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地滇韵滇味年

2014-05-16 03:13风之末端
中国西部 2014年2期
关键词:庙会习俗昆明

文/风之末端

图/汪彬彬

乡味中国年之云南昆明?

这些年来,每到过春节时,人们都不由地感叹“年味”淡了。“年味”究竟跑到哪儿了呢?一直以来,年味都是构成我们历史长河的重要元素。但是,近三十年刮起的西风欧雨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渐渐吹散了、吹淡了我们的过年习俗。过年被压缩、被简化、被物化,省事、省心、省力固然是省了,但喜悦、欢欣似乎也一并被省了。现在认真回想老昆明过去过年的一些特有风俗,一条完整的文化脉络再度清晰可见,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年味跑到哪儿了,是怎么跑掉的答案。

春节,顾名思义,是冬去春来的节日。在农耕社会里,冬去春来的时节,诸般农事都休息了,春节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最长最盛大的节日。人们借此时节正好可以好好慰劳自己,修补平时忙于工作而冷落了的伦理亲情,祈求新的一年福气连连。老昆明人的春节习俗,和全国相似,也是围绕上述几个主题进行的。

滇韵年俗年年传

除夕之前,老昆明人都要洒扫庭除,就像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民所做的那样。但一些老昆明人家里还有另一项额外的清洁工作,“醋蒸扫除”。除夕之夜,用火盆装上烧红的炭、松针,端到家里的每个房间里放着,往火盆里洒醋,然后关门,用醋蒸汽来“打扫”密闭房间里的空气。等到蒸汽被挥发得差不多后,人们把火盆拿出大门倒掉,这就算是这一年的晦气都被驱除出家门了。

这一习俗的来源是陕西的“打醋炭”。明末永历年间,李定国、孙可望带领大量陕西军人入滇,这一习俗于是被普及了。这种空气消毒法放到现在看也十分科学,而我们的老昆明人早在几百年前就知道,且使用了几百年。

置办年货是过年的重要工作,旧时老昆明人的年货大致有几类:吃的除了肉菜果蔬、糕点糖果,还必须准备大量的官渡饵块、米花团。而用的有鞭炮、香烛、春联、门神像等。与众不同的是,老昆明人过年还需要大量的松针、松枝。

吃年夜饭时,松针被撒在地上,松枝则被插在院里、门前,叫做“松蓬”,象征新的一年清吉平安,在全国来说,这个习俗唯昆明独有。这本是彝族兄弟崇拜松树,过年时载种松树的风俗,昆明的汉族同胞却染袭了这一传统。于是,千百年来,这个象征着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特有习俗在昆明代代相传。

在吃年夜饭之前,老昆明人要先供天地,祭祖先牌位。祭祖的菜肴必须有青菜、白菜、芹菜和鱼,表示清账、有余。祭完祖后,孩子们给长辈行礼要压岁钱。然后,放爆竹、贴门神和春联。爆竹点燃后,响声不能中断,中断了会断了“财气”,一旦发生这种中断,必须立刻点响备用的另一串。

除夕在门上贴的门神,中国几千年来无外乎神荼、郁垒、尉迟恭、秦琼。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政府下了个命令,门神改为岳飞、戚继光,表达云南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决心。这个“官方意志”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拥护,政府也印了大量门神图发放,一时间,老昆明的家家大门上都是这两位民族英雄威风凛凛的形象。

做完这些仪式才能入席吃饭,年夜饭的菜肴琳琅满目。农村的人在这个时节杀年猪,老昆明传统的“猪八碗”菜肴自不可少,很多人家还要烧起滇式火锅——“炊锅”,煮上白菜、豆腐皮、木耳、蛋卷,热热和和地开吃。必不可少的,年夜饭桌上还得有条完整的鱼——连年有余,讨个口彩。吃完年夜饭,把吃剩的菜并入没有切过的青白苦菜、蒜苗芹菜汤中,谓之为“长菜”,后面的几天都煮了再吃,寓意“长吃长有”。吃完年饭,用一根甘蔗根部顶住家门封门,开始“守岁”。

图·Microfotos/陶李天下

传说,有个怪物叫“祟”,鬼鬼祟祟嘛,过年时候专门跑进人家里来捣乱,摸小孩子的额头,所以要给小孩子“压祟钱”。后来,“祟”写成了“岁”,这一夜,全家坐在一起说话,很晚才睡。 现在看起来,“守岁”是一家人在忙碌一年后,阖家团圆,专门用这个时间来好好沟通交流的一个很好的习俗。家事国事天下事,老人子女小孩子,围坐在一起,度过一年的最后一晚,其乐融融。

初一子时,也就是凌晨0点,新旧年相交,妇女要到厨房灶膛前,供上一点酒、茶、糖,并把新的灶王爷画像贴起,迎灶王爷回家。男主人则要把顶门的甘蔗翻过来,叫“翻梢”,赌场中称钱为“梢”,也就是“翻本”。甘蔗甜甜蜜蜜的味道,预示着新的一年发财加甜蜜。外地不用甘蔗封门,或者是因为没有甘蔗,也或者是因为没有想到这一层。

正月初十之后,昆明灯市开市,每天晚上,在现在的正义路一段,一到夜里,灯火辉煌。水景灯、走马灯、宫灯,各种彩灯聚集,游人观灯、购灯通宵达旦。

热闹喧腾到元宵

正月初一这一天,不剃头、不泼水、不扫地、不动菜刀、不讨债。老昆明人一起床换上新衣,查查老黄历,看喜神在哪一方,向喜神行礼,蒸一笼米糕供大家当早餐,称之为一年更比一年“高”。他们也有的全家在一起吃炒饵块。饵块是云南特有的食品,与江南的年糕不同在于年糕是用米粉做的,饵块是用米饭做的,它是中原地区的古食传到云南后,只在云南被保存至今的食物。昆明人炒饵块要放入火腿、豌豆苗、大葱、腌菜、甜酱油等配料,油漉漉、热腾腾地端上桌来后还要再放点辣椒油。

吃完炒饵块,老人们守在家中,大人们就出去给亲戚朋友们拜年,各家各户都准备泡米花茶,招待来拜年的人们。有的人家不愿意有人来打扰,就放条板凳在家门口,别人看到了也就不进去了。这时候,昆明街上最热闹的是文明街一带,出售各种儿童玩具的铺面在这里一家紧挨一家,好不热闹。戏脸壳(面具)、木头刀枪、小鼓都吸引着拿到压岁钱的孩子们,玻璃做的“嘣硐”被孩子们吹得响声一片。大街上,一些商家出钱请来的龙灯、狮子、旱船、霸王鞭表演也开始了,在各个铺面及大户人家门前敲锣打鼓,舞个不停。滇剧、花灯在民间巡游演出。茶馆里,各种围鼓、清唱吸引老年人来喝茶静听。

大年初二,是老昆明人迎接财神的日子,一早需买“发烛”——过去引火的木片、纸元宝,特别是昆明特有的“元宝鲤鱼”供在财神面前,以图一年财源广进。

到了初五,传说这天最怕“破五”。这天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另外还有妇女不能用针缝纫、不能打碎东西等诸多禁忌。过了初五这天,很多过年时的禁忌就打破了,故而称此日为“破五”,可以扫地,过年关门的店铺可以营业,妇女也可以用针缝纫了。

老昆明人家这几天就着一锅长菜汤吃饵块,炒饵块、煮饵块、甜饵块,直到长菜汤发酵发酸。现在来看,这种食俗很有道理,春节是大家都休闲的日子,也没人卖菜。吃饵块来得方便,也不用买菜做饭的许多劳碌,况且那一锅长菜汤发酵后,吃下去还有助于消化,免得大家都“撑伤”了。

到了正月初七,昆明西坝东岳庙举行庙会,昆明人就到金汁河边拜神烧香,其实也是郊游。过年总不能天天都在城里“宅”着吧?庙会上还支起秋千架供大家玩耍,青年男女们也借机寻找意中人。

不过,更热闹的郊游是正月初九的金殿庙会,传说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天,不只是在金殿所在地的鹦鹉山上举行庙会,庙会的摊子还延伸出好几里地,有各种杂耍表演、打把势、高跷、耍狮子、对山歌、唱小调。旧时昆明人赶金殿庙会,都是自带饮食在山上野餐,呼朋唤友,一片热闹。

正月初十之后,昆明灯市开市,每天晚上,在现在的正义路一段,一到夜里,灯火辉煌。水景灯、走马灯、宫灯,各种彩灯聚集,游人观灯、购灯通宵达旦。这也是老昆明人一年内最丰富的夜生活了。

灯会一直热闹到元宵节,老昆明人说“元宵”的意思就是“年过完销假”了,这天老昆明人才会撤去过年期间的神台及供品,晚上家家煮元宵吃。传说,元宵的名字和云南还有点关系,说的是民国袁世凯称帝,觉得“元宵”这个名字对他不吉利,下令改称为“汤圆”,但云南人就不改,护国起义一枪把袁世凯打下马来,应了“元宵”的音。

元宵节,过去这一天昆明还有个风俗:没有结婚的男女,要在这天晚上去别家的田里偷点菜回家,叫“偷青”。“青”与“情”同音,据说偷了“青”能找到意中人,不至于成“宅女”“宅男”。

可到了民国年间,这个“偷青”变成了大规模哄抢昆明郊区菜农栽种的农作物的活动,惹出不少纠纷,政府不得不明令禁止。于是这个民俗,让昆明人自己给毁了。

正月十六晚上,老昆明人“送百病”,由老人带着全家人找个十字路口焚香,老人问疾病送走了没有,大家答“送走了”,所有人再走另一条路回家,不能原路返回。老昆明人说,在新的一年这样做了后,所有曾经的疾病、灾难,就这样永远不会回来了。万象更新,周而复始,过年到此也就正式过完了。

猜你喜欢
庙会习俗昆明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传统庙会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以绍兴舜王庙会为个案的讨论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
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