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经国
(贵州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雷经国
(贵州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近十年,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大致分为基本理论层面的共性研究和学院或学科案例的个性研究两大类。在新建本科院校建设的众多项目中,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基于其现状的系统梳理和问题的深入分析,尤显必要。新建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从宏观领导、中观管理、微观的建设队伍与建设内容等三个维度着手探究、层层深入和狠抓落实,提升其精品课建设的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展望
自2003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已被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已有文献研究进行概览和系统梳理,发现其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基本理论层面的共性研究和学院或学科案例的个性研究两大类。基本理论层面的共性研究大致都很相似,主要是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体系架构、开发模式、评价模式等层面的研究;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个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某校或某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描述、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此类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特色或者某类型的高校特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的区域经济、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其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和研究的落后十分突显,亟待学者努力探索和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已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随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品课程研究已成为了国内各高校关注的聚焦点。“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从2003到2007年的5年内建设评审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2月28日,教育部又召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会议,提出建设精品课程共享系统,在原计划基础上,再建设3 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进一步遴选更多的本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等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1]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2003年1月至2013年5月为时间段,以“精品课程”为篇名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 743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篇名,其他条件不变,共检索出1 364条;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为篇名,其他条件不变,共检索出文献109条;以“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主题进行模糊匹配,共检索出文献9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资源总库对其硕博学位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出31条,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0条,博士学位论文1条。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较为丰富,充分突显了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重要战略意义;但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明显严重不足,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近十年的文献研究总量仅9条,其中2篇核心期刊。在此,对检索出的已有文献从其研究内容、数量、来源地区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
1.从文献内容的分析来看,主要集中于两大层面:(1)精品课程建设共性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理论层面,具体包括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精品课程的内涵解读、精品课程的特征、精品课程建设的维度、精品课程的实施过程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等;(2)精品课程建设个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操作层面,具体包括了相关某学科的精品课程设计、组织管理与实施、师资的培训与团队的建设、网络技术运用及相关教学环境和条件等。
2.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文献数量呈递增趋势较明显,表明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已成为各高校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但是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文献数量极少,仅9篇,同时也表明了新建本科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很不够,对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有着重大的影响。
3.从文献来源地区来看,“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公示名单为例,本科类精品课程共计442项,其中北京高校申报精品课程48项,上海高校申报精品课程21项,天津高校申报精品课程13项,三地共计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82项,占全国总数的18.6%。从全国范围来看,精品课程申报高校多集中在河北、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约占申报院校的70%,而这些高校申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数量又占到全国申报数量的90%,但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申报精品课程的总数量还不到10%。”[2]
2003—2010年期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地区分布表[3]
根据2003—2010年期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地区分布表和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公示名单,不难看出,国家精品课程也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高校,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低,西部地区中尤其是贵州、广西、宁夏、西藏四地区的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数量最少,而且质量也极为薄弱。这些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或转制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现状更是如此,少数新建本科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方面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无相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据统计,到2008年2月止,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共有20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近1/3。近1/3数量的新建本科院校仅获得0.36%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其拥有量是微乎其微[4]。以“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作为篇名,以2003年1月至2013年5月为时间段,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源,进行了模糊匹配检索,共检索到9条文献,无相关硕博论文,其中2篇中文核心期刊,7篇普通期刊;从文献的作者单位来看,有6位来自东部地区,3位来自西部地区,分别是四川、陕西、广西的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从文献期刊的影响因子来看,其期刊质量也不高。
甘应进对已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5所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了全面分析,这些本科院校分布于浙江省1所(湖州师范学院),福建省1所(闽江学院),湖南省2所(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商学院),重庆1所(重庆文理学院),分析得出已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经验是:“拥有出色的教学团队领头人,革新课程教学大纲,采用先进适用的课程内容,重视教材建设,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5]“理顺课程诸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定位精品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构建高素质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结合学科建设,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加强质量监督,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创造条件,打造现代化教学平台。”[6]昌庆钟等认为,拥有高水平的课程负责人以及课程团队、准确的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鲜明的课程特色、坚实的学科支撑等,是影响新建本科院校能否成功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主要因素[4]。孟令勇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缺乏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长远规划;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7]还有研究者认为,其问题在于:“对建设内涵的认识有待提高;课程建设存在功利行为;建设行为周期短,后继乏力;建设目的不够明确,存在盲目性”,同时指出下一阶段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坚持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受益;确立精品课程建设是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有效途径的理念;建立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学工作的辐射和促进作用。”[8]陈秀莲认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精品课的建设有着“四难”的实际:“强势的教学梯队组建难;革新的教学大纲拟定难;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寻找难;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难,同时她也认为一旦利用后发优势,引进与培养结合、以培养为主,创新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色为先,合理开发适用的教材以及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学会规划课程项目等方法,就会将‘难’的因素转化为‘易’的效果。”[9]
从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上述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系统性来看,研究的内容零散、数量少、系统性不强。大都结合各高校的某学科个案或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并且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案例相当少。已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这类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在20世纪末期升格为本科,而在21世纪初升格为新建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极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极为薄弱。就其主要问题在于领导层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管理层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缺失;研究者的深入细化研究和实践研究不够。除此之外,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教务处网页里的课程建设一栏中公布的精品课程建设的链接网址,有的网址链接打开后是空白,有的甚至无法打开,就更谈不上这类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网站建设。
为了提高这类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抓好新建本科院校的精品课设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必要性,即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来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群的建设和教学科研的互动与发展,进而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
基于上述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在今后的研究总体思路应该以民主、开放、平等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的学习与运用,大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应用层面研究,让学生、教师、学校三方能真正受益。学者们应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深化研究,及实践层面的高校课程特色和校本化的区域研究,同时也需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后续跟进与完善、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等研究。同时,还应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求及现存问题,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两手抓、两手硬,齐抓共管。即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手抓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一手抓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应用研究,同时并进。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其后续研究思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并强化:首先,学院领导层面必须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与作用,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改革的核心,作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其次,教务处、网络中心等相关教学服务部门应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与评价机制等中观层面的指导与规划,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保障。最后,以教学部门、教研部门为基本单位组建教师团队,着手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细化和实践应用研究,打造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秀的师资梯队,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组织管理水平,研发出一套实用性强、易学易教的教材等,这一切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归宿和落脚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建设的实践过程,在于示范、引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网络中心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精品课程建设还必须做好后续的跟进与维护研究,做好相应的网站建设,便于不断改进与完善、利用、推广与分享。
总之,健全的制度、高效的管理、合理的整体规划是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和支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的改革是其核心和重点;建设一支学科建设梯队的师资队伍、编写一个革新的应用型教学大纲、开发一套适用性强的教材、完善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健全行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办法等是其关键。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质量工程,建设进程中必须重视先进的理念指导与整体规划,推动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健全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确保严格执行与实施,跟进检查与督促,进行动态管理,高标准、严要求。只有学校各方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方可持续不断地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与规格。
[1]罗雪莲.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1):57-61.
[2]高家宝,陆东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42):204-205.
[3]潘爱珍,沈玉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回顾与检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41-145.
[4]昌庆钟,黄俭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105-108.
[5]甘应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J].纺织教育,2011(1):4-6.
[6]高荣发,李彬,张林,等.新建本科院校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J].商洛学院学报,2007(3):35-37.
[7]孟令勇.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108-110.
[8]陈琳,宋亚兰.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269-271.
[9]陈秀莲.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难与易——以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132-134.
G642.3
A
1674-5450(2014)01-0133-03
2013-11-25
贵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YB001)
雷经国,男,重庆人,贵州师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赵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