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达国家经验谈我国流通业改革与创新

2014-05-14 01:12郑后建教授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长沙410205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农产品

■郑后建 教授(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 长沙 410205)

虽然复苏缓慢的全球经济对我国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但是经过不懈努力,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由缓中趋稳向筑底企稳转变,经济增长动力中,内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2年,在中央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导向下,批发零售等流通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国内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2013年,商务部决定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和完善消费环境,包括加强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等。可见,流通改革能释放巨大消费潜能,流通创新能持续促进消费。发展现代流通,对于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流通业的先进经验及做法,对推动我国当前流通改革与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发达国家流通业发展与改革的先进经验

(一)制定与调整流通产业发展政策方面的经验

第一,高度重视立法,法律体系健全。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流通立法,流通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主要法律可分为以下四类:一类是规范商业活动的根本大法,如法国1810年制定的《商法典》。第二类是规范商业网点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法国制定的《鲁瓦耶法》、《拉法兰法》,日本制定的《大店选址法》、《批发市场法》等。第三类是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法规。如法国的《消费法典》、美国的《谢耳曼反托拉斯法》。第四类是规范特定领域的法律法规。如日本的《特定商业交易法》、《粮食法》等。健全的流通法律体系,为行业规范和有序发展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二,流通政策种类多样,并适时调整。各国对流通业的支持都是从国情出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台过不同的政策。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是世界通行的做法,如法国政府于1972年设立了商业手工业服务业企业扶持税。再就是支持流通现代化的政策。在瑞士和瑞典,物流基础设施由国家统一规划,但建设者和经营者在贷款、用地、税收等方面,国家都给予十分优惠的政策

(二)推动流通现代化及物流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

1.发达国家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一是十分注重流通技术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二是十分注重流通技术现代化与流通体制现代化的协同发展。三是十分注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流通管理现代化的协同发展。四是十分注重流通体制现代化与流通管理现代化的协同发展。在流通主体上,十分注重培育龙头企业来提升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在流通布局上,十分注重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发展,流通业布局随着产业布局和居民消费群的变化而变化;在流通业态上,随着消费层次的多极化,明显呈多样化、混合化、升级化的组织结构态势。

2.发达国家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一是协调政府管理职能,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与市场环境。如日本政府1966年制定的《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美国1984年通过的《海运法案》,使得运输市场全面实现自由化。二是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运行平台。如美国政府1991年通过了《陆路多式联运效率法》,日本政府1965年在《中期五年经济计划》中强调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的首要工作来抓,德国1980年制定了在全国建设40个物流中心的规划。三是推进物流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尤其是欧洲各国针对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如统一托盘标准、物品条形码标准以及安全标准等。

(三)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经验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及网络系统。目前,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流通企业已能广泛采用电子数据交易(EDI)、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商务(E-commerce)、信息管理系统(MIS)、快速反应(QI)及有效客户反应(ECR)、企业资源计划(ERP)、地理信息系统(GIS)、仓库管理系统(GPS)、运输管理系统(TMS)和无线射频技术(FRID)等多种信息技术。

第二,调整与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促进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美国致力于为流通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直接催生了美国第三方物流,并逐步形成了综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专业运输与仓储服务商和区域性配送服务商等分工合作的产业形态,大大促进了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日本流通业伴随日本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与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零售组织结构从众多小规模分散性结构向大中小比例适当、大规模集中性的结构转变,批发环节逐渐缩短、流通业态形式多样、流通渠道呈现扁平,流通结构日趋合理。

第三,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不断推进流通方式现代化。目前,连锁经营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流通业和服务业中最大、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已经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逐步扩展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连锁经营的销售额占整个零售业销售额的40%,位列世界前20名的零售企业全部是连锁企业。在物流配送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第三方物流,其对物流资源合理配置、物流成本下降、物流效率提高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进展较为成熟,仅就2007年世界各国网购人数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美国已经达到94%,韩国最高达99%,而中国只有26%。

第四,注重流通体制创新与流通企业经营创新。流通体制创新方面,以日本为例,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先后爆发了第一次“流通革命”和第二次“流通革命”,先是解决了流通体系封闭、流通渠道过长、流通效率不高的问题,后又解决了流通领域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传统商业与现代流通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促进了流通现代化,建成了高度发达的流通产业。流通企业经营创新上,以美国为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差异化经营、互联网经营和跨国经营等三个方面,并沿着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居住社区、不同消费人群、不同时间节奏的人群、不同的零售服务组合、多流通渠道组合七个方向展开。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连锁经营体系方面的经验

1.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美国农民以协同组织进入市场,在农产品销售中,主要是农场主与生产合作社、产地中间商和大型超市签约进行交易。在日本,农产品连锁经营的主要做法就是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农产品在日本通过农协的合作销售组织销售到消费者手中。

2.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和服务体系完善。美、日等国发达的交通网、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送系统、先进的保鲜设备和快速的信息处理网络,为生鲜农产品实现货畅其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美国80%的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通过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到达零售店,一些大型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实现了与全国乃至世界进口国产地联网。在日本强大的交通网、配送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下,日本零售商主要通过批发市场采购农产品,到达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能够做到当天上市,并全量出售。

3.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实行严格管理。如日本政府相关部门依照《健康与安全法》每天都要到超市门店检查农产品质量,卫生部门每周都要检查超市的卫生条件,以确保生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在美国,政府制定了完善的《鲜活农产品法》和《农产品销售协调法》,对经营者的市场行为、对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标准及其检测办法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此外,发达国家在加强流通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流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一是正规大学开设有关流通专业和课程进行人才培养。二是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开设的专业培训。三是相关行业协会开展的各种资格认证培训或专题培训活动。如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四是大型企业开设培训班或兴办专门的教育机构(如麦当劳的“汉堡包大学”),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当前我国流通业发展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依存,缺乏产业定位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至今“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依然存在,各级政府奉行GDP考核指标体系,追求发展高产值的制造业,而基础性、低产值的流通业被放在次要地位。尽管政府及国家高层领导对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已然提到一定高度,但各级政府及其领导的认识不足,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到位。由于思想上的重视不够,引致流通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和战略规划,包括商务部推动流通业纳入振兴规划也很久未能得到政策的采纳。

(二)政策歧视,市场分割

由于上述观念和定位方面的原因,我国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政策的歧视:一是在中央和地方预算中,政府历年来对流通业的资金支持相对其他行业明显不足;二是在对待内、外贸政策中,存在着重视外贸、轻视内贸的政策倾向,且内外贸体制隔离,长期无法一体化;三是在基础资源使用中,商业企业的用水、用电等运行成本相对于工业企业明显过高;四是对外资流通企业实行或明或暗的“超国民待遇”,使国内流通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与此同时,我国流通业市场分割严重(主要包括内外贸市场分割、区域市场分割、城乡市场分割和条块市场分割),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其中内外市场分割将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完全丧失对流通渠道的控制权,一方面只能赚取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的低附加值,另一方面也会由于流通能力的失去,无法应对外来风险与冲击;区域市场分割和条块市场分割不利于内部市场资源和产品优化配置,最终导致流通长期滞后于生产,价值实现落后于价值创造,生产相对过剩,消费相对不足。

(三)流通业行政管理分散,体制性约束较重

在流通业统一规划下,不同部门的适当分工是完全可以的,但目前管理太分散。如在商品管理方面,商务部主管大部分商品;发改委及其管理的国家粮食局,负责粮食、棉花、食用油和国家战略物资的收购、储备、流通、调控,实施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工信部及其管理的国家烟草专卖局,承担盐业和国家储备盐行政管理、烟草制品生产流通专卖管理;农业部主管农作物种子流通,参与化肥、农药的市场管理,拟订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等。对市场监控也常常是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商务部、卫生部齐头并进。多部门管理流通,必然造成政出多门、推诿扯皮,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不利于统一的市场规则和流通秩序的形成。

(四)流通企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

流通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力可以通过零售百强销售规模及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来体现。2010年,我国零售百强企业中只有苏宁、国美和百联集团的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而同年美国沃尔玛的销售额达到4210亿美元,法国家乐福的销售额也高达1010亿欧元,我国零售百强企业整体的销售额为16641.2亿元人民币,仅为沃尔玛一家公司销售额的62%。同时,我国零售百强企业零售规模总体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0.6%,而美国这一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高达60%。我国连锁百强企业经营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8%,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平均为50%以上。可见,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整体呈分散、弱小的状态,流通主体的现代化、信息化、集团化、规模化水平不高,流通组织结构较为松散、流通效率普遍不高,竞争力仍然不强。

(五)产品流通滞后,制约消费需求

1.农产品流通落后。从美国和日本农产品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产值的70%是通过产后的储藏、加工和保鲜、运输等流通环节来实现的。20世纪90年代,农产品产业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的比例,美国为3.7∶1,日本为2.2∶1,中国为0.38∶1。目前,美国农产品加工比例达到80%,日本为60%,中国只有25%左右。同时,由于农产品物流落后,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在流通中的耗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我国肉禽和果蔬冷链流通率分别只有15%与5%,远低于发达国家100%与95%的水平,这不仅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胁,而且大大降低了农民的收入,不利于农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2.工业品流通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旧的批发体系不存在了,但没有建立起新的批发体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批发体系,仅仅依靠各类工业品批发市场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工业品的现代零售业态和流通方式,包括连锁超市、网上购物、社区便利店等仍发展缓慢,缺少创新,不能适应市场不同的消费需求。国家对工业品的可再生资源回收支持力度很低,国家对流通的控制力缺少抓手,从而也不能及时地创造和适应市场需求。

(六)流通速度慢、效率低且成本高,对国民经济贡献小

从具体指标上看,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流通速度慢,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库存占当年销售额的6.37%,美国、德国、日本在1990-1998年间只占1.14%-1.29%;流通效率低,年商业流动资本周转中国为2-3次,日本为15-18次;流通成本高,2010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率为17.8%,而发达国家为10%左右;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中国为1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12%-20%。同时,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中国为10%左右,发达国家为15%-20%。

加快我国流通业改革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完善流通业发展政策

市场经济需要一套科学规范、协调可持续的流通业政策措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流通业发展实际,我国流通业政策的导向,应该立足于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既要清理那些妨碍公平竞争、阻碍流通发展的政策,又要尽快出台适应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新政策。其中流通业立法的重点:一是抓紧制定规范商品流通活动的基本法;二是健全规范市场秩序的立法;三是健全规范市场流通主体的立法;四是健全规范市场行为的立法;五是健全规范市场调控和管理的立法,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流通法律体系。

(二)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

顺应流通业态多样化、细分化、个性化的潮流,进一步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鼓励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物流资源,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健全网上交易规则,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分离与科学整合。

(三)建立现代流通体制,发展大型流通企业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打通内外贸流通环节,对流通领域进行深层次改革。一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流通管理职能,整合流通资源,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生产与流通、内贸与外贸有机结合的流通管理体制。二是要深化流通企业改革。按照内外贸一体化的要求,立足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和全球视野,消除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三是要从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的不同层面推进内外贸流通业务的融合与渗透。四是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电子商务、展览展销等活动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大型流通企业。尤其是推进我国国有外贸流通企业的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国有外贸流通企业,并鼓励和支持民营流通企业的协同发展。

(四)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拓展农产品连锁经营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当前的重点是加大对物流设施的投入,形成一个渠道畅通、布局合理的全国物流网络。同时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除继续做好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流通和商业的专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交易平台。在拓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方面,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培育市场流通中介组织,支持、鼓励和发展农民自发兴办的如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二是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严格管理质量认证标志,加快制定农产品标准,遵循严格的标准进行农业生产与经营;三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科学规划农产品品牌,合理组织农产品品牌营销。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物流体系平台和现代化流通人才的支持和保障。

(五)大力培养和引进流通专业人才,促进流通现代化建设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现代流通业,关键是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流通业经营管理队伍。我国现代流通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中高级现代流通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一大瓶颈,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加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流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要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多方面资源,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现代流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提高流通人才引进的有效性。要通过制定吸引现代流通人才的有关政策,建立畅通的人才引进渠道,促成国内外各层次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现代流通规则、精通现代流通管理和掌握现代流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量涌入,为我国流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1.刘天祥.发达国家推进流通现代化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江苏商论,2005(5)

2.尹虹.发达国家发展流通业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商贸,2007(10)

3.吴.美、日发达国家农产品连锁经营体系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8(21)

4.孙敬水,章迪平.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国际经验及启示[]].中国流通经济, 2010(4)

5.梁燕君.发达国家如何推动物流产业发展[J].中国包装,2010(5)

6.黄海.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发展现代零售业[J].中国经贸导刊,2011(14)

7.孟妮,滕飞,周洲.发展流通产业成为改革重点[N].国际商报,2013-3-11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