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扬和贝多芬

2014-05-13 09:19孟国峰
读者欣赏 2014年5期
关键词:交响曲贝多芬录音

孟国峰,专栏作家,作品涉及电影、古典音乐和心理学。

一代指挥大师卡拉扬逝世已经整整25年了,在这25年里,对卡拉扬的批评我已经见得太多,也许很多人都以批评卡拉扬来彰显自己的爱乐水平,对他老人家言多不敬也曾经是一种时髦。

对卡拉扬的反思,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在我看来,卡拉扬就如同奶妈,有相当一部分爱乐者都是以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来做启蒙教材,后来他们就会说富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的贝多芬都要比卡拉扬好。好在哪里?因为他们比卡拉扬有深度。

我不知道这一切从何谈起,在20世纪一大批彪炳音乐史的指挥大师中,尽管他们各自有着这样或那样胜过卡拉扬的卓绝之处,但他们依然难以撼动或取代卡拉扬的地位,卡拉扬犹如贝多芬在众多作曲家中的地位一样不容置疑。因为任何一位略微有点音乐常识的人,他们或许不知道亨德尔和海顿,不知道托斯卡尼尼和福特文格勒,但一定知道贝多芬和卡拉扬。

众所周知,对每一位指挥家来说,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几乎都是躲不开的“大考”。富特文格勒在1954年过世,代表了一个以后浪漫夸张和表现派风格诠释出强烈戏剧效果的贝多芬交响曲时代的结束,而卡拉扬则代表了崭新诠释风格的来临。富特文格勒以高度人文素养灌注在对贝多芬的诠释中,让贝多芬交响曲充满了深奥的哲学思维和诗意,也让平实而具亲和力的其他德国诠释风格渐趋弱势。

德奥传统加上托斯卡尼尼的影响,让卡拉扬极力想在这对立的学派之间找到折中之路,那就是融合了托斯卡尼尼的极度精确和南德指挥学派(包括维也纳)较温和的乐风,用小提琴大师席格蒂的话来说就是:“卡拉扬让大家见识到,交响乐团也可以用弦乐四重奏的精准度来演奏。”

在卡拉扬立体声时代的三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中,20世纪80年代的最后一次录音更具有一脉相承的系统性,在理念的表达上旗帜鲜明,不容置疑。卡拉扬的贝多芬曲目在布局上一丝不苟,他甚至为每一个细节都设置了结构,无数的小结构按级数一层层组成更大的结构。这种极度的精确和控制的做法,虽然使贝多芬音乐的建筑感得以重新构建,但这种建筑的风格充满后工业时代的特点,形式上的极简主义与具体实施的繁复琐碎充斥其间,人性因素的摈弃自然也妨碍了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究。

如果说卡拉扬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立体声录音中,还有一些冲动和不平衡的东西尚显可贵的话,最后一次录音在形式上则更趋于完美无缺—你不仅找不到一个错音,还会以为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产物。这才是属于后现代产物的贝多芬,看似没有秘密,实则掩盖了最大的秘密。需要强调的是,等你仔细反复聆听,你会为卡拉扬深思熟虑和细腻精妙的演绎手法所折服。他建造的其实是一个效果独特、有各种引力交织的“场”,你不能靠近它,而只能在一个相当的距离上审视它、研读它、发现它。

卡拉扬并非细节大师,却足以展现音乐中所有最细微的地方。他当然不是一个宏大叙事者,却可以轻松构筑音乐中最壮丽的巨厦,想想还有谁能将《命运》演绎得如此紧凑,一气呵成,于叠床架屋中毫不费力?举重若轻的《田园》犹如游览列车上的巡视,轻描淡写,即使听来空洞无物,那也是一个闪烁耀眼粼波的流光溢彩的“空洞”。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响曲贝多芬录音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Listen and Choose
Listen and Color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厨房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
晚霞剑影交响曲
人生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