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英
一、培养兴趣,树立心理优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活动的最佳背景是兴趣和愉快的交互作用,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让学生听英语故事、说英语笑话、唱英语歌曲,都是激励学生听音的有效办法。如,在教学Unit 11 Country Music这一单元时,在听相关内容前,让学生听由John Denver演唱的Country Road,其优美的旋律、朴实的歌词,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接着把话题一转,告诉学生今天要介绍另一位世界著名歌手的文章。由于学生都急于知道这位歌手是谁,所以非常想听文章。Krashen谈到情感过滤假设时认为,如果学生上课时心理紧张,他们的情感因素会形成一个“过滤器”,把语言的输入阻挡住。所以,要帮助学生克服精神紧张和焦虑感,树立一种心理优势,去发挥听者在理解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让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通过语篇信息的冗余度和以语篇概念为基础的推理和预测来理解整个听力语篇。
二、训练语音,克服语音障碍
中学生普遍存在一些语音问题,一方面是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语音训练,另一方面,很多人对语音不够重视,觉得只要读得出、看得懂就可以了。久而久之,脑子里形成了错误的听觉形象,以至于一些一看就懂的句子,听起来却不懂。对于英语语音知识如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意群、语调等知之甚少。因此,应当尽早给学生复习音标,纠正不正确的发音,培养学生按正确的语音语调发音的习惯。为此,可挑选一些他们熟悉的含有典型的语音知识的句子的日常用语,让他们反复练习,仔细体会和掌握正确的发音、连读等语音知识。语言障碍非一早一夕所能克服的。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音知识后,课外坚持每天朗读半小时,先跟磁带读,注意模仿语音、语调、连读,然后脱离磁带,将课文背下来。不要贪快,以完全掌握语音语调为目的。对于听力材料中比较典型的连读句子,有意识多放几遍,让他们跟读模仿。坚持一段时间后,语音有了进步,对听力的提高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泛结合,加强精听
长期以来,听力训练以泛听为主,讲究听大意。可是这样把听不懂的单词和意群放过去了,下次还是听不懂。因此想提高听力应加强精听,一个一个词地听,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琢磨。况且,如果你一个词一个词地都听不懂,又怎能听懂大意呢?应注意:(1)听之前千万不要看文字材料。先完整地听一遍估计能听懂百分之多少,再一句一句听,要点是听句子的主谓宾、实词及说话人的语气。许多人在训练听力的时候总是离不开书或听力材料,要么在听之前浏览一遍,要么边听边看,认为这样有助于理解。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靠视觉帮助,而不是靠语音、语调等讯号,它违反了在信号与意义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规律,离开了文字材料还是寸步难行。(2)不能忽略听写的作用。训练学生在听材料时逐句反复听,把听到的句子写下来,听不懂的词先空着,听完一遍后,把前后内容联系在一起,经过思考后再去听,可能又会听懂一些内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全部听懂。
四、补充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听力中涉及背景知识的材料屡见不鲜,显然具备背景知识能使听者有一种熟悉感,对所听材料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弥补语言上的不足。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只凭汉语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就很可能出错。比如,“西风”(west wind)在英国指温暖和煦的风,而在我国则指寒气袭人的风,这是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信息差别。又如,“Nice talking with you .”“很高兴和你谈话。”在英语中是一种委婉下逐客令的话语,如果不明白这点,还在侃侃而谈,就会令人生厌。这就要求学生除阅读教材出现的背景知识外,还需要阅读有关人文、地理、历史和传记等方面的书籍;有所选择地听有关英美国家风土人情的故事短文;适当地听一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视或电影等,更多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从而不断提高听力理解的水平。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
听力基本功主要是指听音、辨音、听音会意,对语流反应的自动性以及形成语感和英语思维等。这种技能需要在大量的听力实践中才能获得。多听就是听力的反复性,听力反应的自动性来自于听力的反复性,只有对大脑反复地进行音响信号的刺激,才能提高听觉反应的自动性,对语流中的音、词、句型结构运用期待、预知、推理、判断等形成自动的反射,建立直接的外语思维。如果不经过认真的、大量的、持之以恒的听力训练,就无法掌握复杂的听力技能,形成良好的听力习惯,从而实现质的飞跃。首先,要让学生养成一坐下来就专心致志,静下心听的好习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获取信息的过程。第二,要使学生养成随手笔录的好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学会抓关键词和语言标记,借助语言标记写下要点和细节,避免前听后忘的遗病。第三,要培养他们对思维与所听内容同步的习惯,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不停顿,只抓要点,不究细节,允许他们对部分内容不必透彻明了。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掌握提高听力的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以使他们在课程结束后听力水平仍能不断提高,达到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省广丰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