容性和纯粹性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

北回归线办刊理念

《北回归线》主要精神是:它认为中国的现代诗大国的发展必定是从当代先锋诗人开始,它是怀着创建这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而站立出来的,它努力的方向是在世界文化的同构中,重现和提升人的根本精神。它的作品中所发出的声音更多的是一种希望、一种引领与上升。它本着穷尽与丰富自己生存内容的雄心在向着眼前这个时代高峰不断迈进。北回归线诗群在坚持个体写作的同时,在创作上有一定的共同点,它倡导有难度的现代诗写作,作为一个有一定理想倾向的现代诗群体,它既开放,又内敛,它在当代丰富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正在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它正在成为最有实绩的中国先锋诗歌流派诗群之一。

1 9 9 0年代初,诗人严力来到杭州,左起:刘翔、梁晓明、严力、梁健

北回归线编辑的重要图书

1.《中国先锋诗档案》(梁晓明、南野、刘翔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2.《北回归线——中国当代先锋诗歌 第一辑》(梁晓明、聂广友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3)

3.《梁健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和《梁健纪念集》(2014)

《北回归线》纸刊介绍

《北回归线》纸刊于1988年12月在杭州创刊,从1988到1996共出刊五期,这是《北回归线》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梁晓明、孟浪、耿占春等先后担任过主编。《北回归线》创刊时的主要成员有梁晓明、孟浪、余刚、刘翔等,从第二期开始,耿占春、蓝蓝、阿九、潘维、梁健、陈律、太王、汪怡冰等成为当时《北回归线》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人。在经过六年的停顿后,2003年开始《北回归线》恢复出刊,开始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迄今又出版了四期纸刊。现任主编是诗人阿波。而南野、晏榕、阿波、张典、伤水、聂广友、郑文斌、红山、草树、葛藤、边围、小荒、方石英、池凌云、千叶、慕凝、白地等诗人朋友的加入让《北回归线》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期。2014年,诗人王自亮加入《北回归线》,与阿波一起担任主编。

在2 0 1 3年杭州国际诗歌朗诵会上的留影

《北回归线》网站介绍

《北回归线》文化网站于2002年建立,它有许多论坛,但最主要的是诗歌论坛(原八千里路论坛),《北回归线》的诗歌论坛以其对纯粹诗歌艺术的探讨交流而在众多论坛中独树一帜。庄重、认真、纯粹是《北回归线》诗歌论坛最主要的特色。创建《北回归线》网站的是梁晓明、阿九、刘翔等,伤水、晏榕、商略等曾担任改版前《北回归线》诗歌论坛的版主。诗人伤水曾因回贴勤快而被称誉为“劳模”。在《北回归线》网站改版后,北回归线诗歌论坛现任值班版主有阿九、梁晓明、聂广友、葛藤、南野 、阿波 、草树、晏榕 、红山、汪剑钊 、池凌云、边围、伤水、郑文斌、刘翔 、张典等,基本呈现了当前北回归线的代表诗人主体。阿九、张典、聂广友、葛藤、草树、红山、边围、郑文斌等在论坛上非常活跃,他们的讨论贴理性、温暖、真诚,有时也不乏尖锐,体现了优异的诗歌感悟力和扎实的批评功力。诗人晏榕、白地先后担任《北回归线》网站的技术总监,他们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另外,《北回归线》还曾编过《中国诗刊》(网刊),2006出刊于年共出5期,现已停刊。

北回归线组织的活动

品牌活动:杭州国际诗歌朗诵会

2007-2013年,每年的秋天,先锋诗歌团体《北回归线》诗人群,集结国内著名诗人、诗歌研究者以及部分国外诗人、留学生一起,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杭州)国际诗歌朗诵会”,受到各方面的热烈好评。朗诵会成为了一个品牌,成为了中外诗人相聚谈诗论艺的盛会,成为了杭州人的一个小小的诗歌节日。在这些年中,参加朗诵会的不仅有国内的知名现代诗人,还有来自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美国、比利时、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巴西、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意大利等数十个国家的诗人或留学生。此活动经过大家的多年努力,已经被认为是秋季杭州文化界的一个有影响、有意义的活动。

北回归线的影响

《北回归线》创刊至今已经接近二十年,二十年以来,它一直是国内最重要的诗歌阵地之一,已经被多部主要的当代文学史和诗歌史专著重点研究与介绍,它是从北岛主编的《今天》杂志创刊以来少数已经具有了文学史地位的民间诗刊之一。一些有眼力的诗人、诗歌批评家早已把它当作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努力,并承认它已经发出了自己不可替代的声音。

诗人西川《民刊:中国诗歌小传统》一文中指出:“朦胧诗激发了反朦胧诗的写作,反朦胧诗的第三代把口语、日常生活、反文化玩得过分了,就有一些诗人另起炉灶。这就像玩风筝,它飞得太低时你总得拉一拉线绳,让它飞高一点儿。于是到80年代后期,一些不那么反文化,不那么玩口语的诗歌刊物应运而生,其中主要有北京、上海的《倾向》、浙江的《北回归线》、北京的《幸存者》。”西川认为,《北回归线》是一种对反文化、口语式的“反朦胧诗”浪潮的反拨,其实,《北回归线》的早期主要成员梁晓明、余刚、刘翔都是“反文化”民刊代表《非非》的成员(至少是周伦佑视角中的“非非”一员),因此,在主观上说,《北回归线》肯定没有要去做这种反拨的想法,但是从发展来看,《北回归线》确实走向了重建文化认同与人类精神的道路。这样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而不是事先设计的。

在诗评家敬文东的眼中,《北回归线》与口语的《他们》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他说:“与《他们》在诗歌追求上几乎截然相反的,是同样创办于南方都会的《北回归线》。杭州是《北回归线》的大本营。这伙生存在城市里的诗人明显有着飞升的欲望:城市给他们带来的是失望和压抑,他们宁愿在神、在上帝面前感到渺小,却不愿在物、在凡俗的城市面前感到柔软。物、城市又有什么权利这样做呢?他们注定是不以城市为家园的一代,但他们同样认为,乡村也不是家园,农耕时代的诗歌传统不会成为他们写作的传统……《他们》诸君会认为《北回归线》同仁是‘假洋鬼子’,后者则完全有理由说前者是因为懒散和急躁……《北回归线》诸君——比如梁晓明、耿占春、叶舟、刘翔、蓝蓝、汪怡冰——却力图要穿越那个界限,到界限那边去,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么他们便会想象、沉思界限的那边:他们很可能就把‘那边'当作了家园。”

诗评家唐晓渡认为《北回归线》是八十年代全国性民刊运动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代表,这些刊物包括《他们》(南京)、《中国当代诗歌》(四川)、《非非》(四川)、《汉诗:二十世纪编年史》(四川)、“中国诗歌天体星团”(贵州)、《巴蜀现代诗群》(四川)、《红旗》(四川)、《一行》(美国)、《幸存者》(北京)、《倾向》(上海),《北回归线》是这种民间诗刊大潮的一部分,当然,它好像也是创刊于八十年代的最后一本重要的民间诗刊。

而诗评家张闳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北回归线》,他说:“一些外省的诗歌写作者的独立形象终于开始显山露水。首先是一批诗歌刊物,《北回归线》、《阵地》、《终点》……等等。这些创办于90年代的外省刊物,最初几乎默默无闻,它们似乎并无争夺话语中心权力的雄心,在坚持整整一个年代之后,一种可以被称之为‘外省精神’写作倾向,正在逐步形成。如今,诗歌写作中的‘外省'概念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立概念。”“外省精神”似乎也是一个可取的视角,由于过去的或同期的《今天》、《幸存者》、《现代汉诗》、《倾向》、《发现》、《标准》、《小杂志》等都有很明显的北京背景,所以在八十年代火热的四川和南京的民刊活动之后,九十年代的这一些外省刊物就显得尤其引人瞩目了。

在对《北回归线》的评价中,既有比较个人化的感想,也有比较非个人化的阐明。前者可在森子的表述中看到,在他眼中《北回归线》和《阵地》是1990年代国内最好的民刊,他说:“《北》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国内最好的民刊之一,他们的辉煌是令人难忘的。如果不是因外界因素停刊几年,它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后者的代表是程光炜,在他所著《中国当代诗歌史》之“第十六章 其他诗歌现象”的“第一节 诗歌民刊状况”中,提到28种民刊,排名中把《北回归线》列到第一位,在具体介绍民刊时,列在《现代汉诗》和《发现》后如此著述:“90年代初,由梁晓明、耿占春主编的《北回归线》受到人们注意。该刊在浙江杭州自印发行,虽然本省诗人的作品占据了一定的篇幅,比如女真、潘维、梁健、刘翔的诗作与诗论,但‘地域'特色并不显著。与此同时,它也注意吸引和刊发外地已成名的诗人、评论家的作品。曾在《北回归线》上发表作品的,有严力、孟浪、王寅、王家新、陆忆敏、西川、陈东东、钟鸣、翟永明、肖开愚、周伦佑、徐敬亚、陈超、陈仲义、唐晓渡、耿占春等。《北回归线》在办刊特色上,突出‘先锋性’,主张大胆的艺术探索,但也注重诗歌的精神倾向和纯正的审美趣味。”这个评价大致是客观公允的。

从这些评论以及其他的各种相对零碎的评论来看,《北回归线》确实是一本得到公认的重要民刊,1996年后它中断了长达六年,而2003年,它复刊了,它复活了,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活力继续向前。所以它的地位尽管是已经有定论的,但从发展而言,它能够对当代诗歌做出多大的贡献又是悬而未决的。它面向更广阔的未来,或许会成为中国当代最长命的重要民间诗刊。

猜你喜欢
民刊现代诗刘翔
“挖”出潜能变金山
奋斗(2024年7期)2024-05-24 06:13:16
打开现代诗教学的有效路径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6
刘翔宣布退役
写在前面的话
诗歌月刊(2014年6期)2015-04-28 02:07:10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23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21
寻找真实刘翔
新民周刊(2009年12期)2009-11-15 09:15:08
网络时代的诗歌民刊
诗选刊(2009年6期)2009-08-11 04:24:16
写在前面的话
诗歌月刊(2009年4期)2009-05-22 03: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