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流沙覆盖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亩产水稻600公斤的优质农田。沙下衬膜建水田、浸种插秧种水稻,这些过去想都没想过的新鲜事、新技术,如今却成了通辽市库伦旗茫汗苏木农牧民经常对外炫耀的“致富经”。徜徉在满眼绿色、生机盎然的沙地田间小径,绿浪随风翻滚,稻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恍如置身江南水乡。
众所周知,沙漠向来是干旱缺水的,沙土养分少渗水也快,种大田都闻所未闻何况是水稻呢?贫困农牧民既无资金、又无技术,又是如何创造这一奇迹的呢?——这一切都源于通辽市委统战部的对口帮扶。
多年来,市委统战部对口帮扶库伦旗茫汗苏木,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立足苏木实际,决定开发衬膜水稻产业,为贫困群众敲开了“智富”门,走出了一条治沙与致富双赢之路。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志强说:“实施沙地衬膜水稻项目,就是向荒地、荒沙要效益,向荒地、荒沙要绿色,将这些不毛之地变成令人艳羡的绿色聚宝盆。”
为充分调动帮扶群众发展衬膜水稻的积极性,市委统战部积极协调库伦旗采取整合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项目,无偿为项目户打配塑管井、提供衬膜用塑料;协调旗国土局通过“以补代投,以补代奖”的方式,每亩按13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有效缓解了项目前期投入较多、群众压力较大的问题;协调金融部门为生产户提供贷款支持,旗信用联社累计为衬膜水稻项目户发放贷款近千万元;采取“送出去”取经、“请进来”授课等形式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同时协调市旗两级农技人员轮流驻村,为农民生产提供“全天候”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绿色有机食品申请认证步伐,努力打造品牌、增加效益、降低风险;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水稻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争取上级帮扶资金。今年,争取到全国工商联项目资金300万元,每亩补贴农民千元,使项目区进一步扩大。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亲自率团考察调研该项目,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示范意义重大。同时,他表示将加大对项目的扶持力度,使这个崭新扶贫模式可复制、可推广,让更多沙漠变良田。
经过持续推动,今年项目区沙地衬膜水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3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的预期目标。按保守的亩产600公斤、每公斤4元计算,去除各项成本,每亩每年纯收入达1600元以上,1亩水稻抵得上5亩玉米的效益。仅此一项产业,就实现了人均增收近2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明年,市委统战部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使沙地衬膜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努力造福更多贫困群众。
“沙子堆平房、毛驴上了房”是过去茫汗苏木的生动写照。如今,通过实施此项目,绿洲遍布、生机无限,塞北沙漠贫瘠之地正向景色秀丽的桃花源蜕变,2万多农牧民生产生活不再看老天脸色。“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今日的科尔沁沙地,早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勤劳质朴的蒙古人在市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必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传奇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