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玲
(1.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清代展海令实施之后,山东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五大临海省份之一,海上贸易得到很大发展。本文主要从日文资料出发,探讨清代中日海上贸易中山东泰山文献东传及其影响。凭借着海运的优势,众多的山东特产,如大枣、豆类等被运抵江浙闽粤、天津等地及长崎销售,其中有大量的地方志等书籍也随着商船销往日本。
虽然这些地方志并不都是由山东帆船运抵长崎的,但也是得益于临海五省(如浙江、广东、福建等)与长崎的港口贸易,我们知道,日本锁国期间,仅开放长崎港口,允许中国与荷兰商船入港进行贸易,中国商船的数量和入港次数要远远多于荷兰商船,且具有民间贸易的特色,而非像荷兰那样由官方统辖。锁国期间,日本人严禁出海,一旦发现即被处以极刑,因此他们接触中国文化,惟一的途径,可以说就是来长崎贸易的船商和他们携来销售的汉籍。在络绎不绝的中国商船中,书籍作为商品被销往日本,比如嘉永2年(1849)酉五号船运来的书籍中,有《岱览》一部二包,清人唐仲冕编,清嘉庆12年(1807)序刊本,售价四十文目,供幕府御文库收藏。今公文书馆、东洋文库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仍藏有该书。
江户时代大量的中国地方志由商船运抵日本,与幕府将军德川吉宗有很大关系,德川吉宗常从进入长崎港口的中国商船所载货物中,选择有用的书籍购买入库,供自己阅读,其选择标准,有历史、诏令、地理等。《山东通志》、《岱史》、《泰山志》等无疑在其感兴趣且认为有用的购买、收藏范围之内。
至于吉宗为何如此关注历史和方志之类的汉籍,据大庭修教授的研究发现,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种:
当时吉宗想制作日本总图,编撰日本地方志,因此,他大量搜集中国地方志,以作参考资料。其次,吉宗热切地想了解康熙的业绩,其中就包括康熙年间大型丛书的编撰等。再者,吉宗对地方产物感兴趣,享保六年左右,吉宗尤其关注中国的贸易情况。
因此,据大庭修教授的统计调查,享保10年(1725)至享保12年(1727)两年之间赴日贸易的中国商船运来了数量惊人的中国地方志。仅以山东地方志为例,享保6年(1721),《山东通志》舶至日本,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山东地方志都在享保年间由商船运抵长崎,有:《济南府志》、《历城县志》、《邹平县志》、《淄川县志》、《兖州府志》、《滋阳县志》、《宁阳县志》、《邹县志》、《泗水县志》、《滕县志》、《阳谷县志》(此为文化3年运抵日本,即1806年)、《寿张县志》、《聊城县志》、《堂邑县志》、《荏平县志》、《清平县志》、《冠县志》、《馆陶县志》(此为文化4年,1807)、《高唐州志》(并《高唐县志》)、《青州府志》(此书在享保10年(1725)和宽政8年(1796)两次运抵日本)、《益都县志》(此为文化3年运抵)、《临淄县志》(元文1年,1736)、《寿光县志》、《安丘县志》(文化 2年,1805)、《登州府志》、《黄县志》、《棲霞县志》、《莱阳县志》、《威海卫志》(文化4年,1807)、《莱州府志》、《高密县志》(文化4年,1807)、《阳信县志》、《沂州志》、《郯城县志》、《莒州志》(文化4年,1807)、《蒙阴县志》、《泰安州志》、《泰安县志》(此书在享保10年(1725)和文化3年(1806)两次运抵日本)、《新泰县志》、《莱芜县志》、《东平州志》、《曹州志》、《单县志》、《城武县志》、《巨野县志》、《郓城县志》、《曹县志》、《观城县志》、《朝城县志》、《济宁州志》、《济宁直隶州志》(文化3年,1806)、《济宁县志》、《金乡县志》、《嘉祥县志》、《鱼台县志》、《临清州志》(文化2年,1805)、《临清县志》和《武城县志》。我们知道,地方志中或多或少有关于泰山的历史和诗歌,泰山专志中尤其多。
再者,在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的《见闻书目》中,立原杏所把毛利侯的长崎调进书目汇集于一纸,其中有关于泰山的文献如《岱史》、《泰山志》。可见泰山文献传入日本与长崎港口贸易、幕府将军藏书及毛利高标购书、献书、与前田大名、红叶山文库有密切关系。
红叶山文库又称枫山文库、红叶山秘阁,江户时代称为御文库,即上文所说的幕府御文库,是江户时期幕府在红叶山设置的文库,其起源可追溯到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于庆长7年(1602)在富士见亭收藏的古籍、古记录,后来这些藏书都收入红叶山文库,中国书籍的购买输入和佐伯侯毛利高标献纳的书籍等都藏于这个书库内。明治维新后,红叶山文库归入内阁文库,昭和时期又归入国立公文书馆。现在,公文书馆内仍藏有不少关于泰山的清代刊刻甚至更早的文献,其中不乏清诗或由清人编撰的历代泰山诗,又,因为前田育德会收藏的是原加贺藩主前田家的古籍,与江户时代大名购买中国古籍有很大关系,故将这两个藏书机构中的泰山文献列简表于下,由此可见其藏泰山文献之富:
书名 刊刻年代 藏书地点(清)桑调元《弢甫五岳集·泰山集三卷》 乾隆21年序修汲堂刊 公文书馆(明)汪子卿《泰山志四卷》 明嘉靖版,4册年序刊本 公文书馆(晋)司马彪《泰山生令记一卷》前田育德会(明)汪子卿《泰山志四卷》 明嘉靖版43康熙序刊本 公文书馆(清)钱肃润编《泰山诗选三卷》(另有四卷本) 清刊,2册明末刊本 公文书馆(清)孔贞瑄《泰山纪胜一卷》公文书馆(清)唐仲冕编《岱览三十二卷》(首七卷,附一卷) 清嘉庆12年序,果克山房刊,16册前田育德会(明)査志隆《岱史十八卷》 明万历15年序刊,13册公文书馆
除了上述地方志大量销往日本,从而促进泰山诗作、泰山文化东传日本之外,其传播,还与《古今图书集成》传到日本有很大关系。上文说过,德川吉宗对清朝编撰的大型丛书很感兴趣,除了搜购地理方志之外,幕府对丛书的需求量也很大。其中,《古今图书集成》的购买和收藏就是一件大事。之所以说《古今图书集成》输入日本也促进了泰山文化、诗作在日本的传播,是因为丛书中的《山川典》里,有不少关于泰山的资料。
《古今图书集成》运抵日本是由船商汪绳武来完成的。天明元年(1781)刊行的《翻刻清版〈古文孝经〉序跋引》中有关于汪绳武运载《古今图书集成》的记载,其舶来日本的时间是日本的宝历10年(1760)。舶来日本后引起很大的关注,许多人以能一览此书为荣,比如桂川中良读了《古今图书集成》后,在《桂林漫录》卷下中说:“有生之年能阅览这样的书籍,实属三生有幸。”
《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中所列出的山岳及其诗歌数量极为可观,是一份难得的古代山岳诗歌、历史资料的汇编,其中有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山岳,其诗歌也有可采、可习的一面。《古今图书集成》由清康熙中陈梦雷辑,雍正初蒋廷锡等重编,共有六汇编三十二典,共约1.6亿字,其下又分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诸目。资料详备、体例完善,所引原文皆注明出处,收罗宏富,几乎囊括各科知识,深受学界重视,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
其中的“方與汇编”包括“坤舆”、“职方”、“山川”和“边裔”四典,《山川典》(为其中第十八、十九册)不仅汇集历代考论,配有图示,更辑集历代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文人僧道墨宝,也记录各种传说。《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中专门有关于泰山的记载和历代诗作。
《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中所记录的山岳及其历代诗歌数量摘要列于下:
山总部艺文二·诗(一百二十一首)终南山部艺文二:诗(二十一首)医巫闾山部艺文二·诗(三十首)华山部艺文五:诗(九十一首)泰山部艺文六:诗(两百六十三首)普陀山部艺文二:诗(七十四首)五台山部艺文二:诗(七十四首)庐山部艺文四:诗(一百零一首)首阳山部艺文二:诗(二十首)武当山艺文二:诗(八十五首)恒山部艺文三:诗(一百二十八首)岳麓山部艺文二:诗(九首)嵩山部艺文三:诗(一百五十三首)桃源山部艺文二:诗(一百三十五首)嵩山部艺文四:诗(九十首)衡山部艺文三:诗(一百三十四首)九嶷山部艺文二:诗(四十首)巫山部艺文二:诗(三十二首)峨眉山部艺文二:诗(六十六首)武夷山部艺文三:诗(一百零九首)
《古今图书集成》第十八册·山川典·卷二十泰山部艺文(六)录泰山诗共两百六十三首,六十一题,数量较多,列表如下:
可见,《古今图书集成》中关于泰山的历史、诗作数量丰富,它在日本受到重视,无疑对日本知识阶层认识泰山文化和诗歌有很大帮助。
总之,通过种种途径获得泰山文化和诗歌的日本儒者、僧侣、诗人等等,对泰山文化的印象日益加深,以江户时代为例,江户中期著名学者西川如见(1648-1724)在《增补华夷通商考》中所绘的《中华十五省之略图》,其中的山东省就以泰山为标记,卷一中的“山东省”条目里这样写道:“(山东)古迹甚多,国内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就在济南府中。”该书还介绍了当时日本人比较熟悉的山东土特产,有牛黄、人参、阿胶、枸杞子、枣、五味子、金杏、蒙顶茶(兖州蒙山所产)、真棉、五色石、瓷器等等。
信州大学图书馆里,收藏着江户中期大江匡弼所作的《五岳真形图传》,这本书,也反映了江户时代知识阶层对泰山的认识,说明当时泰山的道教信仰已有相当普遍的传播。其序云:“抱朴子曰,修道之士,棲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以佩之,则山中一切鬼魅虎虫,一切妖毒皆莫能近。”大江匡弼所作之序则曰:“安永甲午三月戌子,宦家赐唐刻五岳真形图,弼再拜熏香,如入灵岳得感,何喜如之。闻郑真人曰: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五岳真形图也。古仙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诸名山五岳皆有此图,但藏之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此图难得,可识于此言也。然弼何幸得此灵图,不堪欣跃”云云。从大江匡弼得此《五岳真形图》的欣喜之情,可以想象江户时代知识阶层对于以泰山为首的五岳道教信仰的信奉。书中有“日本国五岳方位辨”,还有“东岳泰山名胜灵迹图并诗赋”。在《天下地镇五岳分位二十八宿分野图》中,对泰山的描画很清晰。书中还抄录了明代李梦阳的《泰山诗》:“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说起来,日本学界对泰山文化的研究,成果最多的莫过于道教信仰方面,以及泰山的冥界/他界(otherworld)思想方面,泰山府君信仰研究在日本极为引人瞩目。另外,由于泰山府君对日本思想的影响深远,与阴阳道思想有密切关系,其研究成果令人侧目。所谓阴阳道,是基于中国阴阳五行说来解释灾异、吉凶的方术,曾用以研究天文、历数、卜筮等。约六世纪传到日本,曾受到重视,特别是平安时代以后,其神秘的一面得到强调而在民间迷信化,并演变成为招福避祸的方术。泰山府君信仰是阴阳道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日本汉诗将泰山或与泰山相关的人物、故事与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作联系的,如江户前期加藤利正《富士百咏》中的第六首:
君子国中神德风,四时吹雪失青空。
若令孔圣浮沧海,直指富山入日东。
这首诗将富士山与孔子联系起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加藤利正在诗中想象孔子若渡海来到日本,看到富士山,应该会大大惊叹。
再如释慈周的《六如庵诗钞遗编》中有一首这样的诗作《题富士图 应森冈白圭斋》:
吾国岱宗众岳君,名飞洋海远流闻。
独惭诗赋成山积,不抵一篇封禅文。
这首诗将富士山与泰山联系起来,诗人说,在日本国内以富士山为众岳之首,其名远播海外,唯独遗憾的是虽然关于富士山的诗赋堆积如山,却抵不过一篇泰山的封禅文。释慈周(1734-1801),字六如,号白楼、无着庵,江户后期天台宗僧人、汉诗人,被视为江户时代的田园诗人之一,生于近江(今滋贺县),为医家苗村介洞之子,师从野村公台学习诗文,后转向宫濑龙门学习,生前与橘洲畑维祯交好,并与儒者皆川淇园等往来,兼通儒佛。他的这首题富士图的诗,恰好反映了江户时代知识阶层对泰山的普遍认识。
除了上述的例子之外,我们通过众多的资料看到,泰山文化东传也激发了日人的泰山之旅和泰山汉诗、和歌创作,比如明治、昭和时代的诗人田边为三郎在《凌苍集》中就创作了《泰山》诗十二首,比他更早的,有井上圆了的《焉知堂诗集》(东京:妖怪研究会出版,1918年)第三十页中的《泰山及曲阜六首》汉诗,列举如下:
泰安晓发
轿发泰安天未明,鸡声残月送吾行。石梯云路攀难尽,疑是身登帝释城。
在新一轮的辽宁振兴中,人才政策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在毕业生的留辽政策方面,政府在住房、贷款、创业、就业等多方面给予了扶持;在外地人才的回流方面,政府也在多方筹措,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放权力度,转变服务理念,优化办事流程。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问题上,政府部门可以更加细化政策,明确相关条件与资质,说明政府的政策与扶持,这将对历史文化街区新一轮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机会和保障。
泰山登临
巍然泰岳镇山东,维石岩岩气象雄。古圣登临小天下,我今游此仰威风。
山顶远望
云阶万级驾轿攀,齐鲁连峰指顾间。欲咏风光裁一句,不登泰顶勿谈山。
孔子庙
吾元日本老儒生,钻仰多年志始成。遥到山东拜神位,喜看圣庙俨如城。
大成殿里拜三回,追慕高风感泪催。夫子若存必应乐,有朋远自日东来。
孔子墓
石门瓦闭耸田头,老柏封庭境自幽。晓渡洙桥寻圣墓,秋寒蕞尔小圆邱。
此外,活跃于明治时代的随笔作家涉川玄耳(1872-1926)在其著作《在山东:歌集》中的一首《泰山》和歌:
远远地 黄河 流逝 东方的天 矗立着 岩岩泰山
这首诗用简洁隽永的语言歌颂了泰山矗立的雄姿。涩川玄耳写了《岱崂杂记》(大正14年,1925,东京:玄耳丛书刊行会刊)一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泰山的历史、登山、香税、名胜、碑刻、传说、金石,甚至还写到了清末民初泰山一带的乞丐、流浪汉、轿夫等等。之所以能写出这么详细的泰山著作,除了玄耳亲自的见闻之外,在来到山东之前对泰山文献的了解和熟悉,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谈到泰山的封禅时,涩川玄耳引用了宋代王钦若上奏宋真宗封禅泰山时的一句话:“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书中对泰山封禅仪式描述得很详细,仿佛亲眼目睹过这一盛典一样。又比如玄耳在谈论朝廷征收泰山香税时,追溯到了明朝。没有前期对泰山相关文献的阅读积累,玄耳恐怕很难写得如此具体。
更为引人注意的是,玄耳还结合自己考察泰山的收获,指出了史书上一些需要修正的地方,如在《泰山的局部变迁》这一节中,他说,若将明代崇祯版的《岱史》与清代嘉庆版的《泰山志》比较的话,二书相隔两百年,泰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从嘉庆到现在也有一百三十年了,期间也有不小的变化,然而比清代《泰山志》更新的山志还没有,所以有些地方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修正,而不能盲目信从古书所说。玄耳指出,第一个较为显著的变化是建筑物,此外,摩崖的文字与以往的记载也有不同,有的以前有,现在却没有了,而有的以前没有,现在却有了,二者相差甚远。
前文已经说过《岱史》由商船运到日本的情况,而清代《泰山志》(嘉庆6年(1801),金宁休氏刊本)在长崎大学图书馆、东洋文库等都有收藏,嘉庆13年(1808)序刊本也传到了日本,今藏在东北大学图书馆等地。可见《泰山志》曾多次输入日本。
《岱崂杂记》中还有《旧记之谬误》一节,玄耳说,《泰山道里记》是住在山下的聂剑光多次登上泰山,历时三十余年,基于极为忠实的研究而得出的著作,虽然如此,但难免多少存在一些谬误,及至文人的游记,则更多误解错记,先不说道路如今变化很大,以前的名胜旧迹多被今人附会于新路的附近,也有不少人把无字碑与李斯篆碑混同的。所以玄耳提出,眼下研究泰山不仅要学会取舍泰山古籍中所说的,更需要一份精确的测量图。《泰山道里记》有多种刊本藏于日本,如乾隆45年(1780)序,雨山堂刊本、光绪23年(1897)序,雨山堂刊本等,此书也多次传入日本。
《岱崂杂记》是涩川玄耳回到日本后整理刊行的。以上玄耳所述,是基于他的实地考察和前期泰山文献阅读而得到的发现,可见玄耳对泰山文献的熟悉和了解,其读泰山书之认真和仔细,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清代以海上贸易的方式为主传到日本的泰山相关文献,推广了泰山信仰、诗作的传播,其影响持续不断,体现在近代乃至当代日本学术界的泰山研究,文献上的描述也吸引了许多日人实地游览泰山,如活跃于明治时期,与黄遵宪、王韬等交游甚好的日本汉学家冈千仞(1833-1914),他于1884年访华,历时三百余天,成《观光纪游》及续记,其中有写到泰山及山东的海上贸易繁荣景象的文字:“西北望连山层起,皆山东沿岸诸山,或曰泰山。入芝罘港,小船上岸。抵公署,见东领事(次郎)、上野书记(专一),延楼上酒饭。公署新筑,一模洋制。曰朝议新开航路,自釜山、仁川,经牛庄、天津,抵芝罘,再历韩地东还,以盛三国贸易。芝罘,一名烟台,与登州相邻。每春夏,往往现烟霞楼台,故有此称。苏东坡有《观登州海市诗》,为世所称也久矣。本一渔落,铲山脚开市场,远近移住,人口三万余。物产茧丝、麦稗、豆饼。麦稗供制帽,豆饼供粪田。出入轮船,岁逾六七百,海关税三十万洋元云。出观市场,填海构屋,街路思达,欧米公馆屹然负丘埠。一台耸起山上,曰望见轮船指港口,则表旗,使人为备。贸易埠口,皆有此设。”
冈千仞还注意到了晚清中国海港贸易的情况:“各省水道四达,据天然之便利,以人工开凿运河,极行旅运搬之便利。其产南方诸省砂糖、油米;东方诸省之茶丝、绢棉、陶器;北方诸省之皮货、杂谷、药材;西方诸省之金属、矿物、木材,皆以船舶运搬。东南西北其数不知几万,真天府陆海者。而沿海贸易寥寥,与之相反,盖由海贼之众也。然近海欧米四开港埠,汽船往来,日盛一日,海盗风浪之难,不警而自息。”可见沿海省份与国外的海上贸易一直持续着,并扩大了贸易范围。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书籍的比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日本对汉籍的需求又会有怎样的改变呢?明治39年(1906),位于东京的文求堂书店在出售由中国运来的汉籍的清单中,有《岱史》十七卷,(明)査志隆撰,明刊本,售价八圆;《山东运河备考》十二卷,售价四圆;《山东全河备考》四卷,售价四圆。可见当时汉籍在日本仍有销路,而这些都是今后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责任编辑 梅焕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