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下头来,寻找一份常驻的童真

2014-05-12 20:09李晓辉
中国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学实验同学

李晓辉

一、拜师学艺促进个人成长

我1992年参加工作,1995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生物学科教研组长,2002年成为高级教师,2004年被评为市生物骨干教师,2007年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009年荣获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今年在评基础教育类研究员,大家都说我的专业发展非常顺利。我认为这种成功存在一定的机遇因素,北京市教师级别的评选是层层递进的,有了一个头衔之后才能评选下一个头衔。恰巧从2002年开始,每个级别之间的间歇时间都比较短。除了机遇因素之外,我的成功还得益于刚参加工作时的拜师学艺。一般情况下,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会给新入职的老师配一名指导老师,这名指导老师会对新老师的教课方案等作具体指导。我们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有两名教师指导我。其中一位是特级教师,另一位是特别有思想的教师——程念祖老师。进入实验中学之后,我和程老师每周二晚上都一起做教学研讨,从晚饭后开始,大约到九点结束,这样坚持了一年。因为一些原因,他后来调去了别的学校,但是距离实验中学很近,我们还是例行每周二晚上的研讨,就这样又坚持了两年,在这之后,我们还是经常一起研讨。我跟我的这位师傅有很深厚的感情,他的一些非常规的讲课方式开阔了我讲课的视野。我常常在想,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传授我很多的教学技巧,但这些教学技巧只会让我成为一名普通教师;反倒是这些没受禁锢的方法使我与众不同,我的师傅引领我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这让我受益颇深。我把我成功的第三个因素归功于不断地学习和进修。当时实验中学开设研究生课程班,但是有一个明确的限制,即入职十年后才可以报名。我当时就提出申请跟班上课,不要求任何结业证件,后来申请通过了,我就很幸运地获得了一个可以和比我年长十岁的老师们一起同台学习、讨论的机会。我跟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做研讨,我充分利用着这个宝贵的机会,从比我年长十岁的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慢慢地,我的水平也渐渐赶上来了,这比我的同龄人提前了近十年。直到现在我都感激当时的研究生课程班,给了我这样一个年轻教师与专家们交流、切磋的平台。

二、对“教好书”的认识

北京大学吴相钰教授是我们高中生物学教材的主编,他曾与北大青年教师探讨如何才能当一位好教师时说,当一位好教师,眼睛里一要有学生,二要有知识。我理解的“一要有学生”,指的是要了解学生认知体系内的已知和未知;“二要有知识”指的是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明晰自己学科的知识体系。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讲,吴相钰教授所说的一个教课教得好的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所教学科,进而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自我的知识体系与学生挂钩,即充分地了解中学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我在这里也可以举一个反例,我们去有名的中学听课,有的老师讲课字字珠玑,鞭辟入里,使我们老师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奇怪的是,有的孩子却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我当时很难理解这样让我如醉如痴的课堂怎么会提不起一个中学生的兴趣。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我当时是有大学生物知识做背景的,讲课老师的知识体系,通过他的讲述,如同投射的光影一般,在我的知识体系中能够一一找到对应点;但是,这种让我们做同行的深感佩服的讲解方式却不一定适合一个刚接触生物知识的中学生,因为在他们的知识体系当中是没有这种对应点的。

一名在教学上出色的教师,必须牢牢把握知识的三个属性:信息属性、技能属性、态度属性。信息属性即知识是以信息方式输出的,教师教学所用的投影仪设备、学生所用的教材等所呈现的图像、文字信息都是知识的载体。技能属性,简单地说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阅读教材的文字,所了解的只是知识的概念,从知识的概念到知识的运用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训练。心理学上技能习得的规律是:模仿、训练、熟练化和内化。我刚教课的时候训练初一同学使用显微镜,在讲解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之后,我开始操作在高倍镜下找到并看到清晰物象的流程并让他们模仿步骤。这一项完成之后,两两同学一组:一个同学一边口述流程一边操作,另一个同学仔细观察并指出其不足,做完实验之后,两位同学再交换位置。五分钟之后,我统一发出命令,再次回顾实验步骤,然后掐表计时,做完实验的同学可举手示意。这样几轮之后,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完成实验,我们现在最快的记录保持在13秒。这种由书本文字落实到方案实验的过程是靠多次扎实的训练得来的,只有经过这种训练,学生才能由对书本中概念的浅显认知过渡到对知识的内化和深化。知识的态度属性与学生对知识的情感息息相关,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是要让课堂变得充满活力、有趣。实验中学每年都有学生在学生代表大会上提交提案的活动,旨在通过了解学生对教师、学校的反馈和建议,使得学校的教学、设施、环境朝良性方向发展。今年有一个初一同学的提案是建议学校开展社会大课堂,多进行课外实践。这个提案虽然被设为二级提案,但是却给实验中学的老师们以警示,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想法,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我在厦门开会的时候,与众多教师讨论了初中生物学教材在植物、生物圈相关内容之后的一个课外的活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有的教师在处理这个课外活动的时候点到为止,因为考试内容是不会涉及这一活动的;有的教师虽然带领同学们设计了这一方案,但送到学校之后就杳无音信。当年我教初一的时候,却是很认真地将这一活动布置下去,当时初一的同学积极响应,迅速组成校园绿化小组,下了很大功夫去设计绿化方案。后来同学们将精心制作的方案作为一个提案送到学校,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在今年实验中学的学生代表大会上,一个高二学生代表又重新将这一绿化方案作为重点提案交予学校,得到了校长的高度重视,现在这个绿化方案已经开始在我们学校实施,而这名高二学生正是当年初一校园绿化小组的组长。可见,知识若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不能达到与学生的共鸣,就永远是长在书本上的死知识。教师教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挖掘知识的态度属性,让同学们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是充满乐趣并且是可以学以致用的。

在充分了解知识“三大属性”的基础上,一名优秀的教书匠还须掌握教育规律。第一,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将书本上形成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这就涉及教材的编写。与单纯授课不同,教材编写既需要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统筹整个学科的知识网络,同时又需要站在一个较低的角度,以学生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教学内容。我们在实验中学发起了读本和学案的编写工作。所谓“读本”,就是对教材的阐释和备注,所编排的内容通俗易懂,旨在让学生在自学的情况下可以了解知识的大概;在老师上课讲授之后,学生又可以通过阅读读本,深化所学知识。“学案”即是将课本所讲内容重新打乱,调整到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顺序和程度,旨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生物教材在“细胞”、“组织”和“器官”概念的引入上是遵循“顺序原则”,即先抛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然后过渡到组织的概念:组织是由形态相似,功能、结构相同的细胞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最后讲组织组成器官。然而,教师一般理解的“顺序原则”在学生眼里有可能会变成难懂的天书,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将原有顺序打乱,以学生容易接受的顺序重新编排课堂内容,特别是配合以更生动形象化的讲解。我在给同学们讲解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以“桃”或“西红柿”举例,让同学们想象我手中正端举着一只诱人的桃子,然后我剥下桃的表皮,露出里面的果肉,这样桃子表皮和果肉的形象就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了。显然,桃子的表皮和果肉是不同的,它们的不同从最根本上讲是细胞的不同,表皮细胞和果肉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的疏密差别造成了二者截然不同的外观效果。如果吃掉果肉露出坚硬的内核,其中的细胞又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形象诱人的桃子就是一个器官,组成器官的不同部分是组织,组成组织的最基本单位就是细胞。这样的讲解顺序虽然有违教材顺序,却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这三部分的内在关系。总之,只有在学生可接受、可理解的范围之内授课,遵循深入浅出的教学规律,才能够让学生最快速最有效地获取并理解所学知识。

第二,切勿“揠苗助长”。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是“做真教育”、“真做教育”,其中“做真教育”就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在合理的时间进行有效的量化训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最怕的就是那些以“认真”著称的老师,每日给学生布置繁冗杂碎的作业,搞疲劳战术,使学生在漫天题海当中不辨方向,这就是“毁人不倦”了。只有坚持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做教育,才能保证我们所走的教育之路方向正确。

三、对“好老师”的理解

有人说,做医生是痛苦的,因为每天要面对被病痛折磨的病人;而教师这个职业是幸福的,因为每天都能看到灿烂如阳光般的笑脸。其实,教师这个职业是最丰富的,因为它既能育人,又能育己。“育人”这个过程不难理解,12—18岁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他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不断地磨合、碰撞、交融。而教师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的角色,不断修正他的自我认知,使他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达成一致。而“育己”,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我们学校高二有个学生,刚开始学生物,就开始跟老师探讨光合作用的机理。你很难想象一个高二学生的家里竟然有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基本研究工具,最令人惊异的是,这个家庭里没有一位家庭成员是生物学研究人员。一位刚上初中的孩子竟然已经开始读《动物哲学》,并且挑出了读本上与其不符的内容,你不得不担心哪天被学生赶超了,会在课堂上问得你瞠目结舌。这种无形的压力会促使一位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有新的创意,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他教书的生涯中都无时不刻地处于戒备状态,都是在战斗中成长,尤其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头三年更需要努力。我们实验中学新入职的教师,头三年办公室的灯都是晚上九十点钟才熄灭。所以说,正是因为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才永远不能低估任何一个学生的能力,我们作为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并肩作战,一起飞速成长的。

关于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职业,我所做的就是将它变成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旦你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我们学校的那排银杏树,每年秋冬时节叶落满地,只有一颗银杏树保持着原有的姿色,我近几年每年都会为此发条微信,内容是“又是这颗坚强的银杏树”,下面的评论大多是在讨论这颗银杏为何“独树一帜”。我也做出了我的解释,银杏为雌雄两性,雌树结果实,耗费营养物质多,因此首先落叶。但是转念一想,我的教师生活不也像这些银杏吗?容颜随着光阴,像那些雌性的银杏树叶一样飞逝,但内心,却还像那颗坚挺的雄银杏那样,充满着活力。以前高二教师在教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时都是干讲,后来以刘德华年少到中年的照片作为辅助,效果就好了很多。今年备课组提议以教师自己从年少到中年的照片替换掉刘德华的照片,果然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学生们见到自己老师的照片后普遍感到亲切和激动。我们看待自身其实是一个沧桑的蜕变,但是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我们也听到了自己与学生相契合的童真的声音。实验中学的数学特级教师马成瑞在回忆33年的班主任生涯时,谈起自己学生说的使自己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其中一句就是“我近似奢望地希望我的老师有一份不灭的母爱,有一份不泯的童心”。教师正是这样一份职业,你体会着与学生一同成长的艰辛,也体味着这种成长的快乐,但重要的是,不要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低下头来,寻找一份常驻的童真。

概括地说,好教师是需要“内外兼修”的。第一,内做“明师”,即要做一个了解学生、明了学生的教师。在领导眼中,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无外乎考察你的敬业程度、专业知识和业绩,相比之下,学生眼中的好教师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除了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爱心,对待同学要公正,要一视同仁。我们学校有“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的评选活动,9年来,我第一次被评上。可见做学生眼中的好老师有多难。我们学校最受学生们喜爱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我们学校的美术老师,现在教高二,他把美术课艺术化,在美术课上讲京剧、评书、戏剧、北京胡同,讲京剧的时候,他就扮成相应的角色,讲到评书的时候就真的说一段评书,很受学生的爱戴和追捧;另一位特别受欢迎的老师,是音乐老师,五岁开始弹钢琴,艺术修养极高,每次他上音乐课的时候,学生都会在音乐教室门口排队抢占教室最有利的位置。第二,对外要做“名师”。这么说未免带有功利色彩,但是学校是追求名师的,因为名师有话语权,参与制定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所以制定游戏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游戏规则是靠有话语权的人来制定的。如果一个学校在所有改革举措发生变化之前都没有话语权,那么只能被动地受别人制定的规则牵制,这对学校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说,真正做一个“好教师”,是不容易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邵曼)

猜你喜欢
中学实验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最酷的太空实验
诸暨市学勉中学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