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晓红
(西安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18)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1979年我国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数的18.96%,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52.57%,城镇人口超过7.1亿,而且我国城镇化的进程还在继续,城镇化的发展正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质量的提升不单单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也包括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图书馆作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升人民文明素质、推动城镇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媒介,其发展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2013年1月30日,《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颁布,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事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十二五”时期存在很大的发展机遇[1]。中小型图书馆在图书馆总数中占比较大,它的建设将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标志。
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规定的中小型图书馆对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的分级模式,中型图书馆指服务人口20-150万,建筑面积4500-13500平方米,藏书量24-135万册,阅览座席240-1200个;小型图书馆指服务人口20万以下,建筑面积800-2300平方米,藏书量1.2-1.5万册,阅览座席60-240个[2]。
《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包括了发展基础、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四部分,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基于全面的现实基础分析,提出了包括设施网络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法制化与标准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在内的十个战略重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量化的指标,对于明晰“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了“十二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如表1所示,提出了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图书馆在事业发展和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县级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立足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分级分类指导,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图书馆、农村和基层图书馆的支持力度,缩小事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推动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力争使全国县以上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加强乡镇、社区图书馆(室)及服务网点建设,推进流动图书馆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建设。到2015年,实现地市和县级行政区划公共图书馆的100%覆盖;60%的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达到部颁三级以上评估标准;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全面实现免费开放;提供远程访问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比例省级馆达到100%,地市级馆达到90%,县级馆达到50%。
表1 “十二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据文化部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2884个,县级以上覆盖率为86.4%;在333个地市城市中,尚有近半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没有馆舍或者仅有办公用房、有馆无舍。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达标率仅在25%。而我国的乡镇、社区图书馆一直没有被纳入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宏观体系,由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图书馆事业统计与评估工作中,乡镇、社区图书馆一直缺席。以作者所在的西安市为例,西安市是全陕西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行政区划中有13个区县, 至2012年12月,有编制、有藏书,能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仅为灞桥、临潼、长安、周至、户县、蓝田、高陵、阎良7家。2009年,临潼区图书馆、长安区图书馆、灞桥区图书馆、蓝田县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三级图书馆,占比不到30%。城区中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未央区没有公共图书馆建制,或者只有建制而没有馆舍。而在乡镇、社区一级,文化站则承担着提供全面文化服务的职责,包括图书馆信息服务,但在全西安市没有独立的社区、乡镇图书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距国家关于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2013年底《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规划指出: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这表明,我国已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积极推动城市公共服务,逐步形成大中小型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也迫切需要谋求新的转型发展。与此同时,《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以城乡基层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公共图书馆布局的统筹规划,按照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建设原则,在“十一五”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基层图书馆全覆盖,形成比较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的要求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的实施,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十二五”时期,国家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支持,办馆条件明显改善。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达1058.4万平方米,是1979年的12.2倍,而且此面积还在继续增加,同时,一些地区积极探索通过建立乡镇社区分馆、流动图书馆和城市街区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固定设施与流动设施相互结合的图书馆设施网络。
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60%,这就意味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城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文化建设在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作为城市记忆与文明的承载工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培养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就越强烈,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乡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城镇化的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人们对文献的新需求,极大地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和社会效益,使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成为必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区服务设施的发展,属于中小型图书馆的社区图书馆成为了城镇化的必然产物,也满足了越来越多的市民的文化需要,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也对消除城镇图书馆资源使用不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除了有政策支持以外,文献资源日益丰富、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信息化引入图书馆管理等等都为其发展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首先,文献资源丰富,截止2012年,公共图书馆文献总藏7.89亿册件,数字资源总量超过880TB,初步形成了包括纸质文献、 数字资源、 电子资源、 网络资源、缩微文献等各类型资源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其次,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公共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形式,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各类主题的讲座、展览,推广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的,实施流动服务、自助服务、拓展服务的服务模式,帮助扩展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最后,信息化的引入推动了社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国约80%的中小型图书馆都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计算机设备的引入,方便了人们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而且信息化的引入为图书馆资源共享带来便利,数字化图书馆的推广已经覆盖全国,提升了各级图书馆的数字服务能力,也促进了图书馆和全社会文献典籍的收藏、保护和利用。
总之,城镇化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需求和内在动力。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推进城镇化战略中的作用,有助于在城镇化建设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方面,城镇化为中小型图书馆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另一方面,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也体现了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发展[3]。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消除城乡区域图书馆资源使用不均衡的现象,因而,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对男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追求,均衡城镇区域间图书馆资源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也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由速度扩张到质量提升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4]。
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一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城镇化发展的水平不匹配的现象。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各地应将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城镇政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努力建设好街道、社区、乡镇图书馆等中小型图书馆,实现公共图书馆网络的全面覆盖与普及,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 推动城镇科学发展的理念。
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的建设推广,形成了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借助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媒体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中小型图书馆的发展有很大空间。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向基层扩展,各地公共图书馆建立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和乡镇基层服务点,全国“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发展迅速。“数字文化社区”是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应用。它利用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整合利用公共图书馆、艺术院团、文化共享工程等多渠道的文化信息资源,建立起融资讯查询、艺术欣赏、文化传播、交流互动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数字新平台。以“数字文化社区”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要全面布局公共文化事业,加强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统筹规划。根据城镇人口分布情况和图书馆服务半径,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网点的合理布局,以城乡基层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公共图书馆布局的统筹规划。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在基层,要下大力气抓好基层图书馆的建设。积极整合乡镇社区分馆、流动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等各类中小型图书馆的资源,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对城镇居民的全面覆盖,让百姓可以随时随地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让图书馆真正成为百姓身边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场所。
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服务创新,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服务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延伸服务,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资源和服务,全面提升中小型图书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率,增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首先,不断提升中小型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内容与质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次,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基础上,加强面向农村基层、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务。再次,建立各级图书馆的分层服务机制,在全国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大力开展讲座、展览、培训、读书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后,将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的核心,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开展盲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主题图书馆等专业图书馆建设。
公共图书馆给公民平等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一个平台,其发展需要多方面制度保障,特别是法律保障。但是由于缺乏国家立法保障,一些长期以来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在“十二五”期间,应该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法》、《古籍保护条例》等图书馆相关立法的进程,努力实现在制度层面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提高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总之,继续加大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未来二十年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了发展中小城市的思路,与《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建设发展地、县级城市中小型图书馆的思路高度契合。自2001年城镇化被写进国家发展计划,经过十年的发展,城镇化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在中小城市建设中提供更完备的公益文化基础设施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的环节,中小城市在大型城市与乡村之间承转启合,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在城镇化过程中迎来新际遇,更显生机勃勃。在两个《规划》中提出的5到20年里,中小型城市会成为更多中国人幸福生活的家园,中小型图书馆也必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文明标志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文化部关于印发《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EB/OL], http://www.ccdy.cn/fagui/gonggao/201303/t20130312_592912.html,2013-03-12.
[2] 建标108-2008,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S].2008.
[3] 申晓娟, 胡洁, 李丹. 关于“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4):4-11.
[4] 林松.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思考[J]. 图书馆界, 201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