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的国际经济界,金砖五国(BRICS)是勿庸置疑的宠儿。如今时过境迁,断言“金砖”时代的终结则成为新的舆论潮流。
诚然,就整体经济发展势头而言,金砖集团已今非昔比,但五国的政治伙伴关系并非建立在经济逻辑之上,整体放缓的增长速度与其合作基础并无实质关联。即使中国在经济力量方面继续拉大和其他四国的距离,五国间的政治合作也将确保金砖集团作为一种世界政治力量的地位。
尽管“金砖”概念始出于国际投资考量,但金砖集团一开始就作为国际政治力量而存在。2006年俄罗斯倡议并与巴西、印度和中国一同建立了这一组织。四年后,中国邀请南非加入。时至今日,金砖集团自我定位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以集体的姿态挑战和试图改变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近几年,唱衰“金砖”的言论越来越流行,各种关于“破碎金砖”的断言也此消彼长,“金砖”解体看似只是迟早的事,而这些分析和预言都建立在金砖集团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存在”的前提下。
然而,促使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走到一起并建立集体认同的,并非那些曾经为人津津乐道的经济奇迹,而是出于现实的国际政治考量。事实上,在金砖国家这一概念出现数年后,它们才开始视彼此为同类。“金砖之父”奥尼尔当年说“金砖”将会非常了不起,而这些国家当时并未察觉这一标签的严肃性。
话语的力量不可低估,不断坚持重复,话语可以制造暗示,改变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金砖四国终于意识到,这样一个炫酷的名头可以是国际合作的理由,也带来克服集体行动困难的机缘。于是,这些国家决定利用这一标签来组成一股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对南非的邀请凸显了它的政治诉求与战略目标。南非无论是在经济规模、影响力或增长率方面,都无法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提并论。但从政治角度来看,将南非纳入集团极大地扩展了金砖集团的全球网络,增添了对举足轻重的非洲大陆的代表性。
作为政治集团的金砖五国会比它们作为经济集团具有更多的实质性和合理性。这五国无一不是雄心勃勃的地区大国,有意愿、有使命感、也有能力通过集体行动来逐步改变和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现状。
以金砖五国为蓝本的新型国际秩序会是怎样?这一问题的答案目前还很模糊,五国对此很可能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这些国家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对现有秩序不满意,并且希望通过汇集力量来加以改变。它们自视为西方主导体制下崛起的大国,都希望全球治理可以反映出它们与日俱增的重要性。实际上,金砖国家已经在改变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治理方面表现积极并有所作为。
无可否认,金砖五国间的政治联系依然较为松散。关于合作的政治辞令以及每年举办的金砖国家峰会对外都是很好的宣传,但到目前为之仍然缺乏实质性内容。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金砖五国缺少相互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但即使是那些看似流于表面的“金砖”互动也彰显出维持金砖集团存在的政治重要性。只要金砖五国对于自身的国际地位以及在国际治理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有所不满,维持这一集团都将是改变现有秩序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中国经济地位远高于其他四国,这通常也是外界认为金砖集团很有可能解体的原因。但如果把金砖五国看作是政治集团,那么中国经济独大并不威胁“金砖”的存在,反而能为巩固“金砖”合作提供物质基础。中国政府尚无放弃不结盟政策的近期计划,但中国热切希望增加其在国际事务以及国际治理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迫切希望缩小自身实力与话语权的巨大落差。为此,中国急需创造自己的国际网络,而不能甘心作为外围成员国默默存在于西方国家创建并主导的现有网络体系。可以看到,中国正使用其巨大的经济实力确保金砖五国概念的鲜活,深化成员国之间的联系。
作为一个经济概念,金砖集团也许已成明日黄花。但将这五国联合在一起的,是它们的国际政治诉求,而“金砖”概念所创造的政治身份和提供的合作理由,将让这五个雄心勃勃的国家继续依赖“金砖”,并致力于让“金砖”富有价值和光彩。无论经济界再出现什么样的新宠,这和“金砖”的关系已经不大,因为“金砖”早已经在另一个维度上存在和发展了。
庞珣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