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恩满/周 鑫/相洪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我国地勘行业人才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
■ 汪恩满/周 鑫/相洪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由于行业声望低、择业意愿偏差、人才培养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地勘行业人才总量不足,地勘队伍负担较重;人才结构不合理,配置严重失衡;项目负责人紧缺,复合型人才稀缺。地勘行业人才培养对策:深化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在用人机制上实现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具有地勘行业特色的人才队伍;适应市场经济,创新地勘队伍人才建设的激励机制;重视地勘行业宣传,加强地勘文化建设。
地勘行业;人才;现状;对策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地质勘查行业在资源枯竭、找矿难度逐渐加大的今天,要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大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把对地质人才的培养当作地质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加快地质人才开发”,并对地质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意见,充分体现了地质人才对于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决定》对地质勘查人才做了描述,地质勘查人才一般是以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而培养的人才,且具有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特点可分为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等类型。这类人才一般在地质勘查单位中从事地质勘查技术、资源开发与评价、地质信息技术及地质相关科研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并具有初级及以上技术职称。
2.1 人才总量不足、地勘队伍负担较重
根据《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相关数据:2006-2012年,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从133.25亿元增长到514.18亿元,累计投入2235.38亿元,而同期全国从事非油气地质勘查工作的人员数量变化不大, 2006年为23.74万人,2012年为24.82万人,人均地质勘查经费由5.61万元增加到20.72万元,年均增长24.33%。地勘技术人员数量变化很小,人均地勘经费大幅度增长,地勘队伍工作负担较重,地质勘查人才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很多地勘单位不得不采用返聘已退休技术专家、签订短期劳动合同等方式来缓解人员缺乏的危机。
2.2 人才结构不合理、配置严重失衡
地勘单位是集生产、科研和经营于一体的技术密集型单位,从地勘队伍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现状来看,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严重失衡。
(1)野外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2012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显示,2012年全国从事非油气地质勘查工作的在职职工59.79万人,其中地质勘查技术人员16.6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8%,而真正从事野外一线地勘工作的技术人员的比例则更低。由于地勘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应处于主体地位,正常情况下,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应当占比40%左右才能保证需求。
(2)人才断档、年龄梯度不合理。很多地勘单位中年技术骨干缺口很大,技术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呈两头多、中间少的状况。最近几年新入职的年轻技术人员和50岁以上的职工较多,占到一半以上,35-45岁年龄段的骨干技术人员缺少。很多基层地勘单位都处于人才断档、青黄不接、日益老化的被动局面。离退休人员占了较高的比例,在职与离退休人员比例失调,这种现象在基层地勘单位尤为突出。
(3)基础性地质调查队伍数量偏少。截至2012年底,全国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共计2404家,共有各类资质6564个,其中区域地质调查292个,占4.45%;海洋地质调查11个,占0.17%;地球化学勘查283个,占4.31%;航空地质勘查4个,占0.06%;遥感地质调查80个,占1.22%。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物化探、航空地质勘查、遥感地质调查等基础性地质调查绝大部分为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国家宏观规划和决策提供第一手的调查评价资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这类队伍的数量明显不足。
2.3 项目负责人紧缺,复合型人才稀缺
一是项目负责人极度紧缺。我国地勘人才队伍中,高级技术职称占19.50%(参见图1),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和领军型人才更是紧缺。很多单位选不出项目组长、技术负责人,严重影响地勘工作的开展。随着地质勘查难度的不断增大,对找矿技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和领军型人才日益缺乏,已影响到地勘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目前地勘队伍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拓展海外业务,还有一些地勘单位改制转企组建集团公司。新形势下,既懂地勘业务,又掌握外语、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资本市场运作经验严重不足。
3.1 择业意愿偏差和招生规模受限导致人才供应不足
图1 2012年末地质勘查人员职称构成情况
据统计,全国各类地质院校地质专业办学点152个,每年毕业生约3.1万人,仅有30%进入地勘行业。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等地质教育现状调查及人才供需分析》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 硕士毕业生攻博、进入科研单位和教学单位的平均占到70%以上,而到基层地勘单位就业的在15%以下。另外,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复合型教师队伍、地质实验仪器、野外实践基地及实习经费上投入较大,也限制了部分经费不足的地矿类院校的招生规模。
3.2 行业声望低,人才吸引力不够
地勘工作远离城市,工作和生活条件较艰苦,野外补贴标准偏低等因素都制约着人才的引进,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目前地勘行业职业声望偏低,地勘工作的战略意义和行业先进事迹得不到广泛宣传,外界对地勘工作了解少。过去,国家倡导地质“三光荣”精神,重视地勘文化建设,赋予了野外一线地勘队员很高的社会声望,民众认同度高。而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勘人才的价值体现在创造财富和市场经济价值上。长期以来,处于下游的矿业开发成果惠及不到地勘产业,地勘队员更多时候充当的是打工者的角色,影响了其找矿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3 地勘单位人才培养意识薄弱
一是不重视基础地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地勘单位为了追求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往往过多地倾斜于固体矿产勘查、地质钻(坑)探、水工环等传统地质勘查业务的开拓,导致这些业务领域的专业人才过度集中。而从事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物化探、航空地质勘查、遥感地质调查等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人员却得不到补充和发展。二是人才培养上存在误区。很多优秀的地勘专业技术人才干了若干年,有了业绩以后,就会被调动到行政管理岗位,或是被赋予很多社会头衔,整日忙于交际。地质类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特别密切的学科,一个优秀的地勘人才在工作中积累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厚实的实践技能,这些人是国家找矿事业的重要财富,但是一旦进入管理工作岗位上,就很难发挥其技术优势。
4.1 深化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在用人机制上实现制度创新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地勘队伍人事制度僵化落后,对引进人才十分不利,靠国家统包统配的方式补充人才力量的“老黄历”已经翻过去了。要突破地勘单位当前和今后人才短缺的瓶颈,确保地勘事业后继有人,首先要为人才“筑巢”,只有“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要创新和加强人才引进机制方面的改革研究,使地勘单位人才引进制度与社会人才流向、地质类毕业生择业等规律等相适应。
(2)加快推进体制改革。目前多数国有地勘单位运营体制混乱,事企不分,“带着事业的帽子,走着企业的路子”,仍是计划和市场两种体制机制交叉并存,使地勘单位缺少足够的自主权和活力。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完善,地勘单位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走改革的路。地勘单位发展的方向和出路在于提质、增效,要精简机构,控制规模。在推进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时要根据行业自身特点和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保障地勘人才在改革后的利益不受损害。
4.2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行业特色的人才队伍
(1)遵循地勘人才成长规律。地质勘查是一项积累性工作,据统计,地质人才创新成果的高峰期大多在36到40岁之间,晚于其它领域的科技人才。地质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和付出。除坚持以高校为主体的培养体制外,应在重大地勘项目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人才培养。地勘单位应发扬“传帮带”的传统,充分利用老技术专家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名师带徒”和“师带徒”等梯队培养的方式,加强年轻职工的培养力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地勘人才年龄梯度。减轻技术人员非业务性负担,高层次人才应配备相关助理人员、创造宽松条件,保障专业人才集中精力专心做技术工作。
(2)调整地勘人才专业结构。今后地质调查工作将更加注重服务民生和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地质调查将向森林、沼泽、湿地、海岛、海岸带等特殊地质地貌区拓展,同时调查内容更加综合,方式更加先进。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勘单位应提早谋划,调整地勘队伍人才专业结构以适应新的地质调查形势的需要。
(3)拓宽地勘人才培养渠道。地质类院校是地勘行业人才的重要来源、继续教育与培训基地,地勘单位应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训基地加强地勘人才的继续教育,通过与学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开展地勘项目研究,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水平精湛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创新型人才、领军型科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4.3 适应市场经济,创新地勘队伍人才建设的激励机制
地质勘查工作科技含量高、作业环境苦、生活条件差。目前,地勘单位工资水平明显偏低,不符合经济学家的价值理念与分配原则。不解决这一点,解决人才危机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要适应市场配置资源的趋势,建立公开、平等、择优、劣汰的合理流动的人才竞争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使人才队伍具有更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对取得重要成果的地勘人才,要给予多种形式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4.4 重视地勘行业宣传力度,加强地勘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行业宣传,提高行业声望。地勘工作地处偏远,普通民众了解甚少。要让更多的民众意识到地质工作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让地质工作者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怀。开展类似“寻找最美地质队员”、“感动中国的找矿人”等系列活动就是一些很好的途径。对于高学历人才要创造机会、正确引导其进入地勘一线实现理想抱负、展现才华,而不是一味强调地勘工作“艰苦”、“枯燥”、“危险”等特点,使有意选择学习或从事地质行业的人产生恐惧心理。二是加强地勘文化建设。地勘文化是地勘单位乃至整个行业的无形财富和思想灵魂。为地勘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关心他们的情感世界,提高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各类人才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开创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Z].北京:国务院,2006.
[2]国土资源部.2012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3.
[3]彭齐鸣.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稳妥推进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 (2):4-7.
[4]刘粤湘,余际从,薛梅,等.我国地质类科技人才现状调查及培养、成才环境比较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8 (1):128-140.
[5]沙景华,柯文岚,钟帅.我国地质人才现状与成长规律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12):42-44.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s who Engage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and Presenting
the Training Strategy
WANG Enman, ZHOU Xin, XIANG Hongbo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 Beijing 101149)
A low prestige, poor outlooks on career choice, and weak talent training consciousness has been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China’s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These problems have resulted in the facts that the total talent is shortage 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the burden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team is heavy; the composition of trained personnel is unreasonable, and talent allocation is imbalance; shortage of project leaders and the compound talents are becoming challenging. In response to this, this paper offers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raining talents. These include: we need to deepen our efforts to restructure our economy and make a system reform. System innovation must be the focus of our efforts to underpin employment mechanism. In order to build talent tea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we need to set up scientific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an incentive mechanism of developing the talents through innovation must adapt to the need of market economy. We must lay emphasis on propaganda to boost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talent; the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s
F407.1
C
1672-6995(2014)07-0045-03
2014-04-23;
2014-05-09
汪恩满(1986-),男,安徽省安庆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实习员,工学硕士,主要从事国土资源产业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