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4-05-14 16:53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38期
关键词:投递员墨绿色中国邮政

封面反馈

@宏帆幽远:小时候父母带我去给爷爷发电报,大学时给同学寄信,取汇款、寄包裹。现在,它基本已与我生活无关了。

@呆熊23:已经很久不寄信了,但每次旅游时都会发几张纪念贺卡,那一个个当地的邮戳还是很珍贵的。

@疯菜耳:现在办各种证件如护照,依然默认EMS快递投递,说明邮政的可靠性还是很高的。那些较偏远的地区,也只有邮政能送达。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和城镇国有土地存在“同地不同权”的现象,周其仁参与的深圳土改无疑为解决国内“小产权房”和农地入市问题提供一个绝好的解决方案,它巧妙地在政府、开发商、农民各自利益中找到交集,以对话而非对抗的方式化解问题,值得各地借鉴。 (华波)

记者手记

正在改变的中国邮政

在采访中,我问起很多朋友,他们对邮政的印象大都停留在小时候。邮递员戴着墨绿色的大盖帽,穿着墨绿色的衣服,骑着自行车满大街给人送信送报。

这些年,国人已经很少写信,邮寄东西也有了快递。因此,人们与邮局打交道的机会便很少了。

不过,邮政承担的普遍服务始终没有改变。在中国,不管多偏远,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会有邮政的影子。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甲3号,黄金地段,办公大楼十分现代。先进的硬件之外,它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也在改变。

见过的受访者中,印象最深的是投递管理处的业务主任王海珍。

他更接近基层,对投递员的处境也更了解,他叮嘱我一定要反映下底层情况。身在世界500强的国企,他们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并不风光,工作很辛苦,而且压力愈来愈大。

王海珍感慨时代变了,“现在招个投递员挺难。”

投递员的处境或许是整个中国邮政的缩影。“百万邮政大军”大都分布在基层,而且很多人一干就是几十年。

一位老邮政人说:“常年在邮政基层做的人大都是没有多少欲望,没有野心的人;虽然也有抱怨,但他们觉得能在邮政这个大盘子就很好了,图个安稳。”

这几年,邮政改变的步子在明显加快,但传统体制留下的管理哲学,很多时候还发挥着作用。这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完全放开手脚。

中国邮政战略规划处一位老员工对我说,邮政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上的改变。

当然,改变思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也是中国国企的通病。在这方面,近年来,中国邮政一直在努力求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拥抱市场。

比如邮储银行和速递物流两大板块,单独成立公司,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与其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再比如,中国邮政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展普惠金融等等,展现着老邮政的新形象。

总之,任何一家企业若不想被人们遗忘,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猜你喜欢
投递员墨绿色中国邮政
你会去邮局喝咖啡吗
中国邮政提速的意义
中国邮政为什么一直屹立不倒
写一封信
华为MateBook X Pro推出墨绿色新款
我曾经这样爱你
拔萝卜带泥之外的话题
墨绿情愫
大迷宫
五百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