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光彩
摘 要: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既能传递出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和情感,同时也融入朗读者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在普通话测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处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就语音规范、语调、停连、流畅度等方面提出一些训练方法,希望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水平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题主要是考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在考查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考查连续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朗读短文作为测试的第三部分,分值占总分的30%,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考分的高低,特别是对一部分想进入高分段的学生更应该在朗读能力的提升上加大力度,同时朗读能力对口语语音规范化、标准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测试失分原因
但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有些学生测试分数不理想,下面针对测试失分的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错、漏、增现象
1.常用字的读音不准:声母、韵母、声调出现误读
2.多音多义字读音不准,形近字经常读错
3.对文章内容不熟悉,出现漏字、增字现象
(二)声韵母缺陷
1.舌尖前与舌尖后声母靠前或靠后,边鼻音不够明显,前后鼻韵靠前或靠后等
2.轻声和儿化不够明显
3.语速过快,有吞字现象
(三)语调偏误
1.方言语调与普通话语调混读
2.上声处于句尾,或上上相连、上非相连、三个以上上声相连处理不好
3.“一”、“不”、轻声词、儿化词和“啊”的音变规律不清楚
(四)表达技巧不当
1.节奏处理快慢不切合语境
2.停连不够恰当,造成语意肢解或歧义现象
3.语气、语调处理不当
4.轻重音表达不恰当,失误较多
5.有的只是照字或照词读音,出现“字化”或“词化”现象
二、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的方法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通过普通话朗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好语音基本功,从声、韵、调上加强字词句篇的训练
测试的第一步要学生做到的就是读音准确。指每篇短文400个字的音节发音准确,实质是要求发准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扫除朗读中的字词障碍,做到声母、韵母、声调准确到位,读音完整。如,“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黢黢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火光》)这一句先抓住生字词“黑黢黢”“蓦地”的正确读音,然后再抓住翘舌音“船、转、处、只、山”字,最后明确“前面”“下面”可读轻声,这样逐个突破,反复强化,最后连成一句读出来就很流畅了。
其次,注意多音字和形似音异字。如:“品味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牡丹的拒绝》)这句中的“为”根据语境应读“wéi”,不应读“wèi”。有的学生把“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语言的魅力》)中的“木牌”读成“木碑”。这就是多音字与形似字的误读。
再次,注意减少声韵母缺陷或吞字现象。朗读中出现的声韵母缺陷是由于长期形成发音不到位或发音偷懒现象造成的,有的学生在读单字词时还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可是一到朗读就发觉口腔打不开,从而导致有的声韵母开口度不够,以至于出现舌尖前与舌尖后声母靠前或靠后,边鼻音不够明显,前后鼻韵靠前或靠后等现象。还有的学生考试时心里紧张或长期不良的朗读习惯,出现吞字或复韵母单音化,甚至调值发生变化等现象。
最后,注意音变现象。在朗读中,有上声与上声、上声与非上声、儿化、轻声、“一”“不”“啊”的音变,在平常的练习中,这是训练的重点,一定要熟练掌握其音变规律,有规律的按规律来记,没规律的词死记硬背,考试时和日常口语中就能够运用自如。
(二)教师做好朗读指导,注重表达技巧的训练
教师必须把朗读中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把学生领进朗读技能的大门。朗读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朗读中利用有声语言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一项评分,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调、节奏等几个方面。
1.停连训练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停连是一种特殊的“标点符号”,即有标点的地方可能会连接起来,没有标点的地方可能有停顿,从而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停连处理得恰当,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恰当的停连可以控制语速,强调语句的节奏,造成抑扬顿挫的旋律美感。在测试中,常有学生因字词读音或朗读不流畅而出现停连不当的现象。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散步》)这一句除了分号的地方要停顿外,前后两句有逗号的地方要连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避免产生歧义的停连,减少因停连不当而扣分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重音训练
重音是有声语言传情达意需要着重强调的词、短语或某个音节。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句的意义,仔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确掌握重音的位置。重音常常落到有并列关系、对比关系、呼应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强调意味、比喻意义之处。重音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也可以拖长;慢中见快,低中见高,弱中见强,实中转虚,连中有停都是重音的表达方式。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这一句“轻悄悄”“软绵绵”就应重音轻读;又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这一句中的“猛烈”需要重音慢读。因此,朗读文章时弄懂句意,多读体会其思想感情来把握重音。
3.语调训练
要在充分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充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之上,确定语速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调主要指语句的整体高低升降变化趋势与意义表达的和谐,应随感情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通常以降调、升调、平调、曲调四种变化出现。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语气:表示陈述、说明、庄重等语气用平调;表示提问、反问、惊讶等语气用升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等语气用降调;表示怀疑、讽刺、气愤等语气用曲调。如:“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落花生》)应用升调。只有把握好了恰当的语调才能感染听众。
4.节奏训练
节奏是朗读时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包括语言表达技巧问题,但又不仅仅是语言技巧,它要求朗读者从内心情感出发,随感情变化的起伏跌宕控制节奏,体现出作品的内在韵律,真正让它起到烘托气氛、描绘环境、突出变化、增强作品表达效果的作用。节奏主要是针对全篇而言,有高亢型、紧张型、轻快型、低沉型、凝重型,舒缓型。如《海燕》一文属于高亢型,《春》属于轻快型;就某一段而言也有不同的节奏,如《听潮》一文“海熟睡了”到“海愤怒了”这一部分节奏由舒展缓慢变为急促有力再到奔放快速有力的变化节奏。总之,节奏是受文章内容制约的,是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制约的。
5.其他技巧训练
朗读中还需指导学生吐字归音、用气、胸腔腹腔头腔控制声音的训练,爆发感情和控制感情的训练,这样朗读的感情才会真挚、强烈、深沉。
这些表达技巧在朗读中虽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准确到流畅再到传情的过程,是朗读要求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练习作品、朗读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教师做好朗读示范,不断加强语感训练
范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范读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美的鉴赏能力。教学中,从字到词再到句,要逐一突破,特别是一些难读的句子,要反复训练,捕捉最佳的朗读语感,在范读时一定要起到示范作用,不仅要通过读去感染学生,还要让学生有矩可循,有模可仿。但很多学生普遍存在语感较差的现象,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训练每个学生多读一些语段或几个句子,肯定其优点,并提出不足,指出每个学生训练重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平时,利用早读时间进行领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个人读等,以多种形式进行练习。这样通过对语感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中,理解、欣赏作品,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在普通话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朗读方法来训练朗读篇目,就能减少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从而使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吕书之,刘婧姝.浅谈普通话测试中的朗读作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2).
[2]周宽为.在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J].教育评论,2002(2).
(作者单位 贵州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