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言
8月13日,日本4~6月的经济数据正式公布,提高消费税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将在那时和盘托出。但股市似乎早没有了耐心,7月底8月初日本股市相当的疲软,到了8月8日,日本股市更是暴跌至五个月来低位,日经指数再度跌破15000点。日本投资者在外资大量从股市退出的时候,对日本股市同样缺少信心。
“安倍经济学”是在安倍晋三参加2012年大选时,由《朝日新闻》记者提出的。该报对安倍向来批评多于表扬,安倍本人对这个提法并没有立即接受,直到他看到选民一心希望自己把经济搞上去后,他才接受了这个新词,决心要让民众看得到经济上的成果,让日本经济从失落的二十年中走出来。
但是作为一个从未做过大臣、没有主持过经济工作的人,一个没有在地方做过知事的政治家,突然出任首相,失败在所难免。2006年以后,安倍做过一年首相,失败得很惨;2012年他再次有了做首相的机会,还是没有当过大臣,没有做过地方知事,只是民众更需要有一个政治家带领日本走出失落,而其他政治家难以承担这个重任,于是安倍再度出山,且有了“安倍经济学”这个说法。
至于何为“安倍经济学”,自民党内至今无人能说清楚,为政府提供各种学说的御用学者也没有拿出一套概念来,《朝日新闻》的一句话就成了安倍内阁的一个口号。安倍能说清楚的是他的外交,他的集体自卫权概念,经济实在不是他的长项。至于就是想发展经济,在日本做起来也并不容易。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设备投资,是大众的消费;在经济全球化以后,出口拉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常年从事经济理论及日本经济研究的庆应大学教授井村喜代子对记者说。
日本经济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不能取得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设备投资的不足。经济全球化以后,从外国进口的原材料、生活物资随着日元的升值,价格不断下调,日本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
二十年前记者在东京街上吃顿饭花2000日元的话,能吃到酒足饭饱是很难想象的,但现在大多数餐馆能做到。货币一天比一天值钱,日本人的工资二十年不涨,但生活水平绝对没有下滑,如果光看吃喝的话,应该是有了很大的提升。
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明天产品价格会更便宜,自家产品成本更难回收。日元从四十多年前的360日元兑换1美元,已经提升到最高的时候72日元兑换1美元,过去的360日元变成了现在5美元。日本人手头的钱有多么值钱,简单算一下谁都一清二楚。
换句话说,过去花360日元能买的东西,现在花72日元就能买到了,多出的将近300日元放在手里能买更多的东西。企业更愿意去国外投资,市民更愿意买来自国外的产品。日本国内的投资开始变得严重不足。同样一个出口产品,现在的价格该是过去的5倍,能接受这个价格的国家不是很多。
安倍亟须将日元升值、设备投资不足、消费不旺的状况改变过来。除非他有一根魔杖,点一下桌上的餐盘,就出现了食品、用品、宝石、外汇。
而“安倍经济学”正是这样一根魔杖。大量印发钞票,人为地让日元贬值;物价的提升,让企业看到明天的物价会比今天高,通过一定程度的通胀,让消费变得活跃起来。
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大致为40万亿日元,但安倍上台后2013年一年就多发了10万亿日元的钞票,2014年也还是有5万亿多的财政赤字。看到日本经济就要发生转变,2013年有15万亿日元的外资涌入到了日本股票市场,让平均股价在安倍执政的第一年提升了将近60%。
“日本的股价太低,即便提升到了16000点,今后可继续推升的高度还有相当大的空间。”2013年年底,在平均股价已经提升将近60%以后,在日本金融市場,记者到处都能听到这样的推介。
可谁也不信这个道理,2013年开始时,日本企业、投资家不断抛售手中的股票,但看到确实外资涌入,股价开始高升,2013年年底,日本企业、个人开始从外资那里接手抛出的股票,股市繁荣了起来。外资低买高卖,乐得前仰后合,从2014年开始,外资已经逐步逃离日本,股价的下调变成了时间问题。
2011年3月的大地震,日本为了救灾不得不从国外调进大量货币,造成了国际市场日元的一时欠缺,日元开始升值,到2013年救灾工作基本完成,过去的日元欠缺,改为日元过剩,日元汇率开始大幅下滑。在安倍入主内阁以后,已经下降到了1美元兑102日元,一下子下滑了将近30%。
平均股价的迅速提升、日元的贬值是“安倍经济学”口号提出后在2013年能够直接看到的结果。但这个结果其实和“安倍经济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看上去像是安倍经济学的成果,但实际上最多能算是安倍魔术。
原本没有的东西,仿佛经过安倍魔杖一点便出现了。但实际上,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长期低落后便会进入到增长期,在增长期之后随之而来的也还是低落。尽管安倍晋三对经济没有兴趣,也没有转变的能力,但确实在安倍组阁的第一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奇迹”。
“日本民众最期待的是把经济搞上去,他们为此特别支持安倍。”政治评论家盐田潮说。经济的迅速好转,让日本民众对安倍的支持率一直保持在高位上。
安倍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是以股价的提升、日元汇率的下调来显现其成功的。至于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安倍到了2014年6月才拿出了经济增长计划,但包括日本媒体在内,亦觉得缺少新意,真正相信安倍会推行下去的不多。
“安倍也只有在外交上,向日本民众显现了自己的成果。”日本民主电视台台长山田厚史说。到8月2日,安倍足迹已经遍布5大洲,47个国家。马不停蹄地出访,安倍的主要目的是推行“价值观外交”,在世界各地宣传日本的价值观,所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不得以武力改变国际现状”,这里既有在钓鱼岛问题上牵制中国的意思,也在南海问题上在国际社会广泛结成统一战线,组建了一个对华包围圈。
日本媒体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炒作,长年来关于中国威胁论或者是中国崩溃论的报道,让很多日本民众对中国不具有好感。安倍价值观外交得到了这些民众的支持。
于是日本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民众希望安倍把经济搞上去,但安倍一心在做外交。”盐田说。安倍外交的另一个特点,用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的话说是,公开宣布要牵制中国。在有中国影响的地方,一定要摆出对立态势,去削弱中国影响,让日本取而代之。
与中国对峙的表现,除了在钓鱼岛、靖国神社问题上明确这是做给中国看的以外,强化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力量,让这些国家与中国对峙,则是安倍外交的另外一个特点。
8月1日,访问越南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通知越方,日本将通过政府开发援助(ODA)的方式,直接向该国提供6艘二手巡逻艇。“目的是在南海牵制中国。”第二天,《读卖新闻》报道了这个访问过程。
之前日本已经向菲律宾提供了10艘巡逻艇。菲律宾在有日本支持后,在南海方面与中国的争端已经大大提升,东方由日本牵制中国,南方则由菲律宾、越南在日本的支持下直接挑战中国。
在包围中国的同时,对外宣称与中国对话的大门是敞开的,在8月8日的东盟论坛上,岸田文雄外务大臣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对话,显示出安倍对外交的某种信心,传达了我包围你,还要让你听命的一种强硬态势。
日本对中国投资在逐年递减,中日贸易连续在2012年(比2011年下降3.9)、2013年(比2012年下降5.1%)出现倒退后,2014年情况略有恢复,但和韩国欧美国家在中国的业务情况比,仍是差得不少。
“安倍经济学”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公开牵制世界上最大最有市场潜力的中国,让日本企业失去了积极利用好中国市场的机会。受人口在减少、人口不断老龄化的影响,在日本国内寻找发展的机会并不容易,而对邻国中国最大的市场却主动放弃,这使得日本经济要真正的复苏,“安倍经济学”要取得成功变得更加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