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说 能说 会说

2014-05-15 19:49李珍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3期

李珍

【摘 要】说话训练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训练“说”的心理,发挥“说”的特长,教会“说”的技巧,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的能力,可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敢说;能说;会说

“说”是表达思维最原始的、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它具有简便快捷、可感性强、易修正等特点。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这一阶段是进行“说”的系统训练的最佳年龄期。如果把学生说的能力训练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势必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大大提高“说”的能力,从而促进“听、读、写”能力的提高。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一、辅导“说”的心理,营造学生“敢说”的氛围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心理,不敢也不愿多说话。那么,如何进行“说”的训练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论题了。

(一)帮助学生克服一羞二怕心理,过开口关

低起点,多鼓励。站在讲台,成为全班同学的焦点,无疑要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降低起点,如背一首短诗,说一段小笑话,朗诵一篇优美的散文,会使他们觉得不难,乐于走上讲台。而且对于敢走上讲台的,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是讲述内容,还是讲述方式,只要有进步的,都给予充分肯定。这样能使学生肯定自己的能力,克服羞怯心理,建立“我能说好”的信心。

坚持自愿。强调自愿,是为了让接受训练的学生有“我是准备好了才上讲台的”心理,有充分的信心,保证训练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完成。否则的话,学生会把上讲台视为畏途,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建立制度。这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使他们由自愿变为自觉,明白不说不行,不说好也不行,如可规定“上讲台每学期每人不少于5次”;“每次口语表达评定成绩”;“讲话内容自己定”;“小组评比”等规则。

(二)培养“说”的兴趣,促成“说”的欲望

重示范。教师在授课时做到和蔼可亲,语音清晰流畅,生动活泼,词汇丰富,力求感染学生,激发兴趣,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达到示范的目的。

制定常规要求,站直立稳眼平视,自然大方有风度,声音响亮有感情,使用普通话,诫用口头语,加手势增强表达效果,以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内容形式多样化。除了“一个说”之外,还有“双口相声”,“辩论会”,“数人表演某一场景”等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有目的地深入感知生活,捕捉各种感受,勤于思索的习惯,而且能使学生对口语表达保持浓厚的兴趣。

实行师生评论制度。口头训练之后,由听众品评,使发言者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知道“我尚不足”,产生“下次再见”的迫切的好胜心理。让师生评论形成民主风气,使学生懂得“说”的能力要在大家的帮助下才能提高,增强师生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增强学生“说”的兴趣。

二、发挥“说”的特长,培养学生“能说”的能力

培养学生能说的能力,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读、写、听、思等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研讨精神,并顺势将授课内容引向预定的教学目标。

如在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云南歌会》一文时,先让三名学生复述文中所举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场面,并由其他同学依据所述内容为它们拟上合适的小标题,然后教师顺势提出一个启发性问题:“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手法上各不相同,各有哪些侧重点?”学生先两三个人互相讨论,然后集体讨论,明确:A. 从三个场面的内容看,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唱。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小合唱。第三部分:村寨传歌——大合唱。B. 从三个场面的手法看,“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山路漫歌”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唱歌的场面。最后教师归纳得出: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场面,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先从学生“说”入手,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探索。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会“说”的技巧,培养学生“会说”的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而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声音

声音是传递信息、情感的主要媒介,一个人声音能影响听众接收还是拒收。所以应随时随地训练学生说话干脆利索,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句连贯准确。

(二)语速

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所改变。

(三)肢体语言

恰到好处地运用手势、语言、表情和眼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强化与听众的交流意识。

“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 才是目标之所在。说话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这不但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更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