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一
生命中总有太多的意外,我们无法预料,并且猝不及防。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这是云南14年来最大一次地震。
伴随着地震的消息,第一时间启动的除了救援工作,还有社会的捐赠通道。而其中,有一封名为《关于向云南省鲁甸县地震灾区紧急募捐倡议书》的公文,这封公文特殊的意义所在,是因为发文单位是玉树州民政局。
文中提及了2010年“4·14”玉树地震中“分秒必争的白衣天使、奋不顾身的人民警察、心怀慈悲的僧侣志愿者以及无数不知名的爱心人士”还有当年“危难中的援手,困境中的关爱”。
悲伤总有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能够穿越时间。
在文中,四年前玉树所历经的场景,如今正在鲁甸上演。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与“时间”的比赛。如果说地震刚刚开始的抢险,是生命与时间在“拼速度”;那么在更远的未来,则是重建与时间“比耐力”。
而在重建的过程中,企业与NGO们如何不漠视、不盲从,构建可以持续的公益模式?在2013年底,玉树的重建工作刚刚完工,其中的一些经验与模式或可给鲁甸以为镜鉴。
对于灾后重建,玉树用了四年时间,447.54亿元投资,而鲁甸才刚刚开始。其实,他们对于重生的距离都还很遥远,正如有人对玉树的评价:“有一天,人们不再因为地震而记住玉树,这座城市才真正浴火重生。”
“很多时候,民众看到灾区的房屋建起来了,就以为灾后重建完成了。其实,后续的工作还很多。”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他认为,灾后重建是一个繁重的任务,在应急救助稳定之后,民间的救助工作也同样不可缺少。
“公益慈善可以做更多的社会救援工作,其中包括心理辅导,包括各种各样细腻的社会志愿服务,这都是政府方面不可能完全做得到的。”王振耀说。
在鲁甸,政府、企业、公益组织还有公众都在寻找着自己在灾区的角色。对于重建,玉树四年的历程或许可为鲁甸提供一些经验。而对于“重生”这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则需要更多“可持续”的理念作为支撑。
“世界上有两种慈善,一种是比尔·盖茨式的慈善,用财富的杠杆撬动慈善的力量,另一种是德兰修女式的慈善,她没有钱,但仍用精神烛照世界。”知名时评人、《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石述思说。
这两种公益慈善模式,前者更加强调资金的投入,而后者则更强调持续的关爱。
对此,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认为:“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做到‘可持续发展。能够以持续的小力量改变大世界。”
对于宝马而言,其开展公益创新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于遍布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网络以及覆盖更为广阔的宝马车主。作为高端汽车品牌的消费者,这些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有商业的话语权,他们代表的往往是一个部门、企业或者机构。当这些社会中坚更多地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并进行持续不断地投入的时候,其影响力不言而喻。这或可称为“比尔·盖茨+德兰修女”式的慈善。
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贯穿于宝马愛心基金对于玉树灾后四年的支持与重建中。从公益项目执行的时间跨度与密度而言,“玉树关爱行动”四年间8次探访玉树,为超过12000名玉树学生送去了价值400万元的援助物资。并且,在捐赠手段中避免了单纯捐钱捐物的粗放形式,结合当地藏民的生活特点,以捐赠牦牛等生产工具的“牦牛计划”,使得捐赠更具可持续性。在玉树重建完成之后,“玉树关爱行动”又继续关注更深远的话题,在公益项目中加入了环保的元素,宝马爱心基金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启合作,联手发起针对青海省三江源玉树地区的生态保护行动,共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玉树关爱行动”还通过一个叫做BOCC的论坛完成了志愿者的招募工作,这是宝马中国的官方车主俱乐部。在“玉树关爱行动”实施的过程中,志愿者们褪去所谓“宝马车主”的光环,变成了BOCC上一个个网络符号的“现实版”。
“铁蛋”就是BOCC上的一个符号,在“玉树关爱行动”中,这个来自西安的“符号”成了一个“红脸汉子”,因为他的脸真的很红。
刚刚从海拔3900米的玉树县结古镇甘达村小回到玉树,在那里,他完成了对全校3个班级的85名学生一个星期的支教。经过高原反应的考验与强烈阳光的曝晒,他变得很“红”。
看得出他对于宝马爱心基金和“玉树关爱行动”都很熟悉,他模仿玉树普通话与当地司机聊天,在饭桌上一遍遍唱祝酒歌,在村小里顶着高原反应给孩子们上体育课,给同行的志愿者们掌勺。
对于宝马爱心基金的各类活动,他都经常参与。而对他来说,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成本,因为会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在玉树的时候,他在西安的公司就面临着一笔百万的合同,需要他回去之后签字才能完成。“这个应该没什么问题,不过上一次出来,确实丢过一笔20万的合同。”“铁蛋”说。
“铁蛋”遇到的问题在宝马爱心基金的志愿者中普遍存在,因为很多人都是公司的管理层或者决策层,他们的举动往往在影响公司的商业行为。但“铁蛋”也说,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以爱之名”凝聚更多的社会中坚力量,再与他们共同完成更多的善举,这是宝马爱心基金慈善模式的一种可持续的力量。但如何在既定的公益活动中完成更广泛的号召力,成为了宝马爱心基金的关注重点。
因此,宝马爱心基金更多地希望吸纳新鲜血液加入。于是,在筛选志愿者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新成员。在第八次奔赴玉树的探访中,不仅成为了宝马爱心基金“玉树关爱行动”志愿者最多的一次,也是新成员比例最高的一次。
宝马爱心基金的公益慈善价值链在通过这种可持续的循环不断完善,毕竟一个基金不可能包揽所有的事情,需要不同类型的通力合作。而来自各行各业的宝马车主可以将这个相互依托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完善,并通过这个模式可以扩展到更多地方。
“牦牛计划”是宝马爱心基金在四年玉树的探访中,针对贫困家庭了解实际需求后开展的帮扶计划。通过对玉树贫困家庭的实际走访,宝马爱心基金逐渐发现了牦牛对于牧民家庭的重要性。
阳光媒体集团主席杨澜在谈及公益时曾表示,过去谈得比较多的是捐赠文化,现在做项目更多地是基于需求定制内容,公益的出发点或者说重心有了很大的变化,從捐赠方到更多地考虑受助人的需求和感受。
“牦牛计划”就是针对牧民需求定制的,牦牛除了是玉树高原重要的生产力,更是牧民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牦牛奶可以制作酸奶,牦牛毛用来编制帐篷,牦牛粪是牧民生活中的必备燃料。资金和物质捐助只能解决贫困家庭的一时之需,牦牛才是让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的实际所需。
截至目前,宝马爱心基金已经为近77户贫困牧民家庭捐赠了牦牛,用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大家最初做公益项目,都是一笔是一笔,钱捐出去,项目做完,就结束了,没有后续。现在我们更多地考虑模型的建设,构建可持续的项目模型。”杨澜说。
对于宝马爱心基金而言,这种可持续的项目模型已经在“玉树关爱行动”中开始建立。
在四年持续关注玉树的过程中,宝马爱心基金从开始救灾,到长期持续关注牧民、儿童、牧区等相关方,并将关注点不断延伸至人与生态的关系上。
在这个过程中,宝马爱心基金发现,牧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而当地的生态又非常脆弱。尤其是三江源地区,作为青藏高原的腹地,三江源地区融汇了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举世瞩目的生态价值,对中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宝马爱心基金在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的交流中谈起了对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项目。“我们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并且宝马爱心基金一直尊重那些为了科研耐得住寂寞的人们。”宝马爱心基金高级经理李英君说。
于是,2013年,宝马爱心基金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启合作,联手发起了针对三江源玉树地区的生态保护行动。今年,宝马爱心基金将追加投入人民币200万元,继续在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社区保护实践模式、当地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当地的生态保护及资源管理模式,为玉树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该合作将在未来两年内利用遥感和样地监测的方法在玉树近4.3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展草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并进行草场保护;同时在玉树州四个县范围内进行至少5000人次面向当地牧民的生态保护培训,普及环保知识与技能。
如果说此前的援建只是一颗种子,那么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展的环境保护项目就是这颗种子发出的嫩芽。这背后需要长期的行动与细细的观察,更重要的是能令已经建立的模型发展保持下去,使得公益本身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或者社会共鸣。这样的公益事业才是有生命力的,比一般资金投入“治标”,更具有“治本”的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