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森
很多人都爱看动画片。动画片是把一个动作分解成一系列的动作,然后按一定的次序放映,从而产生动画效果的。
没想到对于这一点,我们生活在石器时代的祖先也早就想到了。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制造“动画片”,并把居住的洞穴变成了一座天然的“影院”。
自19世纪开始,考古学家在欧洲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发现了许多山洞,洞壁上或刻或画着许多动物,有野牛、麋鹿、猛犸象、角马等等。据考证,这些壁画是生活在距今1万~3万年前石器时代的欧洲人祖先留下的。
这些动物图像线条简单,仿佛小孩的涂鸦。有意思的是,很多画看起来好像是由几幅画叠在一起形成的。比如,画在法国拉马克洞穴里的一匹马,有5个头、两条尾巴和至少6条前腿;法国南部科隆米洞穴壁上的一只角马,有两条尾巴,一条垂向地面,另一条翘向空中……
为什么要画成这样呢?过去人们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是,原始人想表现几只动物并排行走的场面;另一种观点是,那是史前艺术家在开始画之前打下的草稿,画成之后没擦去,从而留下了痕迹。
现在又出来了第三种解释,很多人觉得这个解释或许更合理。
故事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马可·阿兹玛是法国一名人类学博士。他整天都跟那些古老洞穴里的壁画打交道。这些壁画看多了,阿兹玛就对那些画叠着画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他脑子里闪出一个想法:原始人给一只动物画多余的腿,或者多余的头和尾巴,既不是要表现几只动物并排走,也不是草稿的遗痕,而是想在画中捕捉动物的运动,赋予画面一种动感。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阿兹玛把这些叠在一起的图像通过电脑软件拆解开来,制成幻灯片,然后以一定的顺序放映。结果,幻灯片显示出每只动物运动时的情景。例如,拉马克洞穴里那个马的画面是,它先弯下腰去,以蹄扒地,然后抬起头来,晃动着尾巴;科隆米洞穴里的那只有两条尾巴的角马,则在不停地晃动着尾巴;那些有很多腿的动物,放映时,就出现了快速奔跑的画面……总之,它们都成了动画片。
当然,原始人没有放映技术,不可能产生如此生动的效果,但他们自有一套简单的手段可以让这些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感。要再现这种效果,我们必须模拟原始人生活的环境。譬如,那个时候他们没有电灯,洞内是靠燃烧动物油脂来照明的,而这种照明的特点是光线闪烁不定。有一幅画,当人刚进洞穴时,在闪烁不定的灯光下,从远处看,看到的画面是:一只狮子,两耳后垂,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前面的猎物——角马。当人往洞穴深处走时,画面就起变化了:狮子已经在奔跑着追捕角马了。
在一些动物画上,原始时代的艺术家甚至利用了洞壁凹凸不平的特点,来产生动画效果。比如,有一幅麋鹿画,原始时代的艺术家有意把麋鹿的胸脯画在洞壁岩石的突起处,当光线斜射过来时,胸部就会投下阴影,就有了立体感;当灯光闪烁时,胸部轮廓的阴影会不停地跳动,于是看起来就好像麋鹿在呼吸。
更让人叫绝的是,原始人还想出一种“放映动画片”的技巧。考古学家曾发掘出一块圆盘状的骨头,中间有一个圆孔。在圆盘的一侧,刻着一头蹲着的野牛,另一侧则是一头站立的野牛。很长时间以来,考古学家一直不知道这圆盘是做什么用的。后来,有人在圆孔上拴上一根绳子,然后把绳子拧上几圈,等松开手时,底下的盘子就旋转起来。这时你看到的是:这头野牛一会儿蹲着,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蹲下去,又站起来……就像活物一样。像现代的动画片一样,它也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
能看动画片,做个原始人看来也不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