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佳彦
种业公司的现实困境
◇宁佳彦
2013年年末,虽然室外的喷泉湖面已经结冰,但在登海种业的培训中心,室内的绿色植物却散发着蓬勃的朝气。
“说到保障粮食安全,先要保障种业安全。现在需求在哪里,我们就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只有保障了种业安全,才能让农民增产增收,也才能给公司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登海种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定为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种业安全备受关注。湖南近日出现的美国黄金玉米种导致13.3 hm2玉米颗粒无收的事件,更加凸显了种业安全的重要性。
“山东是玉米生产大省,种植玉米的面积超过333.3万hm2。从品种看,以国产种子为主,外国的品种比例很低”,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所长汪黎明告诉记者。
即便如此,山东省内种子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创新和团队维护成为它们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莱州市金海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林对此颇有感慨:“国内的专家更像个体户,以一个专家为核心,带着项目组干,所有人都在实验这一个人的科研能否成功。而国外已经形成了纵向控制、横向分工的研发生产线,将这个过程更加细化,弱化了个人因素的影响。”
登海种业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过低,新品种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我们创新,人家改良,我们花多年精力、财力培育出来的成果,人家稍加改动就成了自己的新品种。这造成了科研投入成本高,而维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则难度较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育种研究周期一般为8~10年,科研人员生活清苦,如何解决创新团队的待遇问题,关系到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真正研发出来的品种带来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使某个企业或者单位的收入增加。比如我们研究的‘鲁单931号’,研发投入700万元,目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66.7万hm2,每667 m2增收100元,就能带来100多亿元的社会效益,而研究所获得的品种权转让费却相对有限”,汪黎明说。
“现在不仅仅是待遇问题,更多的是对这个行业的热爱程度。20世纪70年代,每667 m2地能栽种玉米2 000株,如今每667 m2地能植5 000株,这是我们40年来一直研究得来的成果。现在,我们的团队在海南育种,春节都不能回家看看。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愿面朝黄土背朝天,很难在这一行干出业绩”,登海种业负责人如是说。
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阶段,也是造成种业难题的原因之一。
“现代农业首先是种业要发展,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落后,育种速度、管理水平以及如何保持团队工作的积极性等问题都需要思考”,汪黎明说。
“目前,国外已发展到种业企业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研究方向有了明显的差异,彼此可以交流、互补。我国则处于种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的完全竞争阶段,各家企业的科技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建立顺畅的行业内交流机制”,李晓林说。由于我国种业发展阶段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企业掌握的种质资源更是关系到自身的生死存亡,各家的交流目前仅限于考察、参观,就连生产经营方面都较少涉及。
现在,跨国企业选育品种成功后,只要经过中国政府部门审定,就可以成立合资公司,由中方合资控股的公司进行种子的生产和销售,逐步增强了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如此境况下,中国种企如何面对竞争?
“目前,玉米种子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种业安全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也是科技创新工程。未来应该给予企业税收上的优惠,提高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对科技人才加强培养,实现创新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春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