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旸
这不是一部靠题材取胜的电影。如今,这类抱错孩子而引发人性困境和冲突的电影已经不再能先天引发关注,这部《如父如子》走的是一条温婉的路线,依靠一个悲剧的开端引出了一个治愈系的故事。
野野宫良多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妻子是全职太太,儿子庆多正在面试私立小学。他们的生活就是当代社会“成功”的样本。但来自医院的一个电话改变了一切,院方告诉他们,庆多实际上是斋木熊大家的儿子。在那之后,两家人开始见面,相识,商量着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两家人有过尴尬、有过冲突,最终走向了和解。
《如父如子》从静谧处开篇,在静谧处结束,平缓流淌。这样的方式相比于同类题材的其他影片,高级了许多,比如那部以巴以冲突为背景的《他人之子》就有着主题先行的意味,而这部日本影片则更有用平静征服观众的自信。
影片中的两个父亲被设定为两个阶层的典型代表,一个英俊一个猥琐;一个是事业有成的建筑师,一个是得过且过的电器修理店老板。他们原本的生活毫无关系,社会地位高下立判,但是当他们的孩子被抱错,两人以父亲的单纯身份发生交集时,一些有趣的扭转发生了。作为“失败者”的斋木熊大更有做父亲的兴趣和耐心,他陪着孩子们放风筝,为他们修玩具;而“成功者”野野宫良多则只是在“扮演”和“承担”父亲的角色,他与儿子之间礼节完备却也十分疏远,对于孩子,他做的只是“规训”。 像大多数这类电影一样,男性角色更多的被用来充当社会阶层的代言符号,而母亲的角色则是作为亲情与爱意的象征。两位母亲倒是很快变得亲密,互相分享孩子的成长点滴,也分享着主妇圈里的八卦。
为了做好把孩子互换回来的准备,两家人试着让儿子到对方家里去生活一段。两个不明所以的孩子实际上突然进入了一种“文化休克”状态。斋木熊大的儿子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富足但被规矩束缚的中产阶级环境,庆多进入了一个自由的、充满父母之爱的贫穷家庭。这不只是两个社会阶层的冲突,更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富有的野野宫良多开始提议,自己有实力抚养两个孩子,但话一出口就被斋木熊大打了一个耳光。这个底层男人给他讲了一个近乎口号般的朴素真理,金钱并不能买到一切。这个巴掌成为了电影故事主线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之后,两个男人渐渐褪去了外在的社会身份,见面时,只是把对方当做孩子的父亲。富有者的傲慢和贫穷者的自卑都在“父亲”这个单纯的身份面前慢慢变化。
如果说大多数此类电影只是描述错置的孩子的身份所引发的问题。那么这部《如父如子》则把问题引向了另一个层次。导演有意识地交代了野野宫良多和斋木熊大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与父亲的关系。如今,这两个人对待儿子的方式,与他们的父亲当年与他们相处的方式几乎一样。当年,他们像很多孩子一样,想逃离父亲的影子,但最终越长大才越无奈地认识到,自己愈发像父亲的样子。两个人都在这一场重新审视父子关系的纠缠中,再一次逼迫自己审视自身。这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而绝不单纯是一个悲情故事。
最终,两个家庭没有再执拗地交换孩子,彼此正在试图走向一种和睦的亲人关系。当成年人陷入困境,无法自拔的时候,两个孩子却早就超越了血缘和家庭的固有边界,成为了兄弟般的玩伴。这一场纠葛,融化了对方内心的坚冰,也治愈了对方。
喜欢《如父如子》的影迷也喜欢
《东京塔》
因为父母离婚,母亲带着雅也回到了老家。长大后,雅也去了一直向往的东京。无论学业和事业都并不顺遂,但母亲一直支持着儿子。后来,雅也终于事业有成,把母亲也接到了东京,但此时却发现母亲癌症复发。
《东京奏鸣曲》
本片以东京佐佐木这个四口之家为缩影,细致展现了其内部的风波,勾画各个家庭成员的挣扎轨迹,由此反映东京乃至日本无数人在世界经济格局转换、金融危机局势下的生存境遇。
《与春同行》
倔强的老人中田忠男与外孙女小春发生了矛盾。小春希望前往东京谋生,她也不愿再照顾倔强的外公。为了找到能照顾自己的人,祖孙俩先后拜访了几位亲戚。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家家各有一本难念的经。在这一过程中,祖孙的心也进一步地拉近……
《东京家族》
2012年的一天,年届七旬的平山周吉和老伴富子结伴来到东京,看望几个儿女。但孩子们从早到晚为了生计奔波劳碌,根本无暇带着父母游览东京。老两口先后在孩子们的家中小住,深深感受到子女的艰辛,也明白作为老人总要有放开手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