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慧
1 问题背景
“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在“生本教育”思想指导下,生本教学应运而生。目前,镇江市正在大力推进生本教学,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课堂上,教师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这的确是令人精神鼓舞的事情,但也出现了让人尴尬的现象。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感悟、交流、汇报,有的课堂完全变成自习课、汇报课。教师不敢讲授、评论,惟恐占据学生的时间、压制学生的个性。教师忙于“客串”,在课堂中说得最多的话是:“你说”、“你说”……课堂上还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除了这个办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学生绞劲脑汁,想出的办法真是五花八门……教师一一给予肯定。教师见学生回答就鼓励,有时学生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甚至有明显的科学错误。在当时的情况下,到底哪种想法科学,教师没有判断。在当时的情况下,到底哪种方法可行、合理,教师没有总结。
2 问题提出
细细反思,在实践中,生本教学遭遇“尴尬”在哪里?
2.1 注重“求异”,忽略“求同”
教师重视鼓励学生思考、表达,却没有及时给予客观、科学评价。有时学生的思维是错误的,教师也不矫正,一味地迁就学生。这样的求异训练根本没有落到实处。
2.2 追求“自主”,忽视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上课就让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生不珍惜老师给予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的是在盲目哄动中浪费了时光。教师忽视组织与管理,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与形成,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2.3 彰显“个性”,抹杀“共性”
课堂上,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无中心地拓展。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师忽视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忽视对生物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2.4 热衷“客串”,忽视有效的“引导”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接力赛、知识竞猜等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学生“众说纷纭”,看似热热闹闹,都在参与,教师却“听其不语”。师生根本无法集中精力高质量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置身在这样的课堂,笔者在心里一次一次地追问:这就是“生本教育”吗?教师高举“生本教学”的旗帜,进行着“弄虚作假”教学活动,而却将此误读为教学民主、为以学生为本。这显然违背了生本教育的本质。反思生本教学中的尴尬,重要的是找出应对策略。
3 问题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要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课堂上,教师应时时彰显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既研究文本,又研究学生,更研究课堂,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思,实现生物学知识与生命的共同成长。这样的课才是精彩的生物课,也是学生呼唤的生物课。
3.1 求同存异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二是求异。求同,就是发现规律,认识事物共性;求异,就是发现特点,认识事物的个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所创造。求同存异,才能使学生思维的双翼丰满。
在课堂上,“求同”就是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存异”是基础,那就是教师要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学习方法差异、生活经验的差异、知识储备的差异等。因为,只有承认个体的差异,尊重个性的差异,教师才能接近学生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思想,进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时学生才能了解教师的思想,接近教师的观点。“求同存异”的过程就是让“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学生所了解、理解而接受的过程,最终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求同存异”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逐渐提高。
可是,当下的课堂中,师生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挖掘,挖空心思“另起炉灶”,寻找“创新设计”突破口,把力量过多集中在课外资料的大量收集引申,不注意对资料的筛选。表面上看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实质上“知识、技能的目标该实的不实”;“过程、方法的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师生的所为无疑是“买椟还珠”,赢得了表面上轻松愉悦的教学形式,却丢弃了真正宝贵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自然不能完成。
3.2 高效的组织与管理,尊重学生的自主
自主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教,自主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自主不等于学生自己就能自主、就会自主。有位著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有的时候不是没有民主,而是不会民主。目前的课堂也是一样,许多学生还不能自主,不会自主,自然在盲目哄动中浪费时光。
其实,尊重学生的自主,前提是教师进行高效的组织与管理。所谓学生学习自主,则是进了学校、有着确定学习任务和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当学生不会学时,教师通过组织与管理,指导他们会学;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通过组织与管理,引导他们去想。再说学生不接受人类文明的既有成果,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从何而来?向哪里探究?况且,学生的很多思维、很多观点还需要教师去引导,去规范。可见,在渐进、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经过教师精心长期组织与管理、逐渐培养与发展,学生才逐渐成为学习主体,逐渐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高效的组织与管理可使教学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可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将课堂自主学习带入一种有序、高效的状态。高效的组织与管理可以促进学生表现,激励学生发展,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3.3 “共性”寓于“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总得有一个基本的共性的东西。“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生物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是“本”,是无论进行怎样的学习方式都不应该丢弃的“本”。endprint
可是,当下课堂,彰显“个性”、抹杀“共性”——舍本求末。这样抓住了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教学过程形式化层面的“末”,失去教学目标和重点层面的“本”。对生物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讲解不见了,对学生的自学、探究的指导也不用了,其结果,学生“满堂混”——不着边际、不得要领,钻牛角尖,教师“随波逐流”、听任学生思维之水“江河横溢”。不论学生发言的优劣,教师一概予以肯定。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也就被扼杀了。虽然,学生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但能力恰恰需要知识提供支撑,没有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提升的能力也是不牢固的。其实,自学、探究也是有规律和技巧的。教师到位的讲解、指导可以促进大多数学生有效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加深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共性”寓于“个性”,“本”“末”兼顾。课堂上不要求同步,不要求整齐划一,但要求交互、共鸣、触类旁通,讲求各观点之间的互补。只有师生良好沟通,谋求支持和合作,学生富有“个性”的主体行为才有意义,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才能落到实处。
3.4 积极“引导”,艺术“客串”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中,真正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在于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探究学习。所以,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和探索。“生本教育”对于教师高质量的引导赋予更多内容,如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这无疑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强调平时的积累。课堂上,教师时而是主持人,他有灵机应变的能力,他有深入挖掘的企图与预想,但他并不能替代嘉宾的思想和交锋;时而是一个工兵,只是到了一个关节点的时候,学生的思想障碍过不去,他才轻轻地点化,起一个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作用。
可是,当下课堂,学生“众说纷纭”,教师却“听其不语”。表面上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实质上把“对话”变成了“问答”,“戏不够神仙凑”。结果,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最终将导致教师无用,教育无能。
教师在课堂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艺术“客串”。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可走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落到实处,学生的科学素养必将得到逐步提高。
在实践中,生本教学遭遇到一些尴尬与困惑,但正是这些尴尬让教师作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应及时调整做法,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开放的姿态促进学生的探究与交流,这必将带来生本教学有效性的大大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