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螺旋CT诊断探讨
陈思争
目的 对螺旋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1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31例进行研究。结果 3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6例来自间叶组织, 7例来自神经组织, 7例为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1例为淋巴瘤, 共有恶性肿瘤19例。经手术及病理验证, CT定位分析准确率为90.32%, 定性分析准确率为70.97%。结论 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断中, 螺旋CT可对各肿瘤实现良好定位判断与定性判断, 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螺旋CT;定位判断;定性判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以腹膜后间隙为起源的肿瘤, 组织来源多样, 主要有神经、胚胎残留组织、淋巴组织、肌肉、筋膜、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组织、脂肪等, 不包含腹膜后大血管、肾上腺及肾等实质性脏器。该病在临床中发病率较低, 在全身肿瘤中占比为0.07%~0.20%左右, 且多数为恶性肿瘤[1,2]。本院在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 采取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展开判断, 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较高,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31例,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手术及经皮穿刺病理检验证实, 其中男20例, 女11例, 患者年龄为3~74岁, 平均年龄为(55.6±3.7)岁;患者病程为1个月~12年, 平均病程为(3.1±0.4)年;4例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在体检时发现, 未经特殊的实验室检查, 而27例患者有消瘦、腰部酸胀、腹胀、腹部隐痛或疼痛等表现, 且腹部均可发现包块。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检查前均展开8 h禁水禁食, 接受CT扫描前行2%泛影葡胺造影剂口服, 促使胃肠道充分充盈。利用SOMATOM Emotion16排及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CT扫描机展开扫描, 扫描范围为整个肿块处, 电压为120 kV, 设置层厚与间距均为8 mm。在完成腹部平扫后, 24例患者展开增强扫描, 先以3 ml/s的速度为患者注射80~100 ml 35%碘海醇, 在注射药物后25 s及62 s时展开扫描,部分患者在注射药物3~5 min后行延迟扫描。
31例患者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及定性分析结果为:16例来自间叶组织, 分别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 囊性淋巴管瘤1例, 平滑肌肉瘤4例, 脂肪肉瘤5例, 横纹肌肉瘤3例, 其中14例为恶性;7例来自神经组织, 其中神经纤维瘤2例, 神经鞘瘤2例, 神经母细胞瘤3例, 其中2例为恶性;7例为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中2例为恶性;1例为恶性淋巴瘤。经手术及病理检验, 发现CT定位分析准确率为90.32%(28/31), 定性分析准确率为70.97%(22/3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位置相对较深, 且腹膜后组织较为复杂, 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且其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 故而早期发现具有一定困难, 容易发生漏诊及误诊现象。很多患者在确诊时, 肿瘤已发展的相对较大, 且很多肿瘤会对腹膜后脏器、神经、血管等造成波及, 采取手术治疗时在肿瘤边界的确定上存在困难[3], 导致手术切除难度加大, 故而临床切除率相对较低。因此, 采取有力检测手段, 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予以尽早发现与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经诸多临床实践证实, 螺旋CT密度分辨率较高, 可对肿瘤大小、位置予以客观显示, 在增强扫描下可对肿瘤血供特征予以揭示, 在很多肿瘤的定性及定位判断中应用十分广泛。本院在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展开诊断时, 采取螺旋CT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利用螺旋CT对腹部肿瘤展开定位扫描, 主要任务是对肿瘤是处于腹膜后还是腹腔内加以判断,当确定肿瘤位于腹膜后时, 则需对肿瘤起源的脏器进行判断。螺旋CT具有较高分辨率、所得图像不会发生重叠等特点,经利用对比剂对患者胃肠道予以充盈, 之后展开增强扫描、利用图像多平面重组即可对肿瘤和腹膜后间隙内血管、脏器的关系予以判断, 从而实现肿瘤的明确定位。但是部分肿瘤由于体积相对巨大, 在定位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在本次研究中, 31例患者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经手术及病理验证, CT定位分析准确率为90.32%, 定位分析有误的皆是巨大肿瘤。通过本次研究, 作者总结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有利的CT表现如下:肿瘤和腹腔中器官存在脂肪间隙;肿瘤和相邻的盆壁肌肉或腹壁肌肉的脂肪间隙无分界或分解模糊;肾旁前间隙肿瘤可导致腹膜后器官发生对侧移位或前移, 肾周间隙肿瘤可导致肾脏移位, 部分可造成肾轴旋转, 而肾后间隙肿瘤能够促使间隙增大。一般情况下, 在诊断时通过多角度对肿瘤和临近组织器官间关系加以分辨, 即可实现肿瘤的准确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具有多样化CT表现, 若单纯自其形态及大小对其良性、恶性加以区别难度较大。此类疾病CT诊断的依据是肿瘤边缘和临近组织是否遭受侵犯、术后有无复发及是否存在转移等。良性肿瘤具有完整的包膜, 边缘光滑、规则, 临近的组织器官会受到推移, 彼此间脂肪间隙仍存在, 而恶性肿瘤相对较大, 边缘较为模糊, 且形态多不规则, 常以大血管为中心生长, 临近组织有浸润现象, 经远处器官检查可发现存在远处转移显现, 同时由淋巴结转移表现,术后易于复发, 这些都可作为良性、恶性肿瘤判断的CT依据。在本次研究中, 31例患者定性分析准确率为70.97%。
综上所述, 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断中, 螺旋CT可对各肿瘤实现良好定位判断及定性判断, 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 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1] 车向明,甘建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误诊原因分析.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5(1):50-51.
[2] 赵恩昊,曹晖,吴志勇.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进展.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6,18(1):53-54.
[3] 龙子雯,徐宇,刘晓文,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00例诊治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33(2):127-128.
476600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