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敏
环境污染引发社会关注,中国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作为清洁能源,核电发展成为战略选择。近年来,中国能源需求强劲,天然气、核能发展逐年大幅攀升。广泛推广核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已经成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
最近,李克强总理出访英国,双方公司在两国政府领导人的见证下,签署了核能、液化天然气合作协议,成为中英合作的一大亮点。
作为清洁能源的核能面临新一轮大发展,中国核电正迎来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新的发展契机。2014年3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3月下旬,国家主席习近平赴荷兰出席第三届世界核安全峰会,首次阐述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并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核电。
4月18日,在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重申:“要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沉寂三年之久的中国核电即将破冰,尽管是谨慎放行,但还是让望眼欲穿的核电支持者们喜上眉梢。
从去年到今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比如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水利建设等。面对经济增长放缓这个“新常态”,新一届政府重在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通过预调微调,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之时,2014年4月18日召开的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非同寻常,核电至少被赋予提振经济和治理雾霾的双重使命。按照会议的说法,“这既是稳增长、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抓手。”
3月中旬,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到宁德核电项目调研时曾指出:“国家大力发展核电的决心是坚定的,核电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今年5月,大陆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总数为19台,在运核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701万千瓦。
“虽然近年中国已积极推动新能源发展,但以2013年的数据看,中国火电发电设备容量仍占近七成,其次则为水电及风电,分别占22%及6%。”盘古智库研究员、香港财经评论员梁海明说,中国的核电受到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后,发展一度停滞,去年设备占比只有1.2%。
梁海明认为,重启核电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则须增加相关设备的大量投入,这可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据测算,按照每千瓦2万元人民币投资额计算,1000万千瓦的核电厂投资就可以达到1000亿元,核电后续需要的技术服务也有几十年。
精装修工程不仅要确保施工质量,还要注重施工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同时精装修施工还具备施工精细、装修材料复杂、工期较短、施工协调性等特点。在精装修施工中应用精细化管理,人员会起到核心作用[1],应将传统的人力成本理念转换到人力资本理念,形成联盟式的精装修工程项目组织,制定全面的人员战略,将业主、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协调,形成全新的价值型雇佣关系,从而成立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施工团队,如表1。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表示,目前我国核电使用比例仅为2%,远低于全球11%~13%的平均水平。这个比例,在法国达到78%,瑞典也超过50%,韩国也达40%。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而言,核电站作为投资比重较大的基础产业(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需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能带动三至五倍的经济回报,是发展经济的较优选择。
“带动投资、调整能源结构,是中国发展核电的着眼点。”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推算的结果是,“按照目前的建设速度,2020年之前,中国的核电建设预计投资可能达上万亿元。”
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2015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到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介绍,我国目前在建29台机组,共计3168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按该数据计算,即便2015年前能投运其中23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那在建核电机组的规划则至少还需新核准八台核电机组才能完成。
韩晓平还认为,核电重启再度受到重视,重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尤其是全国各地的雾霾引发社会关注,中国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核电作为清洁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明智选择。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也表示,目前我国接近70%的一次能源来自煤炭,76%的电力来自火电,国家能源结构需向清洁、绿色、低碳方向调整。在清洁能源里,无论是技术成熟性、大规模产业基础的经济性及稳定性方面,核电都胜其他能源一筹。
曾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指出,尽管出现日本福岛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故,但核电是可以做到零排放。该事故后,有些国家提出“弃核”打算,而中国应继续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适度发展核能。核能比重较高的国家,空气质量更容易控制,比如法国人均用电负荷比中国高,但污染很少,因为核电占法国总发电量的74%以上。
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前四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3.1%,其中出口下降4.8%,进口下降1.2%。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5月16日表示,中国全年外贸形势谨慎乐观。为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国务院办公厅5月印发《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又称稳外贸“国十六条”),《意见》提出,采取综合措施,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
核电走出去,不仅对稳增长、保就业至关重要,也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而核电重大项目的重启,在助推中国核电“自主化”的同时,也将为中国核电“走出去”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国核电企业技术实力的提高,核电“走出去”已经成为从国家到企业层面的一个共识。
国家能源局在去年11月底公布《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正式将服务核电“走出去”战略作为一个主要任务,提出要为核电自主化和“走出去”战略提供保障,并从对核电企业“走出去”给予方向性指引、加强对核电出口的组织和领导等方面,对企业以工程建设、设备制造、技术支持和国家银行贷款等多元化方式参与国际项目竞争提供支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推动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
为了加强相关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沟通交流,以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合力,在国家有关部门推动下,中核、国核技、中广核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它的成立在形式上为我国核电企业抱团出海提供了合作机制,将推动中国核电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由“单兵作战”进化为“强强联合”。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11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题为《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的提案,提出应加快推动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出口。
上述11位政协委员中的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认为,中国核电装备正处于“爬坡上台阶”和“走出去”能力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失去了核电建设与发展的连续性和持续的依托工程,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与人才队伍的培育和稳定方面将面临衰退,刚刚形成的国产化进程将会停滞。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领导人在出访中多次将核电“走出去”作为双边交往的一个重要议题。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下旬欧洲之行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促成核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在他的见证下,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公司在巴黎签署了关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广核将通过参股方式参与法国电力公司在英国新建核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双方将共同推动在英国的后续核电项目。这是中法两国首次在第三国共同开发核电项目,为我国核电出海带来了广告效应,也有助于增强中国核电品牌在新兴市场的说服力。此前,习近平主席在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会晤时,提出要在核电等领域打造示范性强的“旗舰项目”。
李克强总理去年11月在罗马尼亚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表示,中国政府支持本国企业积极参与中东欧国家核电等电力项目建设,希望相关国家改善投资环境。在他的推介下,中广核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开发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意向。
此外,中核也参与了阿根廷核电项目的投标。中广核和国核技还先后与南非合作,计划参与建设南非新核电站。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预测,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至7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开工建设。美、俄、法、日、韩等核电强国都正在为这个巨大的核电份额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中国显然不能错过这样的时机,但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今年2月份向媒体表示,自日本福岛核电事故以后,俄罗斯夺走了大量的国际核电项目的订单,而韩国和日本获得了其中的一部分,中国目前还没有。他说,中国核电很想走出去,但目前还很被动。
中国核电有必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一位核建企业人士表示,国家已经在战略层面推动核电出口,核电及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未来不光核电技术“走出去”,装备制造、工程建造及产业服务也要“走出去”。“眼下正是难得的好时机,趁着世界核电展业的复苏,很多潜在的市场正待挖掘。而我国在核电建造及运营管理领域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