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重视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2014-05-15 09:27邱小平单健王振华宋碧英汤凌志位楠楠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核工程核技术核电

邱小平+单健+王振华+宋碧英+汤凌志+位楠楠

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中国曾计划到2015年使核电装机容量扩大到400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8000万千瓦[1]。而目前中国正在服役的核反应堆为15个,总装机容量不到2000万千瓦,这是因为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各国核电发展计划都受到影响,德国甚至完全放弃了核电发展计划,中国开发核电建设的势头也一度降温。不过,2012年12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再次讨论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电建设做出部署:(一)稳妥恢复正常建设。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稳步有序推进。(二)科学布局项目。“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三)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这意味着我国核电及相关技术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且对核电及相关的核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大,专业技术要求更高[2]。可是,近20年的核工业发展的低谷时期,造成了核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家在核专业方面的人才储备很少。2004-2005年,国家国防科工局根据当时核电发展形势和核工业发展规划,对我国核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预测,得到的结果是:到2020年,全国需要核工程专业本科以上的人才大约6600人,基础科学及核技术应用专业大约5000人。按这个预测结果,2015年前,全国每年需要培养核专业学生1200名左右,包括:核反应堆工程专业学生330人、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学生350人、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专业学生130人、核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学生90人、核地质与铀矿冶专业学生140人。而我国高校核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与这个要求相差很大。“十一五”到目前的“十二五”末期,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南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大量增加了核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但还是不能满足中核集团、广核集团等单位对核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质量方面的需求。这意味着核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必须面向需求、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要求核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单位建立更完整、更科学和更实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面向需求,紧抓机遇,开展专业调整和培养方案改革

2012年底,国家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针对2007年核专业的变化进行了再次的调整,把“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和核物理”5个专业中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3个专业合并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把“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和“核安全工程”2个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其中“核安全”概念的突出,体现了国家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重视,也为高校指明了大力投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核与辐射安全类”及“核工程类”人才的方向。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有核专业的高校又获得了大力发展该专业的最好机会,挑战是这些高校将面临针对教学内容的陈旧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改革。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紧抓机遇,大力开展专业调整和培养方案改革。

2013年11月,“2013~2017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核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广东东莞召开。3次会议特别强调建设适应新设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问题[3],同时也建议相关高校加快适应核专业变化的需求,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南华大学作为2011年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开设核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同时还是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在“核安全工程”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1个专业后,更应该带头面向需求,及时开展专业调整和培养方案改革,全面探讨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如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以更好地建设“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特色专业。

二整体考虑需求、重点突出素质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首先要有整体考虑的意识,即应该从核专业的全局出发,全面衡量考虑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等核专业在国家本科专业调整中所承担的不同建设任务,调查清楚各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及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地开展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并特别要注重突出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人文素质的培养[4~5]。

1整体考虑各核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和联系

核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有区别,需要学习的主干课程也各不相同,“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3个小专业合并为“核工程与核技术”1个大专业,专业课程体系也应该有所改变,但不能简单地把个别小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删除,更不可能笼统地把各小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叠加起来。而“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和“核安全工程”2个专业合并改名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专业的组合,而应该注重其强调的“核安全”概念和“核安全”文化,应该注重其“宽口径,重素质”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理念。从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核工程与核技术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核物理、核技术及核工程基础知识,能在工业、国防、农业、医学与环保等相关领域从事核科学技术和核工程方面的科研、开发、制造、运行、应用、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培养目标是有效保障和积极促进核科学技术在科研、能源、医学、工业、农业、地质、军事等领域广泛应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关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的科研、生产、应急、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很显然,两个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实践工作中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促进的,只有全面地理解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为各个专业领域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里所指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即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则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从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发展为人才的精神品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包括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重点突出素质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于发展学生各种学习和工作的潜能是非常重要的。endprint

2注重实践技能的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

针对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变化较大的特点,考虑其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核科技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注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核安全”理念和“核安全”文化意识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是确保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强调学科性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限于基本技能训练,并且多数是验证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知识面较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较薄弱。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站在一定的高度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之间应该有层次性、连续性和贯通性。把要求学生达到的技能和素养分解到各个环节中去,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

三重点突出素质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传统的核专业课程体系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面对核事业的高速发展,核专业人才的高度需求。我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为培养优秀和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时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缺口特别大。所以我校在核专业人才培养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创新的来源都是基于实践,所以我校在核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实践的体现不仅在课程体系方面,而且在实验教学、科研创新项目和实习等方面[6~7]。

1充分利用办学经验,强化传统的专业优势课程

在充分利用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在:(1)设置了一批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核特色”专业课程。例如:针对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走向“环保系统的辐射监测站”、“核工业系统的安防部”工作岗位的特点,设置了“辐射剂量学”、“环境监测与评价”、“辐射防护”等课程。(2)在理论知识的加强同时也对其实践部分进行了规划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实践实习课程。例如:参观辐照厂,了解其工业流程、核技术应用环节及其辐射防护的部分。参观铀矿开采和水冶,了解铀浸出的流程及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核专业的教学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与时俱进的发展,才可以更好的发扬我校的核特色。

2提高实践课程教学重视程度,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增设实验课程

由于我们核专业的专业特殊性,在做实验方面有着和其他常规专业的不同之处。传统的核专业实验有不少是开展说教式的实验教学,老师在课前布置实验内容,在实验时进行按部就班的实验。面对比较简单的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实验。但由于实验设备的短缺,或者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缺乏对放射源的正确认识,或由于课程安排的时间紧凑,有很多同学可能会只是看完了老师的演示实验,而自己动手时就不认真甚至不做了。

面对这样的传统实践课程教学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激发同学的兴趣和做实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现有的实验室的条件,满足各种教学的需求,并增设比较实用和代表性的实验,增强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展更高、更好的实验;再一方面,学校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自由主动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科研项目的实践工程,提供给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8~10]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基本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项目的机会很少。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市场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学校的科学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所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项目资源建立科研创新实践基地,这是培养核专业科研创新人才的保障。培养核专业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创造条件,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基地,作为大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的载体,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倡导教师申请科研课题或者协助学生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创新的实践平台和条件。二是学校在校内建立科研创新基地,充分发挥校内科研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利于学生开展各项科研活动。三是加强横向科研项目的合作,建立校外科研创新研究基地。由于核专业的特殊性,能够提供给学生核实践的基地较少,且在实践中的管理要求也较高。所以,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有限资源,充分发挥核安全部门、核电、核环境监测企业的条件,全面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合作。在与核安全、核电及检测防护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中,让学生结合单位科研和生产需求完成学位论文;另一方面,建立生产实训基地,促使核电单位要力所能及地投入培养资金和设备,主动接收学生实习,并安排高水平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地勘人才。这样,学生通过在核电企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等活动,也能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使校企建立起双方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更早的接触知识的实践应用,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的平时专业知识的掌握以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与此同时,这也是检验真理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还是学生进行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最佳时机。及早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的实践,对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核专业的应用和发展态势很重要,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核专业的学习兴趣。

总之,目前,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和人才培养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应高度重视核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从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既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南华大学已经利用2012年国家本科专业调整的机会,全面开展了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制定并形成了全新的核专业课程体系。相信再通过几年的工作推进和实践教学中的改进,南华大学核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经济参考报.国务院通过《核电安全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EB/OL].[2012-10-25] http://finance. sina.com.cn/roll/20121025/014013467731.shtml.

[2]每日经济新闻.日本核泄漏引担忧无碍中国核电发展计划[EB/OL].[2011-03-15]http://business.sohu.com/ 20110315/ n279821769.shtml.

[3]红网.南华大学承办教育部高校核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EB/OL].[2009-11-20] http://bbs.rednet.cn/thread-20881452-1-1.html.

[4]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4(4):63-64.

[5]范钦珊.面向21世纪的系列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1997(3):18-19.

[6]郭武军.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5):46-47.

[7]刘萌芽,吴移谋.如何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J].南华教育,2006(4):8-13.

[8]杨廷桐,李秀杰,文小军,等.组织病理学综合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22)2:180-182.

[9]李小华,于涛,肖德涛.核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A].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6-0006-06.

[10]李德平,周敏丹.关于培养核专业创新性人才的思考[A].教育与职业,2007:17- 0113-02 .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工程核技术核电
张宇蔚: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的“领跑者”
“核工程材料环境老化机理与服役性能评价”专刊主编 张乐福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大业主模式的在建核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
影响核工程安装工作的几点因素探究
核电链接
身边的核技术
扬帆破浪 砥砺前行
——庆祝国防科工局核技术支持中心成立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