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金顶有两种奇观:一曰白天“佛光”,二曰晚上“佛灯”。我们登顶游览,没见到“佛光”、“佛灯”出现,倒听到了不少有关传说。
“佛光”:在晴朗无风、太阳斜射的午后,睹光台(舍身岩)下布满云海。这时人站在台顶边缘,就有可能看见云海出现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好像佛顶上的宝光,中央则虚明如镜,而自己的身影,正好映在宝光中间,犹如面对明镜,随自己身子动静而动静。即使成百上千人同时同地观看,观者也只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佛灯”:在金顶无月的黑夜,有时会看到舍身岩下出现无数点灯光,象闪烁的繁星,在黑夜的山谷中飘忽跳跃。人们说这是“佛灯”,也有的说是“神灯”、“圣灯”。也许是因为晚上才能看见,所以人们不容易看到“佛灯”出现,看到的机率远比看到“佛光”的机率少。
相传,早在公元63年就有人发现“佛光”。据明胡世安《译峨籁·宗镜纪》和《峨眉山志》记载,东汉永平六年(即公元63年),峨眉山隐士蒲公登山采药,遇一野鹿,足迹如莲花,蒲公“追之绝顶无踪”,却忽见奇丽“佛光”。蒲公特请教西来的印僧宝掌,宝掌答曰:“此是普贤祥瑞,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相见现相于此,化利一切众。”后蒲公归山而建普光殿。此后,“佛光”就一直被说成是普贤“现相”。后来有人发现“佛灯”,又说是许多菩萨各拿着一盏灯到金顶来拜见普贤大士,所以,“佛灯”也一直被说成是“万盏明灯朝普贤”。自古以来,“佛光”“佛灯”都一直按这种迷信的说法流传。
其实,这些奇景并非什么“佛光”、“佛灯”,而只是一些奇特的光学现象而已。对“佛光”,有人这样解释:太阳的可见光由七种色光组成,云雾则由无数微小的水滴构成。阳光照在云雾表面,会衍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投到后面云层上,后又反射回来,映入人的眼帘,人的视觉中便出现绚丽多彩的光环。光环中心的人影,则是阳光下的投影。雨后天晴,天际挂上的一道彩虹,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那在地面,无法产生出峨嵋之巅、云海之上那样的奇景。“佛光”的出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午后阳光、云雾和人体三者,同处四十五度斜线上,才有可能产生。峨嵋金顶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经常发生这种奇景,别的地方若具备这样的条件,这样奇景也同样会在那里被发现。
对“佛灯”的出现,则有多种说法。一本关于自然与科学未解之迷的书中说,“神灯”(即“佛灯”)奇观的产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周围有磷矿,其磷在白天经阳光照射,晚上自燃而发光。有的也说是磷的原因,不过不是磷直接自燃发光,而是树叶中所含的磷发光。地下有磷矿,地上的树叶中含磷就丰富,白天经阳光照射,晚上就可发光。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在水田的倒影。20世纪40年代末期,许钦文在《旅行杂志》1949年1期中发表一篇文章《峨眉山上的海市蜃楼 ——万盏明灯朝普贤》载,他们一行三人来到峨嵋金顶的第一个晚上,就看到了“佛灯”。经三人用两个望远镜轮流探望,认定现着光亮的区域是个秋海棠叶形,光亮虽在移动,却是所有光亮集合着整个地动荡,并非各个光亮点的移动。譬如四点成着正方形的,始终是正方形;三点形成一直线的,始终是一条直线。第二天早晨一看,有着光亮的秋海棠叶范围以内,原来都是水田。正当春末夏初,田间积水满满的。他说:“一目了然,所谓万盏明灯,无非是天上星星的倒影,北斗星、扁担星,位置显得很清楚,确是天文的现象。”还有的认为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层上的一种现象。1981年庐山中国云雾气象研究所,收到一位海军航空兵老飞行员来信,提出他对“神灯”的解释。他说根据自己多年航空观察,认为所谓“神灯”乃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层上的一种现象。夜间无月亮的天气,在云层上飞行时常可看到周围全是星辰,不靠仪表很难分出上下。这是因为有时云层湿度大,水分子多,象一面镜子反射着星辰,倒影在云层上的星星也就飘闪不定,如同灯光在游动。又由于云层高低不一,反射的星星也就高低不一,令人产生“高者天半,低者掠地”之感。这种解释正与许钦文的解释不谋而合,不过反射星星物质,一是水田,一是云层,仅此不同而已。
所谓“佛光”“佛灯”无疑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可是古时候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无法去解释,便将其归之于迷信的传说。佛家把“佛光”的产生,说成是普贤大士“现相”,把“佛灯”的出现,说成是“万盏明灯朝普贤”,信佛的人自然就信以为真了。如有人说,和尚总是把睹灯(看“佛灯”)这件事看得很重,说是要福气大的人才可看得到,福分小的,往往接连留住个把月,仍然看不到一回。又有人说,旧时有些人千里迢迢赶来峨眉金顶,一见“佛光”出现,便认为是普贤大士在接引自己,遂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崖去,自以为到了“极乐世界”,实际是白白断送了生命。人们把金顶睹光台说成是“舍身岩”,就源于此传说。
进一步了解峨眉山历史可得知,峨眉山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佛光”“佛灯”的发现有紧密关系。自从公元63年蒲公发现“佛光”而在峨眉山建起第一座佛寺普光殿以后,佛家便认为普贤大士显像于峨眉山,峨眉山就是普贤大士道场,是佛教圣地。同时因峨眉山昼有“佛光”,夜有“佛灯”,一片光明,又将峨眉山称为“大光明山”。为此,佛家纷纷上山盖庙建寺。据《峨眉山志》载,从晋代到清一千六百余年间,全山建有庵寺堂阁楼亭共170座。佛教鼎盛的明代中期,峨眉僧众达三千余人,每天晨钟暮鼓,此起彼落,经久不息。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重修,现在全山仍有近30座完好的寺庙,约300多个僧尼。峨眉山现在还是全国最兴盛的佛教名山之一。又因为“佛光”“佛灯”是在金顶发现的,所以金顶一直是峨眉佛教重地,始终蕴藏着众多佛教精华,成为游客的游览胜地和佛教信徒朝佛的圣地。“佛光”“佛灯”为峨眉山更为金顶争了“光”。
“佛光”、“佛灯”本是一种自然奇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佛家将之神化,使之融入佛教文化,更增添了它们的佛学价值。这样,登上峨眉金顶的人们,都将各得其果。不信佛的人来了,可欣赏它们的自然奇观,从中取趣逗乐,满足好奇心;信佛的人,则可向之问佛,为之进行佛事活动。如此这般,“佛光”“佛灯”奇上加神,就更具魅力。峨眉金顶“佛光”“佛灯”一直以来所以闻名于世,也许原因就在这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