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
(西南科技大学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四川 绵阳 621010)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高等院校普遍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大力推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明确学校、校级职能部门和教学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将管理重心下移,使教学学院通过相对自主的办学,更好地促进学科的整合发展,激活基层办学活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而实验室是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国家财产能否免受损失,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对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1]。如何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深入研究、探索与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其管理体制如图1所示。校级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实行宏观管理与监督,并及时向各教学学院提供优质服务。各教学学院负责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的具体管理工作。由于分工不同,工作侧重也不同,前者主要是宏观管理与把握政策,后者主要是微观管理与具体实施。两者紧密协作,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是不可侵害的整体管理[2]。
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校长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学院行政一把手是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实验中心主任(项目负责人)为本实验中心(项目)安全责任人。
图1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建立健全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负责与当地公安、环保等政府部门协调沟通,具体办理剧毒化学品等特殊危险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和危险废弃物处置等相关手续;负责监督检查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等工作。
保卫处负责协助公安、消防等部门处理实验室技术安全公共突发事件;负责对实验室技术安全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加强剧毒药品等重点部位的保卫与巡查工作。
教学学院负责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落实专人定期对本单位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学院,落实整改;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
科学规范的制度建设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也分为两个层次。学校层面由校级管理部门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确定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范围,管理职责,规范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建立学校实验室安全的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义务。学院层面由各教学学院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操作规程以及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细化到实验室安全的每一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稳定运行。
实验室安全的校院两级管理首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平台,明确两级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由校级管理部门与教学学院安全责任人,教学学院与各实验中心主任,实验中心主任与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书。
通过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的方法,将上上下下每个责任人联结一起,提高每个人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把实验室安全落到实处[3]。
安全检查对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的安全检查实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学学院组织人员对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定期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落实整改。而校级管理部门则采用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实验室安全的重点部位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中对存在安全隐患较多的实验室当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检查不是形式,而是一种手段。通过检查找出不足、查出隐患,既可督促实验室整改,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3]。
安全管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观念,增强安全意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够让人终身受益。实验室安全教育分为两个层次,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
1)以准入制教育促进安全观念的养成,主要由校级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实验室安全学习与考试软件平台,将实验室安全培训与考试纳入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校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学习与考试;(2)编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实验室安全手册》,人手一册,广泛宣传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实验室安全常识。
2)通过专门训练提升安全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安全常识教育的基础上,各教学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如果有必要可以针对某些特殊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与安全习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为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不流于形式,有实际效果,应加强学校各级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考核工作,以考核促改进,以考核促发展。实验室安全考核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1)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实验室技术管理、环境设施及安全防护;(2)在实验室安全考核过程中,校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起草考核评分标准及实施细则,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年度考核工作;(3)各学院负责本单位各级实验室(中心)的具体考核工作。
实验室安全管理考核通过看记录,查资料、提问题、评得分的办法,采取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自查与互评结合,职能部门抽查与专家组考察结合,材料审查与现场检查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年考核评比一次,奖优罚劣。
成立实验室技术安全委员会,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实验室技术安全督导小组,下设辐射安全、危险化学品、生物安全、电器安全及机械传动安全等专业小组,分专题进行实验室技术安全的研究工作。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标准规范,为学校新建及改建实验室项目提供安全评估,对突发性实验室技术安全事故提供技术支持,从技术角度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服务。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后,管理重心下移,各项事务性的管理工作都转移到教学学院。作为校级管理部门要改变高高在上的管理方式,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的观念,突出强调“讲服务求支持,讲管理求效益,讲团结求和谐,讲学习求进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做到三个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限制性政策向支撑性、服务性政策转变,从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校级管理部门和教学学院紧紧围绕实验室安全管理这一中心工作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稳定可靠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尽可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确保实验室安全正常的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1]陈立君,顾凤岐.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39-341.
[2]徐虹.加强科研校院二级管理的体会和思考[J].科技信息,2008(35):151-152.
[3]刘淑萍,尹云,张新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6,8(4):127-129.
[4]孙立权,范强锐,陆捷.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科学仪器,2008(2):126-128.
[5]廖秀萍,陈纪鑫,许业河.转变理念,开拓创新,积极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34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